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研究

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研究

潘安成[1]2006年在《基于组织适应力与战略选择协同演化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文中指出理研究的中心主题。目前的战略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生存或环境变化稳定情况下的企业成长问题,这种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存在着“自主成长”和“强迫成长”的两股主流研究,由此产生了“组织适应力”学派和“战略选择”学派。这两大学派对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前者从组织内部变化中寻找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着重揭示同一竞争范式中的企业成长问题,而后者从市场环境变化中寻找企业持续成长的驱动力,侧重探究市场环境变革中的企业成长问题。但是,从本质上这些理论只是解决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局部性问题,所以,它们难以揭示企业持续成长的本质和为战略管理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组织适应力和战略选择在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是共存和互补的,在“多商务景观”的企业长期成长过程中,组织适应力和战略选择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间交替性,企业持续成长是由组织适应力与战略环境选择协同演化力量所驱动的结果。本文在理论上解释了协同演化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以组织知识系统活动为基础分析了企业持续成长的非线性规律。研究表明,协同演化是以互补性相互作用为基础,协同演化机制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保证,单一的力量不可能为企业持续创造竞争优势;战略选择与组织适应力协同演化所推动的“自主成长”和“强迫成长”构成了企业持续成长的双绞线规律;这种成长规律表现出准周期性,所以,适当调节企业组织知识的构成可以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了保证这种协同演化机制的有效实施,本文从组织适应力变化的视角,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了企业机会识别能力、运营能力、投资能力以及资产互补性能力等变化都会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时机选择,指出二面性组织有利于企业平稳地实施战略选择;基于战略选择的视角,在分析组织惰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基础上,本文运用复杂性理论系统地揭示了企业进行组织适应力改进与转变所遵循的一般原理,指出企业内外沟通能力、组织探索性学习能力、外部商务机会涌现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多元化程度都影响着战略选择下的组织适应力变化。本文运用141家中国企业成长的数据调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研究的相关基本假设和命题,结果表明,这些相关假设与核心结论得到了支持,并且给出了中国企业持续成长所存在的本质问题和相应建议。另外,本文讨论了本研究对于战略管理理论的贡献和存在的研究不足。

苗莉[2]2005年在《创业视角的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要求,也是国民经济持续成长的基础。但现实中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实现持续成长,许多企业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成长之后陷入成长停滞、甚至出现衰退和死亡,这种“有成长无持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各产业、各类型的企业之中。本文关于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的研究,就是针对现实中企业“有成长无持续”这一普遍现象而提出的。 企业成长问题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领域的共同主题。到目前为止,在这两大领域当中,围绕企业成长问题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研究已经涉及到企业的持续成长问题。例如新古典经济理论从规模经济角度对企业持续成长进行了研究,契约理论从节约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了企业边界的确定问题。资源理论则从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假设出发分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中,彭罗斯以资源理论为基础对企业的内生成长过程进行了分析。此外,生命周期理论、演化理论也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持续成长问题进行了分析。然而,由于企业的复杂性以及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现有的研究视角仍不能全面、有效地解答企业持续成长中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已定型企业如何克服惯例约束实现再成长这一问题,尤其缺少系统研究。在此,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对相关问题作出深入分析,从而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和疏漏。 在契约理论、资源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演化理论中,都曾明确提出创业活动和创业精神对企业生存和成长的重要性。然而,由其研究目的和研究动机所决定,上述理论都未对创业者及其创业活动做出深入分析,特别是由于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只是上述研究中的副产品,因而,尤其缺少有关基于创业的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在创业研究领域,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创业与企业成长联系起来,但是由于这一理论的形成较晚,目前还缺少有关企业持续成长方面的深入研究。 上述研究中对创业与企业成长关系的普遍认同,构成了本文从创业视角出

