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型城乡规划的探讨论文_江玉英

基于生态型城乡规划的探讨论文_江玉英

韶关市城乡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 512029

摘要:随着现代化城乡的发展,城乡化也不断发展,社会也正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社会转型。因此,建设生态化社会,统筹城乡和谐规划发展是一种的合理的城乡建设,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本文就此在生态视角下论述了如何进行城乡规划。本文就此在生态视角下论述了如何进行城乡规划。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也迅速改变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的中心是城市,但是如今也蔓延到乡村中来。坚持城市和乡镇是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进行规划,构成一个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1.生态型城乡规划的概述

建设生态化社会,统筹城乡和谐规划发展是一种的合理的城乡建设,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城乡规划是按照城乡的性质、规模和条件,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和各要素的布置,为城乡建设的各方面制定措施。统筹城乡的和谐发展,就要将乡村地区的建设活动尽可能纳入到规划管理的范围内,加强编制相关规划或建设指引,引导合理建设布局,抑制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另外要加强城市和城市边缘的规划和改造。

生态城乡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区。

2.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2.1整体性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地貌及人文风俗等客观因素,在进行构建规划标准的时候,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对其进行整合并和规划标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构建不与当地的客观条件冲突。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具有当地特色的建设行为,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构建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这样可以建设处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型城市。

2.2循环再生性

对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前提是不可以使城市建设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由于人类的开采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第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规划要遵循当地的气候、地貌等客观因素,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本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保持平衡。

2.3区域分异性原则

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查当地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进行过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再将其结合到规划标准当中。每一个地区都有当地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这是环境长期存在的必然结果,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不可改变当地生态的自然循环和持续原则,要把生态环境放到城市建设的前边,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人与自然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生态技术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3.1太阳能技术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运用的最多太阳能方式应该为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集热技术。太阳能集热装置一般都布置在建筑的顶部或者是结合建筑立面布置,主要用于为居民分散供热和集中供热。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建筑的布局不合理而出现采光面积不足、集热器无法安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进行分离,单独对太阳能集热器进行布置。但是这些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考虑,从而导致建筑整体布局合理性。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城市规划中也比较常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光伏发电面积不足、发电效率不高,成本较高,相关的配套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这些都是今后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地热能技术

地热能技术在北方的城市建设中运用的比较多,其主要的运用方式有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家用和公用建筑两种类型。地源泵和水源泵的设计建设需要与建筑的建筑相结合,在规划建设时要注意对地源热泵的供冷供暖范围和利用指标方面加以控制。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地热供暖与传统供暖写结合,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要明确划分地热能的服务区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耗。

3.3建筑节能技术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可知,建筑运行的能耗大约战城市运行能耗的三分之一,因此如何减少建筑的能耗就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指标和施工验收规程,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采用低能耗建筑材料,提高尖爪的采暖、制冷、照明、给排水和通风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减少建筑的耗能量。在目前城市规划中的运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建筑企业没有执行相关的标准,很多先进的技术并没有被城市规划者所采用。

4.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4.1重视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充分重视城市绿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绿化用地范围的科学划定;城市绿化结构的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的综合提高;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的不断优化等。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唱响“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4.2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策略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保证城市中的交通规划符合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建设一个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行体系。要能够建设一个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和枢纽体系,从根本出发,不断促进城市的交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同时要能够建设多层次的便捷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保证整个交通运行的正常运营,不断提高各个交通网点之间的联系程度,同时要能够将各个交通的信息传达到交通运行的管理部门,不断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建设落到实处,要能够不断加强对绿色出行方式的投入,在城市的街道上可以投入公共自行车,不断落实公交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要以环境生态为出发点,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

4.3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该城市的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基础进行规划。原始的生态系统与人工建造的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对原始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提升,并且对其进行改善,既能够实现城市的生态功能,也能够起到环保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可以利用太阳光,使用节能电器等等。我们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也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才能够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4.4城市缓冲性公共空间的规划

城市中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建筑和工业厂房,还需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空间来为紧张的生活缓冲,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只是注重对城市的公共广场、绿地等进行了规划安排,而对城市的周边环境置之不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特别是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地带更应深入的研究,使这一地带可以成为城市忙碌氛围的一种缓冲剂。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5.结语

总之,现代社会应当依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真正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生态城市也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费.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5,(06):135.

[2]刘葭.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6(1):87-88.

论文作者:江玉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  ;  ;  ;  ;  ;  ;  ;  

基于生态型城乡规划的探讨论文_江玉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