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环境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从社会市场环境、社会金融环境、社会就业环境、社会保障环境、社会人才环境五个方面给予分析。
一、社会市场环境与改革的紧迫性
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747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6年增长8.8%。同时,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抑制,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仅为0.8%。这种“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 是多年来没有过的。因此,对于1998年经济发展的走势,曾普遍有相当乐观的预测,如1997年底,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的预测报告,大多认为1998年GDP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9%,最高认为可达9.7%。然而,时过不久,中央在制定1998 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却提出了经济增长率8%、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的目标。经过1998年上半年的运行,半年经济增长率比上年同期仅增长7%, 而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却出现2.1%和4.3%的负增长,我国经济出现了由热转冷的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除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卖方市场”。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因而企业担心的主要不是产品卖不出去,而是产品能否生产出来。旺盛的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因为只要能生产出来,尽管成本较高、质量较差,但仍能卖出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这种卖方市场的格局迅速向买方市场的格局转变。相当多的产品生产能力逐渐大于社会需求,不仅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等机电产品生产能力过剩,而且就连原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能源、原材料、运输、邮电等基础产业也不再紧缺甚至过剩。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基本没有,98%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不少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如全国彩电、冰箱、啤酒、卷烟、纺织等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已达40—60%。
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从有利方面看,我们一直强调对国有企业要实行优胜劣汰,要进行结构调整,要加快技术进步,要强化经营管理,但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不管经营好坏、效率高低,技术是否先进,产品是否落后,都能维持过去,因此企业的优胜劣汰也就无从谈起,该破产的不会破产,该兼并的不能兼并。而目前的买方市场,使相当多的经营管理落后、产品技术陈旧的企业难以生存,从而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兼并联合,有利于优胜劣汰。从不利方面看,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减少,下岗人员增多,使得企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减弱,而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完全建立,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保证大多数职工的基本生活,改革的力度就不能太大,从而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制约。
二、社会金融环境与国企债务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金融体制基本上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银行全部为国有,很大程度上是国家财政的出纳机构,每年的贷款多少、贷给谁往往离不开政府的行政干预。随着改革的深入,近年来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也相应加快。1996年国家首先对银行的政策性职能进行了分离,在新建部分政策性银行的基础上,力求使现有的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性银行,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同时还批准成立了若干非国有的股份制银行。从目前来看,全国金融体制改革仍在推进,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对金融改革更加慎重。客观地讲,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未能直接冲击我国金融市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因此,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机制,二是对资本市场的开放持慎重态度,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应当看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积累和影响,目前我国的金融形势不容乐观。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代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这实际上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1994年以来中央银行四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后,1998年7 月,中央银行又第五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力求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然而从实际看来,效果不明显。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国家采取行政干预的办法,大量动用国有银行资金支持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相当一部分贷款有去无回,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据统计,1997年末,我国各银行贷款余额59317.5亿元中,不良贷款约占20%; 其中逾期两年以上的呆滞贷款约占5—6%, 预计无法收回的贷款约占2%,仅此两项,其绝对额超过了银行自有资本。根据东亚各国的经验,如此巨大规模的银行不良资产,正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潜在基础,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加以消除。
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难题之一。据1996年底的数据,在32.2万户预算内国有企业的7.29万亿元资产中,负债为5.18万亿元,资本金仅为2.11万亿元,负债率为71%;在国有企业债务中,逾期、呆滞、坏帐贷款及长期拖欠等不良债务约占20%。要解决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最核心的问题是这笔债由谁来还。目前采取的办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贷改投”,即把企业债务转变为国家或金融机构投资。二是以破产、兼并为基本形式的“资产重组”,即通过破产、兼并由银行核销部分坏帐。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政策和确定的试点范围,1997年已安排“贷改投”300亿元,银行冲销呆坏帐300亿元,1998年这方面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三是依靠资本市场帮助企业增资减债,即通过股份制改造,为企业筹集资金,减少企业债务。1997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增上市额度350亿元,以每股10 元左右的发行价估计,可筹集社会资金3500亿元左右。到1997年底,上海、深圳证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45家,比上年增长40.6%,市价总值达到17529亿元,增长78.1%,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强。