余伟萍[3]2004年在《基于能力组合模型的企业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剧烈,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增长停滞甚至面临衰退的困境,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同时,逐步扩大生产与经营规模,企业内部要素不断得到优化,企业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最终实现综合经济效益最佳状态下的企业运行。本文立足于企业成长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三大理论基石,围绕着寻找适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能力,形成与企业生命周期相适配的能力组合,以支持企业跨越阶段性危机,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发展这一研究目标,对企业持续发展内涵、企业成长机制、企业生命周期、企业能力系统及动态演化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企业能力模型与生命周期动态适配关系。 首先,本文在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持续发展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企业发展是企业不断在高于原来水平的基础上运行,表现为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市场份额的提高、企业运作以及管理水平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等等。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盈利能力的持续提高,保证企业在较长时间内长盛不衰,强调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利益。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成长机制,使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规模同步扩大,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企业持续发展受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和影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其中,企业能控制的资源和拥有的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因,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导和动力源泉;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产业环境等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外因,并对企业成长起着推动或制约的作用。这两方面对企业持续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必须在构建企业成长机制时加以全面分析。 其次,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当企业面对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时,是否保持敏感性,是否有能力及时应变和适应。因此,从能力系统的角度出发,在文献和理论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法等方法,归纳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组合模型,即POSTEN模型。能力是企业某项业务运营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也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更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企业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积累、开发和运用能力以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的集合,企业能力系统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所有能力的有机组合,虽然企业能力有很多,但本文提出的这六种能力是综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所得到的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对企业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后,围绕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征,揭示企业能力组合POSTEN模型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适配关系。持续发展是企业梦寐以求的理想,而企业的成长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外表现为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对内则表现为以能力为支撑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性。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取决于这两方面因素之间的适配性。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影响与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的六大关键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即能力系统来共同影响与决定企业持续发展。通过规范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本文指出:六大关键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中的重要性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主导能力和辅助能力,并进一步得到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能力组合演化路径,即企业能力模型与生命周期动态适配关系:TPEOSN(创业期)一POSTNE(成长期)一SEOTNP(成熟期)一STEPON(再生或衰退期),只有当二者的适配性最佳时,才能成功地促进企业成长。如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建立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能力,就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企业能力组合的动态演化决定和支撑着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又强化和提升了企业的能力,并促使企业能力组合亦随之演化。POSTEN模型与企业生命周期适配关系还得到了案例研究实证检验。 最后,为了科学地分析能力组合模型中六种关键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本文分别对每种能力在每个阶段的重要性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详细剖析与阐释POSTEN模型中各个能力要素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适配关系。企业每种能力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重要性都存在显著差异,如企业盈利模式运作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成长阶段、创业阶段、成熟阶段、再生阶段。没有一种能力在企业整个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是一成不变的

宋阳[4]2009年在《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系统理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随其研究范围的拓展,对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研究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这些企业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好,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活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己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但是随着技术创新频率的加快、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因此,如何认识我国中小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对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单方面的采用竞争战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资源及能力理论,而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对中小企业“成长行为”的解释,并没有涉及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论文对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指出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企业成长机制和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明确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2)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要素的分析,指出中小企业成长是企业内、外要素交互耦合的结果,明确了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的根本理由,并从共生成长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分析了中小企业成长因素。(3)分析了商业生态系统对中小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指出商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共生企业之间基于价值网络的协同和适应性创新是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并从业务目标选择和价值合作模式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4)在借鉴既有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中小企业成长的本质和成长逻辑。组织适应力和战略变革力在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是共存和互补的,二者的协同演化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论文建立了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的基础理论模型,并据此分析了中小企业成长的非线性规律。(5)分别从经济学视角和自组织理论视角剖析了中小企业适应性成长的机理和内在动因。分析了中小企业与其共生伙伴之间的协同竞争行为,运用博弈理论建立了共生伙伴相互选择的博弈模型,研究了中小企业的合作伙伴选择。(6)从组织适应力变化的视角,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了基于机会识别的中小企业战略变革成长,研究了企业学习能力、使命、绩效、领导人对变革成长的作用机制。(7)伦理激励机制是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成长的保障机制。论文借鉴组织伦理激励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将博弈论引入到伦理激励机制的研究中,建立了伦理激励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伦理激励机制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并探讨了商业生态系统伦理激励的方式和策略。(8)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对山东达驰电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分析中,应用本文在前面几章中提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这一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加以分析和评述,验证了论文所提相关观点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徐昌美[5]2005年在《我国民营企业持续成长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己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支撑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稳步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浪潮,以及来自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化的挑战,给我国民营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显然,如果没有健康的、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就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和阐明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对于深入探讨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高速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篇论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 绪论。笔者在本章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分析了民营企业的生存期概况,以及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文献综述,最后介绍了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企业生命周期及模型理论。在第一章里,笔者首先解释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内涵,然后介绍了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博士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其模型,也介绍了我国对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较有代表性的陈佳贵教授的理论模型。通过分析并比较两种理论模型,笔者也对企业生命周期作了划分,依次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并绘制出较为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图及其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夭折型、突败型、双峰或多峰型、台阶型。在本章,笔者还描绘了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企业生命周期的判定。 其三,民营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成长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初生期应选择的战略是1.依附战略,2.夹缝生存战略,3.资源战略,4.局部市场战略,5.高技术高起点战略。成长期应选择的战略是1.联合购并战略,2.成长型战略,3.竞争型战略;成熟期应选择的战略是1.多角化战略,2.购并战略;衰退期应选择的战略是1.稳定型战略,2.重组战略,3.退出战略等。 第四章 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内部创新与外部扶持。企业战略选择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可以迅速成长。战略实施得是否成功,必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

