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采购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供应商论文,评价论文,采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近二十年来,人们对采购概念的认识经历了由最初的购买(buy)、采购(procurement)到现在的供应(supply)。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们对采购重要性认识程度的逐渐加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购买功能只是企业的一种事务性活动,它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是非常微弱的。但是现在,这种观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采购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关键作用[1],采购经理对企业是否能够采购到更好的产品、采购提前期的缩短、采购成本的降低以及更高的柔性等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这只是影响采购功能以及采购管理和执行发展的一个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意识到采购环节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2]。Christopher曾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形式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包括采购管理[3]。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采购费用占据了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60%以上,并且几乎50%的生产质量问题都是由于采购过程引起的。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短缺,企业作为影响环境的主要参与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资源的限制、环保法规的约束和社会公众的密切关注下,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环境管理,通过提高环境绩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企业所采购的材料或产品对于企业产品生产系统的各个阶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4]。Carter和Narasimhan通过调查得出结论:采购功能对组织内发展环境方针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5]。因此,为了提高环境绩效,企业在进行内部环境管理的同时应该重视源头的环境管理,即开展绿色采购行动,通过与供应商的沟通和技术合作来减少后续生产环节中不必要的环境管理费用,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
根据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6],扩散过程是“一项创新通过特定渠道在某段时间里在社会系统成员中的传播过程”。该扩散过程中有四个主要的要素: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绿色采购作为一种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其在供应链企业间的有效传播,可以促进社会可持续的发展进程。而供应商的选择是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得以进一步扩散的基础,通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密切合作是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的有效方法。但是如何评价供应商、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价才是最有效的,是对供应商进行选择的前提。因此评价指标的建立是正确选择供应商的基础,否则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就无从谈起[7]。本文首先对绿色采购下的供应商评价标准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然后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识别出了我国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指标,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该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文献回顾
尽管绿色采购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国内外的学者对绿色采购下供应商评价指标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Noci(1997)认为不同企业的环境发展战略将直接影响供应商评价的标准,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首先应该识别出企业的环境发展战略,然后再确定供应商评价标准。在给定积极(Pro-active)和消极(Reactive)两种环境战略分类后,指出了基于积极环境管理战略的供应商评价的一级和二级标准。一级指标包括:绿色竞争力、环境管理效率、供应商绿色形象、声誉及全生命周期成本;二级指标包括:清洁技术的使用、供应产品中的主要材料和快速反应能力;气体排放、固体废弃物、废水、能量消耗;顾客维系、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绿色顾客的拥有率;采购产品成本、产品处置成本和为提高供应商环境绩效的投资损耗[8]。
经过对德国、英国和美国采购经理的调查,Zsidisin和Hendrick(1998)识别出了四个绿色采购评价因素:有害材料、投资恢复、产品设计和供应链关系,同时指出美国和欧洲的企业把投资恢复看做是绿色采购实践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9]。
Walton(1998)通过对5家家具企业的实证研究,分析了美国制造商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的供应商选择标准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确定了10个比较重要的供应商评价标准。朱庆华等人[10] 在Walton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中美两国不同环境下的绿色采购中供应商选择问题,其研究重点是对比两国评价供应商选择的标准及其各种因素在评价中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忽略了美国比较强调的一些指标,如二级供应商的评价,并对其作出了解释[11]。王能民等分析了绿色制造模式对供应商提出的新要求,明确了供应商选择标准,强调技术吸纳与创新能力的一致性[12]。Handfield(2002)运用德尔菲法提炼出了绿色采购中供应商评价的10个最重要的因素和10个最易识别的因素[13]。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1)就已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是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而进行实证研究的比较少;(2)相对来说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国内的研究显得很匮乏;(3)由于国内外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不同,国外企业的供应商评价指标未必适用于我国企业。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分析并建立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采购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供应商评价指标的获取与样本收集
