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兼论小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人性化取向_创新教育论文

不要让孩子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兼论小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人性化取向_创新教育论文

别让孩子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兼论创新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人性化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站在论文,别让论文,路口论文,孩子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次教学资料交流时,我读到一篇五年级学生的作文,他在结尾写到了:“通过这件事,小丽再也不敢独自步行,再也不敢不听老师的指挥了。从此,小丽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虽然只是一篇文章的结尾,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对幸福理解不经意的流露,但细细想来。当我们把它和创新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给人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如果服从、依赖就能获得幸福,那么,孩子的自我在哪里?而失去自我的孩子还能创新吗?

一、几点发现

近年来,创新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中划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的确,教育需要用创新的思想注入新鲜的血液,需要为未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一代。在展望未来,为未来勾画蓝图的时候,我们还应该看到:

1.期待与现实的反差

创新教育正在我国中小学积极地推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面前,我们倍感创新教育的迫切性,期待着小学教育活动能为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定创新的基础。但我们如果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在各种各样的教育科研中,“创新”这样的字眼相当抢眼,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比赛倒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在欣喜的同时总感困惑,在倍受关注的小学教育中,孩子的声音为什么始终那么细弱?——在沉重的课业负担面前,苦苦地挣扎;在老师“就是这样”的话语面前,孩子虔诚地期待着“告诉”;在各类“创新”竞赛面前,多少孩子们的神情是那样地无助和迷茫?

是什么阻隔了美好愿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应试教育阴影的继续存在,是正在变革的陈旧课程体系,还是我们对创新教育的不当认识?

2.意愿与作用的反差

翻阅报刊,“创新”教学设计的标题让人欣喜,细细品味,却笑不出来。

开放性的习题,尝试性的操作……孩子们在教学中展现自我的那一个个活动,仿佛就在眼前。可我们是否留意到,我们的教师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是孩子经过尝试后得到的答案,还是那看似不够精彩的发现后,孩子们一张张抑制不住的笑脸?是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学习气氛,还是孩子的生命中注入的创新活力?恐怕只有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达到以后,“一块石头落了地”的授课教师自己才知道。

也许,我们在鼓励孩子创新之时,就已经把孩子丢在了创新的十字路口。

二、几点思考

1.创新是人整个灵魂的产物

我们在讨论学生的创新素质时,往往比较关心学生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仿佛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活动,学生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看到,人的素质诸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它是以人的社会责任感为基石,全面整合素质的诸因素的结果。

我们不敢奢望,一个“再也不敢独自步行,再也不敢不听老师的指挥”的孩子能散发出创新的气息;我们更不敢奢求,能例举出别针有多少种作用,却不曾想看一看别针是怎样当钮扣的孩子未来会有多少创举。

因此,我们认为创新是应该融合在对自然、社会的关注之中的,体现在对身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整个人对生活的全身心投入。由此,我们联想到,当孩子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受到是他们极富魅力的创造灵魂在闪光呢?我们是否站在了人性化的角度上审视一切呢?我们的眼中是否印刻着人文的关怀呢?

2.创新是人的智慧的体现

从形式上来看,人类创造世界的能力,就是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往往是通过创造的产物表现出来的,然而我们透过创造的这些外在产物,所见的创造力的内在源泉,就是人的创造智慧。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现今大多数教师实际上认同了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力教育。然而,如果我们扩大创新教育的内涵,使之与人的本质相呼应,那么,创新教育就会有更丰富的意义,其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智慧就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

当研究性学习、发散性练习、辩论等方式在我们的课堂上加以运用的时候,在关注知识点之间的是是非非,交错关联之后,在我们的教师为学生“正中下怀”的表白而欣喜的时候,在我们的孩子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技巧、策略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当今的课堂教学正离人越来越远了?有学者这样说,当今的教育已经失去生命和智慧的灵气,缺乏了对人的一生的关注,缺少了人文的关怀。这虽有所偏激,但确实指出了我们所忽视的问题。

3.创新是创新生活方式的体现

学校生活是一种规范化的生活方式,是孩子一生中的一段独特的生存形式,学生们在学校的生活成为了学生表达自我和体验自我的主要途径和场所,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在的、无形的。学校生活的创造性,为学生内在生命的创造性提供了基础,只有创新意义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在孩子身上积累和沉淀后,才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创造力。

许多人以传统的方式理解创新教育,不是把创新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是理解为一种目标和结果,常常以要求、督促的方式让学生去创新等等。这样一种压迫、被动的生活方式,摧毁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创造力,从而导致创新教育徒具外表。只有当创新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创新的意义,才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创造活力。

学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开放的、积极的,其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成为影响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应极力倡导人性化定位。

三、学校创新教育的人性化定位

1.处理好三大关系

①呵护的满足——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的关系

我们一直在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发展学生创新的能力加入这场讨论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多地被人看作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束缚和禁锢,仿佛只有放开学生的手脚,才是创新的最高境界。

创新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改变,这种现实一方面指身边的客观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认为是孩子头脑中的认知世界。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这两个现实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很多时候是以冒险为代价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冒险,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意识中求同的思想根深蒂固,而求新求异是不应该提倡的,因为它会与违规、鲁莽联系在一起,也就意味着对自我或别人、社会的伤害。但既然是探索,必然意味着对传统的变革,意味着有叛逆的色彩。