罗友花[6]2004年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持续成长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十分年轻而又超常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梳理了企业成长与战略管理理论,在对企业持续成长做出了重新界定后,尝试综合运用企业成长理论和战略理论分析框架,突破传统的或静态环境结构论、或单一的内部资源能力论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知识,从动态发展的视角,来探寻三一重工在快速成长背后的隐患和竞争的优势,以确保三一重工在我国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利用优势、规避劣势,持续成长。 通过对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长现状的全面分析,笔者发现三一重工目前正处在企业生命的快速成长期,且表现出良好的代内竞争优势和成长性。但通过对其近几年的公开财务数据,以及其三个层面的业务链,即核心业务、增长业务和种子业务的分析,结果发现由于其成长速度过快而出现了明显的持续成长乏力的症状。以此为切入点,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三一重工的外部生存环境,通过对三一重工所在产业环境的纵横比较分析,认为三一重工成长持续性的主要障碍是三一重工没有形成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三一重工的持续成长战略,即三一重工应以实现成长与保持成长之间的平衡,把企业的代际推进和持续的价值增长作为公司发展的终极目标,组合使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战略,做强主营业务。围绕三一重工的成长战略,提出了以混凝土机械为核心业务,以网络化组织结构作为核心专长培育的组织支撑,利用规范管理和不断否定与创新为源动力的螺旋式上升机制来保障持续战略的有效实施。