三、社会就业环境与职工下岗分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几年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均数百万人,要安置如此巨大的劳动人口就业,本身就是一项沉重的社会负担,全社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有关方面估计,199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净增1200余万,比1997年净增的800余万有较大幅度增长, 若按一定的劳动参与率计算,1998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供给约1000万人。由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新增劳动力需求也相应减少,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新增劳动力需求的相关系数计算,估计全年新增劳动力需求也为1000余万人。这就是说,当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已经基本填补新增需求,而长期存在的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不仅难以缓解,而且还可能加剧,现有的失业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职工下岗问题将更为严峻。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就业保障制度,统计上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3%以下,但这种体制有很大的弊端, 严重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由于国有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就业中一直担当着主要角色,甚至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日积月累,国有企业中冗员过多,人浮于事,两个人的活三个人干甚至四个人干的现象十分普遍。据国家计委的资料统计,到1995年底,我国全部城镇从业人员为17346万人, 其中在国有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的就业人数为14408万人,占了83%。 据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区域的典型调查,国有企业的冗员要占到企业职工总数的1/3。以此推算,全国的城镇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富余人员达4000—5000万人。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然要求这些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另方面这又使本来就已十分困难的社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要安置这些富余人员,实现其再就业并非易事。由此可见,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就业环境也是不容乐观的。
然而,要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真正搞好国有企业,就必须推行国有企业的减人增效,下岗分流,这是当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发展商业保险体系、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等,取得了明显成效。据有关方面调查,近年来全国国有、集体、三资企业累计下岗职工达2000万人,其中约70%实现了再就业或合理安置,其中退养、包括厂内退养、提前退休、放长假的大约占20%,转岗包括发展多种经营和生产自救的占15%,自谋职业的约占35%。
四、社会保障环境与企业社会负担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就业保障制度,城镇社会劳动力主要由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安置,采取高就业、低收入的政策,这样既造成了企业冗员过多,又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与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下岗职工队伍比较,目前的社会保障还只能是杯水车薪。大量的下岗职工仍要靠企业出钱安置。据估计,即便是在已安置的近70%的下岗职工中,也有一半左右是靠企业内部消化。何况,由于企业内部有数千万下岗的富余人员,这部分富余人员既不能创造经济效益,还要吃掉大量企业经济效益。若以3000万富余人员和每人每年平均工资加福利5000元的低水平计算,一年就有1500亿元的企业经济效益被消耗,这实际上是国有、集体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额外贡献,是由企业而不是由社会失业保险机构支付的失业救济金。
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还表现在“企业办社会”这一旧体制的遗留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内地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大量的本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职能由企业负担。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不仅企业修宿舍,办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医院、卫生站,办百货商店、粮店,甚至办公安派出所等等,而这些大都是福利性开支,耗费了企业大量资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企业社会负担未有根本性解决,而且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各种摊派有增无减,各种收费层出不穷,企业的社会负担更加沉重,以致民间流传:企业成了唐僧肉,谁都想吃一口。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关照,企业谁都不敢得罪,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叫苦不叠,另方面又不得不笑脸迎送。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对企业各方面的摊派和收费,已相当于企业上缴税收的总额,情况十分惊人。
为了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和减轻企业社会负担,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如1998年全国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全面推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另方面,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多次发出文件,严禁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同时,国家还加快机构改革步伐,大量精简行政人员,以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从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
五、社会人才环境与经营者队伍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密切相关。从世界各国看,即便是一些大公司、大集团,由于经营者的失误而导致企业面临困境的状况并不少见。从我国实际来看,一些经营较成功的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也在于经营者素质较好、水平较高。如据包头市对全市84户非正常亏损的国有、集体企业的调查,70%的企业亏损原因在于经营者素质低下。因此,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建设,也是搞好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离不开社会人才环境。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社会人才环境表现出低素质、低水平的一般劳动者富余,而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缺乏。尤其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开始建立,社会中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能够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经营人才十分缺乏。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包括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很大,这类企业由于机制灵活、报酬较高,吸引了大量国有企业的优秀经营人才和科技人才。而国有企业由于机制僵化、报酬较低,一方面低素质、低水平的经营者不能合理淘汰,另方面高素质、高水平的经营者出现严重流失,有的还甚至带走企业经营秘密和技术秘密,这对于国有企业无异于釜底抽薪。要看到,在世纪之交,全球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迈进,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和人才的作用日益重要,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国有企业的人才危机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才环境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也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四川省在1998年决定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进行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改革的试点,建立了四川省企业家测试评价研究中心,以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进行科学的测试、评价、推荐,并通过试点实行资质制度,以确保经营者的质量。同时,各地还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度,将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经营的好坏挂起钩来,逐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努力建立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同时,相应建立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这些工作对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