(1)评价指标的获取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既是供应链中的节点,又是下游客户的供应商,因此,为了能够正确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本文开发了基于下游企业驱动的绿色采购的概念模型,见图1所示。
图1 绿色采购概念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绿色采购实践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减少对供应链系统外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减少对资源的使用、降低企业对自然界的排放。因此,该概念模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系统层、关系层和企业层。其中,系统层是指整条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所面临的减少输入——资源和输出——排放所应采取的行动;关系层针对的是采购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实践活动;企业层涉及的是供应企业面对采购企业的环境管理要求所采取的实践活动(采购企业同样会受到其下游客户的要求而采取行动)。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3和1999年的报告,环境指标框架通常包括环境动力/压力、现状/条件和社会反映(DSR/PSR)。该概念框架主要是以农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为背景,但是该环境指标概念框架为本文研究企业绿色采购行动对供应商的评价指标建立提供了参考。因此,在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PSR概念框架以及绿色采购概念模型对绿色供应商选择指标进行选取,结果见表1所示。其中压力为P、现状为S和供应企业的反应为R。
表1 绿色采购下供应商评价指标分类
系统层 关系层 企业层
设计时产品包装的再利用P长期合作关系R 产品质量S
设计时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P 与客户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R 供货的及时性S
设计时考虑产品再制造性能P 文化兼容程度R 企业信誉S
设计时考虑包装物 减量化P
信息沟通程度R 企业财务状况S
设计时考虑产品或零部件再循环、再利用及材料的恢复P 二级供应商的环境友好行为R 产品成本S
废水管理P 废物回收系统R 顾客对产品的投诉S
废气管理P 员工培训S
对有害固体废物的
被公开的环境不良
处理P 记录S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S
企业生产能力S
IS09000系列认证R
ISO14001认证R
产品的生态商标R
面对下游企业的环境要求,供应企业将采取易于外显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环境管理水平,因此,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产品的生态商标是企业采取的比较明显而且较为通用(可以应对较为广泛的下游企业的要求)的实践活动。故而将其提取出来作为企业层的反应性指标。而保持与采购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文化兼容等方法也可以促进双方企业的环境管理合作,因此将其作为关系层的反应性指标。
(2)调研量表的设计与样本的收集
调研问卷量表的设计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环境管理实践、供应商评价内容和绿色采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关于27个供应商评价项目的回答分为5个等级,1=没有考虑,2=计划考虑,3=已经考虑,4=有所实施,5=成功实施。
调研问卷的发放从2006年12月开始一直到2007年8月,通过企业参加的培训会和对企业的实际访谈,共发放问卷400份,获得有效问卷275份。考虑到本项研究的适用性,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制造企业,同时对于问卷的填写也尽可能地选择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本次调研的样本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鞍山、天津、广州等地,行业的分布为:汽车(63家,占22.8%)、冶金(50家,占18.1%)、电子(35家,占12.7%)、化工企业(43家,占15.6%)、其他(84家,占30.5%)。
2、数据分析
(1)因子分析
通过使用样本数据对供应商评价的27个变量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KMO系数为0.904,说明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另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4320.847,自由度为351,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量表中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研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27个变量采取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正交旋转法(Varimax),采用Kaiser标准(特征根大于1)提取因子,可提取5个新因子作为原有27个变量的主因子。这5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854%、40.695%、50.725%、59.749%、68.685%。通过这5个主因子可以反映原有27个初始变量68.685%的信息量,说明本研究具有较高的构建效度。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见表2所示。研究结果显示,因子1包含了供应商供货的及时性、考虑供应企业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意愿、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等11个变量,由于这些变量都是考虑供应企业与客户间的业务往来,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供应链管理。因子2包含了设计时考虑产品包装物的再利用、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设计时考虑产品再制造性能等6个变量,这些变量都是考虑供应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环境管理问题,因此,将因子2命名为生态设计。因子3包括供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ISO9000系列认证3个变量,这些变量主要是从企业运作管理方面进行的评价,因此,将因子3命名为运作管理。因子4包括供应企业的废水管理、废气管理、废物回收系统、对有害固体废物的处理以及供应企业对二级供应商的评价5个变量,这些变量主要考虑的是供应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对生产系统外部的环境影响所采取的措施,因此,将因子4命名为外部环境管理。因子5包括ISO14001认证和产品的生态商标2个变量,这些变量是从供应企业的环境认证角度对供应企业进行的评价,因此,将因子5命名为环境认证。
(2)信度分析
信度高低可以采用可靠性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s)表示,SPSS提供了五种分析模式来计算该系数,本文主要采用Cronbach α模式进行分析,内部一致性系数最适合同质性检验,检验每一个因素中各个项目是否测量相同或相似的特性。一般来说,α系数应该高于0.5,若α系数高于0.7则为高信度值,若低于0.35则应舍弃不用。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除了环境认证因子的α系数为0.620外,其他的α系数均高于0.7的标准,说明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一致性,该5维度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所示。
(3)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绿色采购下供应商评价指标因子的描述性数据,包括均值、标准差和样本数分别见表5所示。
表5绿色采购下供应商评价因子描述性统计分析
