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索中不可动摇的目标定位_骆驼论文

“语文”探索中不可动摇的目标定位_骆驼论文

“语文”探究中不可动摇的目标指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可动摇论文,语文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究式教学理念,给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认识的偏颇,理解的偏差,不少教师的阅读探究陷入了“去语文”“泛语文”“浅语文”的误区,使得语文的地位有所动摇,语文的效率依然低下,语文的深度难以保证。因此,要提高语文探究效果,须准确地认识“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科学地把握“探究式教学”的真谛,使“语文”成为探究中不可动摇的目标指向。

一、固守“本质语文”,走出“去语文”的误区

一教师引导阅读“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一句,让1名学生戴着头饰扮演蝴蝶,6名学生戴着头饰扮演花儿。音乐声中,“蝴蝶”在“花丛”中“穿梭”,一轮结束后,其他人轮流登台,先后耗时15分钟。表演时,教师只是提醒学生,避免相互碰撞,而对与语文相关的东西,压根儿没作指导。

如今,此类现象在阅读教学中司空见惯。不少教师把学科联系作为阅读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时而唱歌,时而表演,时而绘画……课上气氛热烈,场面热闹;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至于如何凭借这些形式,凸显语文学科目标,教者似乎并不太关注。这样的阅读教学,失去的是学科本质,缺少的是语文本身。

各学科运用探究,都得突出本学科教学目标。语文学科的探究,在于引领学生在研究专题的探索中,在丰富资源的剖析中,在言语实践的参与中,加强情感熏陶,凸显语言训练,促进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言语能力的提高,因此,一切探究活动和探究形式,都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上述案例中的句子,形象内涵和情感内涵都很丰富,如巧加引导,则能通过形象构建,引导言语活动,促进情感感悟。由于教者未从语文角度开掘句子蕴涵,只是机械地引导表演,缺乏形象的重构,思维的碰撞,语言的感悟。这样的表演,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实质性作用。因此,阅读探究须着眼于语文素养提升,着力于言语能力提高,以凸显学科本质,固守语文阵地。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读读这句话,(出示:“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一边读一边想象,从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朗读并想象)

师:小朋友们肯定看到了有趣的画面,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呀,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花儿。

生:“我”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着,看看这朵花很美,看看那朵花也很美。“我”好像也变成了花儿。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花,能说说吗?

生:我看到了许多许多的月季花,真美!

生:我看到了非常高贵的牡丹花,太美了!

生:我看到了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从荷叶中伸出来,真神气,真漂亮!

师:小朋友们看到的花是什么颜色的?能说说吗?

生:月季花的颜色很多,粉红的,火红的,雪白的,真是五彩缤纷。

生:牡丹花是雪白雪白的,花儿特别大,特别美!

生:我看到的是草丛中的一朵朵野花,它们是乳白色的,不知叫什么名字,它们像夜空中的星星,很美很美。

师:你们看到的花儿是什么姿态的呢?

生:我看到的荷花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张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开放了,它们都很美。

生:我看到的花儿才开了几个花瓣儿,像害羞的孩子一样不好意思。

生:我看到的花儿三四朵靠在一起,几个人好像在说悄悄话。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就是一朵花儿,这时会怎么想呢?

生:看到游人从我身边经过,我会对他们说:“我是多么漂亮,请你们好好地欣赏欣赏吧!”

生:我真美,你们可以放心地欣赏,但千万不要摘,我要让来这里的人都能看到。

师:多美的花儿啊,我们简直到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表演表演,如果你是一只美丽的蝴蝶,你在花丛中穿梭,请你边跑边和花儿聊天,谈你眼中的花儿怎么美,谈你为什么想变成蝴蝶;如果你是花丛中的花,在蝴蝶到来时可以与他交谈,谈你眼中的蝴蝶和自己的美丽。(4人小组演出,1人当蝴蝶,3人当花儿;小组演出后指名登台演出)

上述片段,教者引导借助联想,拓展形象空间,丰富语言材料,加深了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感受、语言意义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探究中,教者引导学生由花的种类、颜色、姿态到花的“语言”,大胆联想,合理想象,自由表述,在丰富的形象中感受花的美妙,在具体的表述中抒发对花的喜爱。而表演则安排在句子内涵探究之后,且以展示形象、现场交际、训练语感、促进感悟为目标,其效果不言而喻。

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探究,须牢记学科的本质任务,围绕语文目标引导探究,借助探究突出语文目标,让语文课堂做语文的事,使语文教学干语文的活。

二、追求“效率语文”,走出“泛语文”的误区

阅读探究是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参与、高效参与的过程,是学生全身心参与言语活动、高效率进行语言实践的具体过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探究必然轻描淡写,过程必然浮光掠影,效果必然难以保证。因此,探究内容须精心选择,突出重点,体现过程,追求效率。而从教学现状看,不少教师探究没有重点,探究点不断切换,教师忙于应付,学生应接不暇。看起来在做“语文的事”,实际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学陷入了“泛语文”的误区。如:学习《骆驼和羊》(人教版课标本第3册),一教师先后以多种形式引导:一是问题探究:①你认为高好还是矮好,为什么?②你觉得骆驼和羊的本领哪个大?你是怎样理解的?③老牛的话你怎么理解?虽然要求明确,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答题难以到位。二是表演探究:要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行朗读指导,句义理解。虽然课文情节简单,但融朗读、理解、表达于一体,学生还是顾此失彼。三是延伸探究:要学生想象骆驼和羊第二次相遇的情景。此时已经下课,一两个学生三言两语后教者就宣布下课。

看起来,师生双方都竭尽全力,而效果却难以如愿,其原因就在于,过多的探究点,淡化了教学重点,使得教学双方都疲于应付。比较三个探究点,对促进学生语言精神同构最有价值的还是第三个,它给了学生形象构建和感悟理解的广阔空间,以此引导探究,可融合三个探究点的全部内容,达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前两个探究点可大胆舍弃。请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骆驼和羊又一次相遇了,事情会怎样呢?