此时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创造的需要而言,将成为一种呵护,让学生获得一种被肯定、关注的满足,尤其是对孩子绽放的反常规的创新火花的肯定,对其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建议。这种呵护将会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着创新与满足之间的距离。

②永远的发现——处理好知识的绝对性和学生发现过程性的关系

今天,那些已经被教师们绝对化的知识,正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神圣的东西。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孩子对生活的发现是一个过程,虽然他们甚至不知道这种发现什么时候才会到达终点。

因此我们认为,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一个孩子来讲,身边的世界永远有不断发现的奥秘。当我们的视野摆脱了这一个个局部的、封闭的知识点,那么就会感到学生始终在自己人生的长河中发现对于自己来说新的东西——不管这样的发现是否符合教师的意愿,是否与所学的知识合拍。

我们的教师有时会遇到两难的境地:在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有效改革之时,与我们的教师谈论淡化知识的绝对性,强调孩子的发现总是显得那么缺乏力度。但是我们已经高兴地看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开放、实践、个性的理念的提出,为孩子的发现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③信任的等待——处理好呵护与放手的关系

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不难注意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对孩子的身心的呵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也是一种呵护,这样一些呵护是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职责。但如果这种呵护把孩子们与外界隔离开来,那么,这样的呵护将成为孩子通往开放世界的阻隔。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教师们面对黑板,手把着手,把2+3教给学生的时候,家长面对实试压力,竭力地把孩子保护在各种应试的辅导班里的时候,这种呵护就在不觉中成为了孩子通向外界的阻隔。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在这种封闭的呵护中,面对开放世界的焦虑与悲哀。我们困惑于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呵护的作用,仿佛教师的呵护是学生蹒跚学步的拐杖,在没有了这条具有引导魔力的拐杖之后,孩子的创新会成为一种漫无目的的游荡。其实,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应把这种呵护着眼为一种期待,一种信任的等待更为合适,这种信任会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投入到广漠的开放世界,让孩子们永远充满信心!

2.积极关注三个因素

①关注生活——幸福的追求

国内有学者把创新教育看作最高层次的教育,是人类最高本质的体现。在他们看来,教育有三个层次:一是继承性教育,二是发展性教育,三是创造性教育。继承性教育只以知识传授为最终价值,让人知道世界是什么,成为知识的人;发展性教育以人的主体发展为最终价值,让人知道世界的为什么,成为会思考的人;创新教育以改变生活,追求幸福为最高价值,让人知道世界应该是什么,成为懂得幸福的人。

我们已经看到,随着教材的改革,教材中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更是看到孩子们自我设计生活,在生活中展现着自己的奇思妙想,看到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于是就有了“方便药瓶”“方便两面桌”“防滑肥皂”“带灯铅笔盒”“方便取蛋鸡笼”等等。不敢想象,那些对现实生活缺乏热情的人怎么会体验到创新生活的幸福!

②关注教师——儿童世界的天使

有人这样说,教师是从成人世界来到儿童世界的天使。教师以其人格魅力、才能时时刻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这样的天使必然是豁达的、开放的、富有创意的,带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对不拘泥于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到孩子们的身边。

我们不由深思这样的问题:在学校的创新教育活动中,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即使传授的是当今最先进的创造技巧,学生所得到的也只会是没有生命力的灵魂;一个在沉重的压力面前身心疲惫的教师,他哪会有带着孩子一起放飞思想的力量;一个仅关注于学期考试排名的教师,孩子的“创新”无不会在他的手中夭折。

关注教师,就应让每一个儿童世界的天使,带着孩子们在祝福中自由展翅飞翔!

③关注文化——肥沃的创新土壤

文化是人的精神、价值和思想习惯的表现,表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之中。如果教师的价值观念是保守的,生活的态度缺乏冒险精神,对孩子的“个性化”持排斥的态度,那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的教学中,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无疑是空中楼阁。美国研究创造力的专家阿瑞提在创造力与社会关系中提出:“文化刺激和文化环境不仅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所需要的、所欲求的、便于利用的。……一种含有创造基因的文化必须要涉及到比安全、稳定、维持物质环境这些实在的目标更多的内容。它一定不可唯一或过分地关注人类生活中的仅仅一面,无论是宗教方面、军事方面、安乐或感官享受方面还是其他的什么方面。”由此我们再次审视创新教育的时候,文化中的创新“基因”,尤其是对创新文化的整体性有了明确的认识,开放应成为创新教育中文化的重要特征。

有专家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取实性的,价值服从于现实生活。虽然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对学生个性的肯定,对创新萌动的鼓励,对多元化的认知倾向的认同,已经在我们身边形成涌动的校园文化的氛围。

当“功利取向”的“创新意识支配创新教育的价值基础的时候,我们相信,创新教育不可能指向人的内在生命的创造性,就不可能延续和发展孩子的创造生命,这种没有内在生命的创新教育只会把孩子们推向创新十字路口,让孩子在迷茫和困惑中迎接需要创新灵魂的未来!

标签:;  ;  

不要让孩子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兼论小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人性化取向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