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中国学派的创立及10年来的创作得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派论文,芭蕾论文,得失论文,中国论文,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观10年来的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我们发现——
几乎没有有影响的现代题材作品
至今没有原创的现代芭蕾舞剧作品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建设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 。各艺术门类中最具国际性的歌剧(包括音乐剧)、舞剧(芭蕾)、交响乐更在发挥着国际 性的相融相通的优势,面向世界的佳作迭出。时代要求我国这三门艺术跟上潮流,要求 芭蕾中国学派尽快形成。
中国原创芭蕾从60年代诞生之日起,从《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开始,就在“走 自己的路”,就在探索芭蕾的中国学派之路。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以来,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有前10年的《雷雨》《家》《魂》《 阿Q》《伤逝》《祝福》《林黛玉》等,其特点是从中国的文学、戏剧名著改编。这批 作品,以蒋祖慧的《祝福》,李承祥、王世琦的《林黛玉》的代表,无论在民族题材的 选取还是在民族芭蕾舞蹈语汇的运用等方面都作了很有价值的探索。近10年来,我国的 5个芭蕾舞团齐头并进,各自都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从题材内容来看,后来这批作品的取材从远古神话传说到近代文化名人的生平, 从欧洲传统芭蕾原版本到西洋歌剧,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从形式上看,或重视传 统芭蕾的传承性,重视其基本形态特征、基本美学风格,在古典芭蕾形式美的基础上发 展;或突破传统,大胆运用民族舞蹈语汇,借鉴民族戏剧形式;或二者兼顾,形式上追 求中西合璧,熔铸中西舞语,力求自成中国特色的芭蕾语汇体系。
重视传承性的如辽宁芭蕾舞团的《二泉映月》,全剧洋溢着古典芭蕾的形式美,清丽 、均衡、适中、合度。戏剧舞剧的结构使得剧情明白晓畅,人物形象鲜明。编舞张建民 从中国舞蹈的审美品格和精神气韵方面着眼进行创作。古典芭蕾语汇和中国古典舞语汇 如果从外形上很难找到结合点,但上升到精神气韵,就可以找到相通相融之处。如江南 女子舞蹈的灵秀同古典芭蕾的优雅便是可以找到共同语言的。
突破传统的如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该剧展开了一幅旧中国民俗风情 的画卷,京剧、麻将尽入其中。中国特色鲜明,中国气派、中国风味十足,借鉴姊妹艺 术的手法也时有可观。缺点是戏没有编好,因此影响到人物形象的鲜活和性格的塑造。
形式上追求中西合璧,熔铸中西舞语较成功的是天津芭蕾舞团新近创作的《精卫》。 内容取材于远古神话,在主题开掘上得到了深化,歌颂精卫填海,激励民族精神,极具 现实意义。编舞邓林既重视芭蕾的基本形态特征和基本美学风格,又不为成法所拘,大 胆突破程式,融入民族舞蹈语汇,上取花山崖画,下取苗、藏舞语,熔铸为独特的语言 。既不失芭蕾特点,又有浓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这方面较好的还有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的黑飞天的广州芭蕾舞团的《玄凤》。编舞在开 发演员上身动作时审慎而恰当地运用了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元素,同时也巧 妙地将中国古典舞的水袖、飘带,民间舞的红绸结合为不规则的彩绸,在3种不同的规 定情境中巧妙地运用,极富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