生:它们会互相帮助,用各自的长处帮助对方。(提示学生说具体)这一天,骆驼和羊又一起出去找吃的。他们先来到一个园子旁边,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叶子伸出墙外,骆驼对羊说:“树长得太高了,你够不着,我来帮助你。”说着,一抬头,咬下一簇绿绿的树叶给羊,羊感激地说:“谢谢你。”骆驼说:“不要谢,我们是朋友嘛。”于是,两个人都甜甜地吃了起来。(“羊帮助骆驼吃草”略)

师:如果它们遇到其它困难会怎样互相帮助呢?

生:这一天下雨了,山羊的屋子漏雨,他想修理,可屋子那么高,怎么也上不去。就在它焦急的时候,骆驼来了,它对山羊说:“别急,我来帮助你。”说着,伸出长长的脖子,三下两下就把屋子修好了。山羊非常感激。还有一天,天气晴朗,骆驼晒了不少衣服。可傍晚时分刮起了大风,把一件衣服吹到了小山洞里,他真是焦急!也不知怎的,山羊知道了,很快赶来帮骆驼把衣服衔了出来。

师:可见,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要互相帮助,就能把事情办好。你能想象其它两个动物间的故事,说明这一点吗?比如,小鸡和小鸭、小狗和小猫等等。

生:这一天,鸡和鸭去找吃的。它们先来到草地上,草丛下有许多小虫,鸡有尖尖的嘴和爪子,找小虫很方便,可鸭子嘴是扁的,爪子又短,怎么也找不到。鸡见了对鸭说:“你别焦急,我来帮助你。”说着,就用那尖爪子、尖嘴,找出了不少小虫,等鸭甜甜地吃起来,鸡才去找吃的。一会儿,它们来到小溪边,鸡看见小溪里的小鱼,真是嘴馋,可又没有办法。鸭见了,就跳下水捉了一条条小鱼给鸡,等鸡甜甜地吃起来,它才下水找吃的。

在这里,教者抓住重点,引导进行内容延伸、情节拓展、故事创造,由于探究内容集中,探究时间充裕,探究过程具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寻求“深度语文”,走出“浅语文”的误区

阅读探究,还在于促进学生对语言内涵的深度理解、语言情感的深度感悟,让探究带学生走进“深度语文”的境界。而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无论是问题引导,还是形象表演;无论是资料交流,还是片段练习,经常是带着学生在原地打转,难以拾级而上,步入深层。比如拓展阅读,不少教师多考虑拓展的宽度,而忽视了拓展的深度。一教师教学《晏子使楚》(人教课标第11册),揭题后就引导阅读《春秋战国七国争霸》《晏子简介》,并让学生谈收获,学生除了选择资料读读,并无感受可言。课文阅读后,又引导阅读《晏子小时候》《晏子的故事》,要学生说体会,学生也多停留在“晏子小时候聪明”等浅近的感受上,与《晏子使楚》完全没沾上边,根本难有深度可言。这样的拓展,是阅读教学的累赘;这样的扩充,是教学形式的作秀,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实际意义。

拓展阅读,目的在于通过空间的开拓,背景的开阔,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联系思维、灵活思维、深刻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深度感悟。可见,为保证探究效果,须重视深度掘进的引领,借助思维训练把阅读探究引向深刻。如:阅读《晏子使楚》,窦桂梅老师引导拓展阅读《狼和小羊》,且并非让学生泛泛地读读,简单地说说,而是引导比较:小羊和晏子与对方争辩都坚持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但为何晏子取得了最后胜利,而小羊却是另一种结果呢?联系《晏子使楚》,学生豁然开朗:晏子取胜重要原因在于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说明“尊严来自于实力”,没有实力,个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据理力争也没有用。没有国家的尊严,就谈不上个人的尊严。接着教者追问:既然晏子代表国家,为何课文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而不说“不敢不尊重齐国呢”?学生明白:每个人要想维护国家的尊严,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值得尊重的人。阅读中,窦老师还拓展阅读了《胯下羞辱》,并引导讨论:韩信顺从地从胯下钻过去,人们赞扬他;晏子拒绝从狗洞钻进去,人们又赞扬他,这是为什么?学生明白:前者羞辱的是个人,为了自己的抱负,个人可以忍辱负重;后者是借侮辱个人而侮辱国家,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据理力争,维护个人的尊严。这样引导探究,把学生思维引向了深层,把阅读感悟引向了深刻,阅读宽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掘进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可见,阅读拓展的宽度与语言感悟的深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要保证阅读感悟的深度,对拓展资料既要精心选择,又要着意运用,让学生从资源的拓展中得到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语言情感的深切感悟。

标签:;  

“语文”探索中不可动摇的目标定位_骆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