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创造认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80年代中叶,我国哲学界就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认识选择论和认识建构论,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反映,而在于选择和建构。这一观点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选择和建构,而在于反映,但反映又包含着选择和建构因素。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认识的创造性问题,认为认识还包含着创造性因素,认识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说明:一方面,反映包含着创造。反映是创造性的反映,反映的能动性本身就包含着创造性因素,能创造出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新形象,能独创性地提出新的认识内容和认识方法。另一方面,创造是反映基础上的创造。反映为创造提供了内容,离开了反映就根本谈不上创造。
认识论的这场讨论,虽然有个别观点过于激进而偏离了方向,但绝大多数观点是建设性的,把选择、建构、创造因素纳入到反映过程之中,这无疑是对反映论的深化,更深刻地揭示出认识的反映和能动性本质。同时,这场讨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方向,即朝创造认识论方向发展。
创造认识论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人类许多全球性的问题急需探索,同时,高科技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使得每个民族都面临新的挑战。可以说,当今世界也是处在一个创造的新时代。因此,建立一门以人类的创造性认识为研究对象的创造认识论就很有必要。
其实,创造(包括认识的创造)是人的本质之一。单就人的生物本能来说,人的生理器官是很不完善的,它和外界环境并未形成特定化的关系,因为外界环境不能完全自发地满足人的需要。外界环境对人来说是匮乏的,人为了求生存,必须改造甚至创造外界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对于这一点,生物哲学人类学家格伦作了很好的论述,他说:“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人从压迫中获得解脱,并试图把他存在的匮乏换成一种被改善了的生存条件。”(转引自《现代西方哲学》下册,第702 页)
就连人的生物本能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是开放的和创造性的,那么人的社会本质与文化本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就更是开放的和创造性的了。因为人的社会需要不可能从外界自然环境中自动地得到满足,人必须在改造外界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社会和文化世界,以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人类第一次制造石器开始,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创造性活动的开始,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而组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多种形态而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已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极大丰富,这些都应归于人的创造性本质和创造性功劳。因此,研究人的创造性认识,建立创造认识论也是研究人,研究人的本质的根本任务之一。
(二)
创造认识论就是研究人的创造性认识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环节的认识论学说。具体说来,创造认识论主要研究探讨人类未知领域,能提供独创性的认识成果和产生新的认识方法的认识过程。探索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认识的两个显著特征。探索性就是探求人类未知领域的存在和规律,独创性就是独一无二地获取前人和同代人没有获取过的认识成果,创造性认识的这两个特征是紧密相联的,只有探索性的认识也才是独创性的认识,同时也只有独创性的认识才是探索性的认识。
创造认识论不仅要研究创造性认识的一般过程,而且也要研究创造性认识的层面和向度。所谓创造性认识的层面是指创造性认识的水准,这就是说,创造性认识是达到了人的类水准还只是达到个人或特定社会的水准。无疑前者的创造性水准要高于后者。所谓创造性认识的向度是指创造性认识的方向。一般说来,认识客体从空间分布来说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那么创造性认识也会指向这三种客体。另外,从认识客体的时间延续来说可分为现时、过去和未来这三种客体状态,那么创造性认识也会指向这三种客体状态。再者,创造认识论还要研究创造性认识的方法,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和获取独创性认识成果的成功,创造性认识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人的创造性认识离不开理性因素,可以说,认识在其本质上是一个理性过程,创造性认识是其整个认识的一个方面或某些具体环节。因此,创造性认识受理性所支配的整个认识过程的制约。所谓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这些理性因素和理性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规则和逻辑程序进行。理性因素为创造性认识铺垫了认识的背景和基础,为创造性认识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和手段,为创造性认识提供了出发点和指明了方向。同时,创造性认识所获取的认识成果需要理性因素对其进行检验和完善。既然这样,创造认识论要研究创造性认识的理性因素。
但创造性认识不仅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可以说,非理性因素在创造性认识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无意识、灵感、直觉、情感、意志等这些不受理性支配和不属于理性范围的东西。非理性具有不自觉性、自发性、偶然性、突发性、非逻辑性等特征。而创造性认识本身也具有不自觉性、突发性、非逻辑性等特征,因此,创造性认识本身主要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而这种非理性的特征是由非理性因素在创造性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所赋予的。既然这样,创造认识论应重点研究创造性认识中的无意识、直觉、情感等非理性因素。
无意识是被有意识压抑的,并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意识。无意识是存在于大脑深层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它一旦被激活,就能成为一种反映形式和认识形式,即无意识认识。在客观世界中,既存在着逻辑的、有序的、条理的、精确的和线性的现象和事件,也存在着非逻辑的、无序的、离散的、模糊的和非线性的现象和事件。客观世界中的这些不同现象和事件就要求我们用不同的认识形式去反映它们,前者要求用有意识的理性形式去反映,而后者则要求用无意识的非理性形式去反映。另外,客观事物中的各种现象发现信息的强弱程度是有差别的,主体和客观事物的距离远近不同,从而,客观事物在主体面前呈出的信息强弱也不一样,又加之主体兴奋灶和意识阈限下的存在,一般说来,主体对较弱信息的反映和兴奋灶之外以及意识阈限下的反映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是无意识反映。
无意识认识还表现在睡梦中的思维创造性上。心理分析学派认为,梦境是无意识活动的王国,是创造性认识的大好时机。在梦境中解决科学研究问题和完成艺术创造的实例是很多的。因为在无意识中,储存有大量不被主体所意识到的信息,而有些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问题恰好和这些信息相关,当主体有意识去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时,是难以有所进展和结果的。当主体处于睡眠和梦境中,储存在大脑深层的无意识却异常活跃,这样,往往能解决显意识状态下难以解决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问题。非逻辑性和无序性、无目的和无计划、不自觉和模糊不清,是无意识反映形式的特征。