李长娥[7]2017年在《董事会多元化、创新战略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民营企业作为一种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战略制定或决策能力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增长的根本保障,其中创新被认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战略。作为战略的制定主体,董事会从总体上决定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方式和创新绩效,进而影响着民营企业的成长。然而,由于创新战略通常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冗长的过程和复杂的任务等特点,为了保障董事会的决策需要,董事会成员必须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才可以为公司提供创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不同类型的人组成的董事会团队,形成了董事会的横向多元化结构与纵向多元化结构。另外,基于权变理论,企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型的子系统,经营环境的改变使得企业创新战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只有组织战略与其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匹配协调,战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董事会多元化结构如何通过创新战略影响民营企业的成长,以及不同情境因素对董事会多元化与创新战略关系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董事会多元化、创新战略与企业成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董事会多元化结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于人口学特征,忽视了认知相关特征和纵向属性构成的多元化结构。虽然部分文献打破了传统"结构-绩效"的范式,关注了董事会治理行为的中介作用,但是大多基于线性视角研究董事会多元化、创新战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董事会治理中情境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并且情境因素调节效应的验证大多文献采用简单的OLS法,忽视了数据的嵌套关系。未能将董事会行为研究和情境研究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体系中,治理情境、董事会结构、治理行为以及公司绩效关系的完整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使得董事会对绩效影响的逻辑与实践不符。本文在分析民营企业"董事会多元化结构-创新战略-企业成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董事会多元化为解释变量,创新战略为中介变量,企业成长为被解释变量,产品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调节变量,采用2011-2015年民营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SPSS宏文件MEDCURVE和PROCESS分别验证创新战略对董事会多元化与企业短期成长、长期成长的非线性中介和线性中介作用,运用HLM验证情境因素对董事会多元化与创新战略关系的跨层调节作用。本研究实现了区域层面的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层面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微观层面的公司董事会治理的有效对接;采用了 "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引入创新战略作为中介变量,使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更加吻合,理论研究成果更富有价值;采用了"跨层的调节"与"非线性的中介"效应的验证方法,丰富了董事会治理的实证研究方法;有利于引导民营上市公司通过构建合理的董事会结构、制定科学的创新战略决策等视角改善组织的自适应性,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董事会多元化通过创新战略对民营企业短期和长期成长的影响有所差异。在董事会多元化-创新战略-短期成长的理论框架中,董事会可以通过增加年龄多元化、提升成员的教育水平、增加权力层级不平等程度和降低地位层级不平等来促进创新战略;在董事会多元化-创新战略-长期成长的理论框架中,董事会可以通过增加董事会年龄多元化、提高团队受教育水平、增加权力层级不平等程度和降低团队平均年龄、降低职能背景多元化来促进创新战略。第二,创新战略与民营上市公司短期成长呈U型关系,目前处于U型曲线的前半段。研究表明创新投入对营业额的提升存在"阈值",在未达到阈值之前,创新投入由于极大的风险对短期成长会产生抑制作用,然而,随着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加,前期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也会逐渐降低,其成果也会逐渐显现并给企业带来即时收益。另外,结合董事会多元化、创新战略与短期成长的实证结论,董事会年龄多元化、平均受教育水平和权力层级不平等与创新战略正相关,地位层级不平等与创新战略负相关,而董事会年龄多元化、平均受教育水平和权力层级不平等通过创新战略对短期成长的瞬间间接效应均为负值,地位层级不平等通过创新战略对短期成长的瞬间间接效应为正值,表明目前创新战略对民营企业短期成长的影响处于U型曲线的前半段,也就是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体现对企业销售收入的促进作用。第三,创新战略与民营上市公司长期成长呈正相关关系。文章以R&D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作为创新战略的代理变量,以企业价值增长率衡量长期成长,研究发现,创新战略与民营企业长期成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只要企业不断进行创新活动,企业价值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对于民营上市公司来说不能急于求成,而应保证持续充足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耐心等待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发挥作用。第四,创新战略在董事会多元化与公司短期成长、长期成长之间分别存在非线性和线性中介效应。董事会年龄多元化、平均受教育水平、权力层级不平等和地位层级不平等通过创新战略对短期成长产生显著影响,由于创新战略与短期成长存在U型关系,因此,创新战略的中介效应并不是固定的常数,而是随着董事会多元化变量取值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即存在非线性的中介作用。董事会年龄多元化、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水平、职能背景多元化和权力层级不平等通过创新战略对长期成长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民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董事会成员年龄多元化、受教育水平、权力层级不平等程度和降低平均年龄、董事职能背景多元化来促进创新战略从而提升企业价值的增长。第五,董事会多元化与民营企业创新战略的关系受到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由于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嵌套于各自行业(或区域)之中,数据处于不同层次,因此,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平均受教育水平、专业背景多元化和地位不平等与创新战略的关系存在显著调节效应,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董事会平均受教育水平、专业背景多元化和地位不平等对民营企业创新战略的促进作用越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董事会年龄多元化、性别多元化和专业背景多元化与创新战略的关系存在显著调节效应,区域经济越发达,董事会年龄多元化、性别多元化和专业背景多元化对创新战略的促进作用越大。因此,行业环境和区域环境影响着董事会多元化对民营企业创新战略的作用边界,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深化了董事会多元化结构的研究。在原有的董事会横向多元化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个体层面权力分配和地位差异的作用及由其形成的存在于董事会团队内部的显性正式层级和隐性非正式层级,从而更好地解释董事会多元化对创新战略及其绩效的影响。(2)采用非线性中介的检验方法发现了创新战略在董事会多元化与民营企业短期成长之间的非线性中介作用。参照赵琳和谢永珍(2013)的做法,采用Hayes and Preacher(2010)提出的非线性中介检验的方法,运用SPSS21.0加载宏MEDCURVE进行检验,通过执行bootstrap获取置信区间以检验董事会多元化通过创新战略影响短期成长的瞬间间接效应的显著性,研究发现:创新战略在董事会多元化与短期成长之间起到非线性中介的作用。(3)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发现了情境因素对董事会多元化与创新战略的跨层调节效应。本文引入行业环境和区域环境等外部情境因素,依据行业或区域将研究样本进行分层,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验证了产品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董事会多元化性与民营企业创新战略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影响着二者之间的关系。

