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_尚冬梅 姜婉婷

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_尚冬梅 姜婉婷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仲夷小学 054700)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形成了诸多不良习气,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状况分析

1、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学习状况令人堪忧。

调查中发现,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多数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也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或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长此以往造成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

2、留守学生由于留守的缘故,心理与性格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对于留守学生的心理与性格,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学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亲情,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怀,在校思想状况、行为习惯不良。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留守儿童行为存在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留守儿童普遍价值扭曲。

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1、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2.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2)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3.用父母般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1)用温暖去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2)视其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行之有效的解决。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的未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吧!

论文作者:尚冬梅 姜婉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_尚冬梅 姜婉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