因子 均值
标准差 样本数
供应链管理 3.6010 0.97441 239
生态设计3.6426 0.91151 263
运作管理3.7038 1.03142 260
外部环境管理3.4740 0.85514 254
环境认证3.5782 0.89944 262
3、数据分析
根据表5可以看出,除了外部环境管理的均值接近3.5外,其余所有因子的均值都在3.5以上,徘徊在3.7附近。说明我国制造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已经开始考虑绿色采购环节,但是绿色采购中对供应商的绿色评价很多企业还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武春友等人曾指出中国的大多数制造企业意识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知识和技术导致很少有企业真正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14]。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及出口的压力,中国的制造企业必将更好地采取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15]。在绿色供应商评价考虑的因子中,运作管理体现得比较明显,其均值为3.7038,技术创新能力归属其中,说明我国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比较注重该因子。由于绿色采购实践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绿色采购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活动来推动绿色采购的实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故而可以认为创新能力是绿色采购实施的技术基础,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从五个因子的贡献率来看,供应链管理的贡献率最大,但是其均值位于第三,说明绿色采购下的供应商选择,也应该首先重视传统供应商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供货的及时性等。绿色采购需要采购和供应方的密切合作,也就是需要上下游企业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这种稳定的供应链关系为绿色采购的实施创造了创新传播的渠道。根据创新扩散理论,绿色采购作为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在具备了创新技术、传播渠道和社会系统三要素的基础上,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在供应商选择时供应链管理因子的作用还有待开发。
Lenvis认为不论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何处,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都已经在设计阶段就被锁定了,因为在此阶段产品的材料已经被选定、产品的绩效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决定了[16]。生态设计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新兴的工具,通过强调产品的功能同时降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来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10]。因此制造企业通过评价供应商是否开展了生态设计,可以进一步保证供应企业的环境绩效。本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制造企业在选择绿色供应商的实践中,生态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均值仅低于运作管理主因子的均值,而其贡献率也仅次于供应链管理。
环境认证,尤其是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被认为是最易被评价的指标,其重要性位于被公开的不良环境记录、二级供应商环境评价以及废物和有害物质管理之后[13]。数据显示,环境认证相对于其他因子而言,均值较低,贡献率也比较低,说明环境认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因子而言是有限的。事实上已有文献对环境认证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文献[17]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指出仅有22%的小企业相信环境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他们满足客户的要求;Burton & Del Rosatio指出将认证标准强加给小企业会产生负面效应,因为获得认证是消耗时间的而且比较昂贵。他们认为小的供应商如果把资源投入到真正的流程管理上来,而不是去开发环境管理系统,将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18]。
相对于其他因子来说,外部环境管理因子尽管贡献率不是最低的,但是其均值却位于所有因子之后,说明我国企业在评价绿色供应商时相对来说并不太看重该因子,供应企业外部环境管理因子的作用有待提高。然而在美国和德国,企业的投资恢复在绿色采购中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9]。本调研结果的出现可能与我国废物回收系统的不完善和对企业废物管理的约束不够严格有关。
研究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严峻的社会责任问题。资源的短缺、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各国法律的约束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无不迫使企业考虑环境问题,减少企业给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传统的末端治理已经被清洁技术、环境审计乃至绿色供应链管理所代替。绿色采购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可以被看做是环境问题产生的起点和根源,采购绿色化程度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环境绩效的提高。因此,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可以降低库存、减少经营风险、有效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本文在回顾了关于绿色采购下供应商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绿色采购概念模型,据此开发出我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商评价量表,并通过实证研究的形式构建并分析了5维度的绿色采购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确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注意从与供应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的角度出发,提高供应链管理因子的作用,适当地提高对供应企业的外部环境管理的评价,来共同推进绿色采购实践的开展,促进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尽管本研究通过调研获得了一定的数据,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选择绿色供应商时都会依据行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而本研究样本的设计和发放没有区分行业的不同,未来还需要从不同的行业背景进行深入地研究;
(2)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会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3)样本的发放集中在沈阳、鞍山、大连、天津和广州等地,由于地域的局限也可能会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标签: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采购流程论文; 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