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类型论文_于辉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类型论文_于辉

广东现代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518031

摘要:中国古建筑形成了世界建筑中一个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外形优美,结构精巧,布局对称均衡,彩画装修华丽,室内外空间流动贯通,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独特魅力。按照建筑功能的不同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建筑

引言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独立发展。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类型丰富、风格优雅,结构灵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8个重要时期。其中秦汉、隋唐及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建筑成就是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三座高峰,创造了大量不朽的建筑杰作。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建筑在规划、设计、类型、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但建筑的基本风格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思想性却是一脉相承的。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1主次分明的建筑外形,造型优美

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3个部分,各部分的外形与世界上其它建筑迥然不同,这种独特的外形完全是由于建筑物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结合而产生的。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在外形上占有如此突出地位,是世界上少有的。屋顶形式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我国匠师充分动用木构特点,创造出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的做法,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屋身部分为建筑主体。其特点是木构架有柱承重,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屋身正面很少做墙壁,多为花格木门窗,柱间处理灵活自由。

台基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台基的使用可以保护古建筑,使其免遭雨水冲刷,另一方面也可弥补木构架建筑低矮的缺陷,达到雄浑壮观的艺术效果。普通台基,形体及装饰较为简单,在一般建筑中采用;比较高级的做法是须弥座台基,由佛座演化而来,形体及装饰比较复杂,雕刻丰富,常配以栏杆、台阶。

1.2木构架的结构特征,极尽木材应用之能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由于木材取材方便,加工容易,成本低廉,使得木构架建筑一直居主要地位。木构架是屋顶和屋身的骨架,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由几个间组成。

在大型木构架建屋顶与屋身的过渡部分,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构件,称为斗拱。它由若干方木与横木垒叠而成,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把其集中到柱子上,具有结构及装饰作用。我国古代建筑重量有构架承受,墙不承重。我国有句谚语叫“墙倒屋不塌”,生动的说明这种木构架的特点。

1.3院落式群体布局,对称均衡,布局规整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建筑,都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环绕成一个个庭院,即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则是有若干院子组成,北京的故宫、明十三陵都体现了这种群体组合的原则,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在群体布局上的卓越成就。受“居中为尊”思想影响,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注重对称和均衡,有明显的中轴线,严肃、方正、井井有条,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

1.4雕梁画栋,色彩装饰雍容华贵

木构架建筑需要在木材表面涂油漆以防潮防腐防虫蛀。彩画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后来才逐渐突出其装饰性。我国古代建筑色彩丰富,“雕梁画栋”正是形容这种特色。明清时期最常用的彩画种类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它们多做在檐下及室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中间的画面由各种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苏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是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起源于江浙一带的私家住宅与园林,后被普遍采用。

我国古代建筑综合运用了工艺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如额枋山的额匾、柱上的楹联、门窗上的棂格等等,都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我国浓厚的传统的民族风格。装饰细节大部分都是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彩绘壁画,匾牌楹联,文物古玩等装饰,使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文学艺术融为一体,使古建筑意境更为深远,内涵更为丰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天人合一的外部环境

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在柱网中间用板壁、帐幔和各种形式的花罩、飞罩、博古架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有的还在上空增加阁楼、回廊,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设计师们设计时,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建筑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相映生辉。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艺术领域中的体现。中国古建筑以宏伟的规模,惊人的数量,绚丽的风姿,独特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这一体系除了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为流传外,还影响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是世界古代建筑中传布范围广的一个体系。中国古建在技术和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丰富多彩又统一的风格,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学习这些宝贵的遗产,对今后的设计和创作,可以作为启发和借鉴。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居住建筑

在旧石器时代的漫长时期里,远古的人们利用天然的岩洞和树林作为栖息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在我国的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和南方低洼多雨地区分别出现了两种人类最早创造的原始居住建筑形式——穴居和巢居。随着穴居地面的不断抬升,逐渐出现了半穴居、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建筑、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在巢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现了干阑式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建筑。抬梁式木构架建筑与穿斗式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大,风土人情多种多样,造就了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形式。如北方草原游牧地区的毡包、东北西南森林地区的井干式地区,西藏地区的藏式碉房,新疆地区的阿以旺,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房,等等。

2.城市公共建筑

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做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

3.宫殿建筑

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历史上著名的宫殿有:已知最早的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商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宫殿遗址群,秦代的阿房宫、咸阳宫、西汉的未央宫、长乐宫、唐代大明宫、太极宫以及明清北京故宫等等。中国古代宫殿的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大到小,形制由自由到严格规整的变化过程。

4.礼制与祠祀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是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因“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

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礼制和祠祀建筑大略分为4类: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庙、祠;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

5.陵墓建筑。

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

三、结束语

以此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的显著区别,从更深的层次体会、把握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以及蕴含在其内部的思想文化美。

参考文献:

[1]浅析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J].赵冬梅.科技传播.2010(12)

[2]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J].韩玉梅.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8)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研究[J].杨红玉.兰台世界.2010(24)

[4]浅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J].许红举.开封大学学报.2010(04)

论文作者:于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类型论文_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