李业[8]2000年在《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持续成长是国际上大型企业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企业目前和将来面临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主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经营战略的角度,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对企业持续成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文献综述和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企业与环境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以便从总体上把握企业运营和成长所处于的外部环境,并对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运用二分支演化模型对企业成长的局部形态进行了描述和实证分析,提出了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修正模型及四种其他形态,旨在更全面和准确地概括企业生命过程的表现形式。 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引入了西方学术界这一前沿理论,归纳了核心竞争能力的四项基本特征,提出了核心能力管理的三个原则,并且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 企业的持续成长必须以总体战略为指引,寻找适当的成长空间和路径。作者对专业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对企业成长路径进行了归纳,并且对维达纸业公司和海尔集团等企业的成长进行了实证分析。作者还提出了多元化战略选择的“3+1”基本分析框架和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四个重要问题。 企业战略转移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某一时期经营重心的重大调整。本文给出了战略转移的定义,分析了战略转移的动因,提出了战略转移的定量测定标准和企业战略转移的决策分析过程的理论框架,较系统地发展了企业战略转移的理论。 学习型组织是最新的理论观点。本文分析了知识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内在关系,论证了知识是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在对西方学术界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进行论述和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三大差异,并且提出了我国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的基本对策。

严海波[9]2017年在《基于TMT人力资本和隐退创始人领导行为视角的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在新常态经济下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管理团队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是维持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隐退创始人因其在企业发展中积累了特有的经验与对企业的了解,实际对企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在研究企业发展时不能忽视隐退创始人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高管团队人力资本为分析切入口,运用高管团队与企业成长等相关理论,研究民营企业成长机理,将隐退创始人领导行为纳入理论研究,构建隐退创始人领导行为作为调节变量,高管团队人力资本通过战略决策作用于企业成长的概念理论模型。通过对典型案例企业管理层的访谈,以及204名受试者的调查问卷分析,运用SPSS和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得到三点结论:第一,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对战略决策和企业成长有一定影响,团队异质性特征较特征均值影响效力更大;第二,高管团队能力对战略决策和企业成长均有积极的影响,战略决策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第三,隐退创始人领导行为是高管团队能力体系构建,战略决策和企业成长不可忽视的因素,隐退创始人变革型领导行为对高管团队进行战略决策和企业绩效有正向强化作用。

汝雷[10]2014年在《组织惰性视角下企业持续成长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持续成长不仅是企业的目标和追求,也是组织和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热门议题。面对企业“短寿”问题的困扰,学界和商界一直致力于寻求实现企业持续成长的途径和方法。然而,现有关于企业持续成长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缺乏清晰的、统一的持续成长机制或机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出发探寻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机理,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组织惰性视角,选取中兴通讯公司为案例对象,采用典型的理论构建式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兴通讯成长历程的纵向分析揭示了动态和复杂环境下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机理。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组织惰性的概念和构成、组织惰性与组织变革的关系、组织变革中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有关企业持续成长机理的现有研究,提炼出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主要构念,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接下来,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访谈和调研等多种途径获取了与中兴通讯有关的丰富的实证资料,并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以证实预设构念是否真的是重要的和发现新的构念。之后,结合编码结果,对中兴通讯的案例资料进行整合并对其各时期的关键事件进行描述,形成了对中兴通讯成长历程的总体认识。然后,结合现有研究和案例资料,对中兴通讯成长过程中的现象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证证据的相互交融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命题,再将这些理论命题进行整合,构建出组织惰性视角下企业持续成长机理的理论模型,并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本文通过中兴通讯的案例研究发现,在动态的环境下组织惰性是阻碍企业持续成长的首要因素,实现企业持续成长的前提是通过实施组织变革克服组织惰性。然而,组织变革并不必然促进企业的持续成长,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变革过程中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动态匹配,以及基于二者匹配后所形成的组织模式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其中,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匹配是一个由环境变化所驱动、以战略变革为先导的,遵循“战略决定结构”规律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形成基于二者耦合的组织模式。’最后,本文根据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为现实中企业如何实现持续成长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组织适应力与战略选择协同演化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D]. 潘安成. 东南大学. 2006

[2]. 创业视角的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研究[D]. 苗莉.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3]. 基于能力组合模型的企业持续发展研究[D]. 余伟萍. 四川大学. 2004

[4].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研究[D]. 宋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5].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成长战略研究[D]. 徐昌美. 广东工业大学. 2005

[6].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持续成长战略研究[D]. 罗友花. 西北大学. 2004

[7]. 董事会多元化、创新战略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影响[D]. 李长娥. 山东大学. 2017

[8]. 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研究[D]. 李业. 华南理工大学. 2000

[9]. 基于TMT人力资本和隐退创始人领导行为视角的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研究[D]. 严海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17

[10]. 组织惰性视角下企业持续成长机理研究[D]. 汝雷. 东北财经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