直觉是指在一瞬间就能直接洞察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活动,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联系的桥梁,是以形象和概念为媒介,反映事物以及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是主体基于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突然领悟,使问题在一瞬间得到解决的思维形式。但直觉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认识和思维活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直觉的认识创造性作用,是指直觉的迸发能产生独创性的、新颖的认识成果,解决新的认识问题和提供新的思维方法。直觉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上的创造性呢?因为直觉是对事物直接的洞察和领悟,这种洞察和领悟不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洞察和领悟,而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洞察和领悟。因此,直觉迸发的结果总是相伴着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和对问题症结的解决。从而直觉的迸发就具有了认识上的创造性,相伴着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获得。这就说明了直觉的迸发使认识过程发生了质变和飞跃,并在一瞬间完成。当然认识的质变和飞跃是思维对感觉材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但这一过程的最后阶段往往要采用直觉的形式才能完成。所以,直觉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它存在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中途。直觉这种创造性认识形式也同直觉本身的特点一样,具有不自觉性、突发性和非逻辑性,因而是非理性的。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态度体验。客体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关系会使主体产生不同的情感,造成主体对客体的不同态度,从而促使主体以不同的心态和心境去从事各种活动。情感同无意识和直觉一样,属于非理性的范畴,情感除了非理性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两极性和感染性等明显的特征。情感不像无意识和直觉那样,能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形式去反映外界客体,它只能作为人性的因素参与在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它活动之中。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刺激或抑制主体的各种因素,从而影响和作用于认识活动的质量、速度和效果。情感在认识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认识活动具有激化作用,美感和理智感诱导,开启着主体去从事探索人类求知领域的认识活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放大信号的媒体,而信号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这样情感就成为激化主体去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催化剂和诱因。情感对认识活动还具有选择作用、内控作用和维系作用。
(三)
创造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创造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运用唯物论的观点,而且运用实践和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观察人类的认识,唯物而又辩证地解决了认识的本质问题,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能动反映的全过程,认为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不仅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能动的,而且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也是能动的。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认识的能动性本身就包含着创造性的成份和特性。另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任务和功能不仅在于反映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这些都可视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创造性内容,可以说,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因此,创造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但创造认识论毕竟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不等同于教科书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因为教科书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创造性认识重视得不够,更没有专门阐述创造性认识问题。因此,建立创造认识论专门来研究人类的创造性认识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完善和发展。创造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特征。
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整个人类认识的一般活动为研究对象,它不仅研究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也研究认识怎样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和受实践检验的。它不仅研究认识的主观反映过程,而且也研究认识的知识化和知识的运行过程。总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创造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更为重要、更具意义的一部分。因此,创造性认识要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但创造性认识又有自身不同于其他认识的特殊规律和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创造认识论是一般和个别、总体和分支的关系。
在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因果分析法、类比法、归纳法,以及观察、实验、假说等一系列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而创造认识论除了研究这些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外,更主要的研究创造性的认识方法,如扩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甚至想象和幻想也是创造性认识的重要方法。因为这些认识方法和创造性认识直接相关,所以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认识特征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实践性、能动性和辩证性。其中能动性就包含着创造性,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动性就是创造性。但严格说来,能动性不等于创造性,因为能动性表征的是主体在认识中的积极、主动的作用以及主体因素和主体原则在认识中的介入。而创造性则表征的是主体在认识中独创地获取认识成果,它主要表征的是认识成果的创造性、首次性和新颖性。但创造性离不开能动性,它必须建立在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它是能动性的最大发挥和最高形态。因此,创造性认识以其独创性、首次性和新颖性为其特征,这些都应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