广州芭蕾舞团的《梅兰芳》,戏编得很精致,尤其是以梅兰芳先生创造的4个舞台人物 形象:虞姬、赵艳容、杨玉环、穆桂英浓缩了梅先生戏剧人生的精华和戏剧人物形象塑 造的精髓。结构上4大板块,干净利落。问题是没深入人物内心,因此感觉只流于表面 化的外在形象展示。再就是对梅先生生平事迹的选取表现还欠准确,因此人物形象立不 起来。编舞方面缺乏语汇创新的深思熟虑,作了“上身拉山膀,下身立足尖”的简单化 处理。再就是梅先生形象把握不准确,如舞会一场过于女性化,矫揉造作。
上海芭蕾舞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上得小提琴协奏曲之利,舞美上扬“海派 ”形式美之优,表演也好,能给人以美感。但因辽芭同题材作品在前,显得创新不足。
中央芭蕾舞团的《胡桃夹子》中国版,场景将东正教的圣诞节改成中国春节,看似荒 唐,但正显示出一种反传统的精神。此类作法在国外已不鲜见。这个例子的成功与否并 不重要,这种蔑视传统、挑战经典的探索精神值得充分肯定,这正是我们今天非常需要 的。
个别失败的例子如广州芭蕾舞团的《图兰多》。该剧尽管用了大量字幕交代剧情(这种 方法本应避免。维诺格拉多夫说:“舞剧是最具国际主义的艺术,它任何时候都不需要 任何翻译”。),情节线仍然不清。同时,由于结构上构思不足,主要人物性格单一, 缺少发展,黯然失色,大大逊色于歌剧。该剧情节精华主要在于三道谜语的谜面和谜底 的表现,编剧笨拙地挂字幕,像猜灯谜,芭蕾的基本形态特征、基本美学风格全失。语 汇更是不中不西,不洋不土。歌剧原作本是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但舞剧中丧失殆 尽。
从创作实践来看,芭蕾舞失败的原因多在于剧本。早在50年代,前苏联西蒙诺夫就主 张吸纳作家、诗人、剧作家创作舞剧台本,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知我们的舞蹈界对这个 问题是否已有清醒的认识。
笔者曾提出舞剧创作“诗魂乐骨”论,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舞剧的成败。《二泉映 月》前半部太拘泥于二胡原作,弦乐太多,音响音调,手法简单,影响了编舞的发挥。 黑伞舞以后放开了,越来越好。到后来配器厚度、力度都不错,有助于渲染环境、推动 剧情和塑造人物。《梅兰芳》以京剧曲牌《夜深沉》为序曲,先声夺人,将观众立刻带 入规定情境当中。同时《夜深沉》为梅兰芳代表作《霸王别姬》舞剑音乐,以此为人物 主题,再好不过。第二幕再现,既抒写人物内心,又加深观众印象,用得好,主题发展 也不错。人声的运用(包括闭口哼唱)也很精彩。只是该剧多完整采取京剧西皮正调及南 梆子,忽略了二黄及反二黄、反西皮,难免单调和与情绪不合。又因表现京剧人物,而 京剧曲调性质有特定的情绪、情感表现的约定俗成的用法,简而言之,如欢快之处多用 西皮,而哀情、愤意、悲凉、凄恻便多用反调。因此有的地方京剧音乐与人物情绪不尽 吻合。我国芭蕾和民族舞剧的音乐创作都存在生硬搬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和戏曲音乐素 材的通病。本来,《梅兰芳》的音乐创作是有特色的,但在这一点上欠缺一些。作曲较 成功的是唐建平的《精卫》。以交响性推动剧情发展,烘托主题。同时用交响性的人物 音乐主题贯穿。
综观新时期近10年来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有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几乎没有有影响的 现代题材作品,没有反映我们这个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的火热而又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 。二是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转型,芭蕾艺术先进的各国都在大力发 展现代芭蕾,而我们至今没有原创的现代芭蕾舞剧作品。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原创芭蕾总 体态势的现代感和现代风貌,涉及创作者(包括批评界)的现代性立场和审美观的现代性 。三是几乎没有像《丝路花雨》那样扎扎实实地、潜心发掘民族艺术底蕴,从成千身彩 塑,数万米壁画中提炼典型化的静态舞姿,思索其动作姿态流程,在此基础上形成舞蹈 语汇的自成体系的作品。
中国芭蕾舞剧创作任重道远,惟有多所实践,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