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拆除围墙 再创上海工业的辉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围墙论文,上海论文,辉煌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上海工业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一、实现了连续六年的两位数高增长;二、工业支撑大局的地位没有变,GDP总量居本市第一;三、 工业稳定社会的作用没有变,从业人员总量居本市第一。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上海工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存在着不少矛盾。市经委作为主管上海工业经济的职能部门,越来越感到压力重重。
一方面是计划经济沉淀和延续下来的矛盾和压力。 其中主要是(1)指标压力。现在不少企业还是速度效益的增长方式,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益。上海工业要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有一部分产业、行业、企业、产品就要调下去,转出去,必然影响速度;但工业增加值对全市GDP 的贡献举足轻重,每年还要有14%以上的速度来保证在连续六年两位数高速增长基础上的继续高位运行。(2)资金压力。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原因,国有企业债务畸重,资金奇缺。现在,办企业愁缺资本金,搞项目愁缺自有资金,抓生产愁缺流动资金,降负债愁缺增量资金,现在每降低一个百分点要增长资本35亿。1997年下降7个百分点, 主要靠土地、房产存量注入。相反,应收帐款居高不下,累计900多亿元。(3)冗员压力。国有企业人多是最大的负担。这几年总共有100万人下岗,1997年进再就业中心25万人,分流50%,任务十分吃重。
另一方面是转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新的矛盾和压力。一是市场压力。现在有三个不足,首先是市场需求不足;其次是投资需求不足;第三是购买力不足。二是成本压力。这几年,国有企业每年消化各种减利因素100亿元以上。三是改革压力。金融、财税、价格、 汇率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使市场敞开,1996年进口关税降了31%,1997年10月1 日再次下降20%。国有企业一旦失去保护,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充分暴露。四是调控压力。1996年我们提出经委工作要“跳出预算内,覆盖全社会”,尽管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来自观念上、部门利益上、操作环节上的阻力很多,改革成本很高。
第三方面,企业自身管理不善等主观原因造成的矛盾和压力。
二
面对上述三个方面十大压力,上海工业怎么办?经委怎么办?企业又该怎么办?
市委领导同志指出:上海要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要形成五个机制,落实五个加强。最近又指出:上海工业要上水平、上档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的全新思路,为化解上海工业的压力和我们的困惑指明了方向。
我体会,市委领导同志所讲的五个机制是宏观标志,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其核心是形成三维竞争机制(企业、职工、经营者的竞争);五个加强是微观标志,属于生产力范畴,其核心是练好内功。而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在宏观和微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结合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企业来说,五个加强就必须研究五个哪里来,五个哪里去。一是资本从哪里来,冗员到哪里去?二是人才从哪里来,资金投哪里去?三是项目从哪里来,产品打到哪里去?四上优势从哪里来,劣势化到哪里去?五是活力(机制)从哪里来,精力放到哪里去?
对经委工作来说,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变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要彻底改变以往“扶贫团、冲锋队、事务堆、救火队”的形象。要突出重点抓关键,抓精、抓少、抓优化,以最少的投入抓出最大的效益;要引入市场放一般,放开、放活、放彻底,以最小的成本放出最大的天地。
上海工业要在未来的新一轮的国内、国际竞争中站住脚,必须从现在起,紧紧抓住改革开放为上海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先发性效应,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刘邓大军当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气势。丢掉坛坛罐罐,抛弃辎重包袱,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打破条块分割,冲破地区封锁,加快培育跨世纪运行的高科技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第二次创业,再创上海工业的辉煌。从战略上着眼,必须形成以下五条思路:
1、完善所有制结构,要抓优化配置。所有制配置是一种手段, 所有制结构配置得当,就具有对经济发展气候和环境的调节能力;就可以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的经营能力,对重要产业、行业的控制能力,对其他经济成份的渗透能力,对沉淀资产的变现能力,对社会资本的调动能力,对社会就业压力的缓解能力;就具有对培育民族资本、民族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撑力,一句话,就能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所有制配置的合理化,能促进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当前,上海工业经济继续调整和完善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有很大的文章可做,有很新的蓝图可绘。
我们要选择一部分非国有经济命脉、非关键、重要的产业、行业,实现国有资产的退出,集中资本投入,培育跨世纪运行的高科技产业,改造和优化需要规模支撑、面向国际竞争且私人、民间资本暂时难以进入的关键产业和重要行业,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质量,加快国有资本增值速度,从而促进更大领域国有资本的战略转移。
2、调整工业结构,要抓关键少数。 要紧紧抓住高科技产业化的契机,对上海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必须跳出传统的产业结构定势、传统的部门经济定势和传统的所有制配置方式定势,最大限度地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抑制围城内的自相残杀,最大限度地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实现上海工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经委要重点扶持的关键的少数是:在全国来说,产品是第一第二的,集团是数一数二的,经济增长是一番两番的,效益增长是一流水平的。
我认为关键仍要做好两篇文章:一是抓大,要实现聚变;二是放小,要实现“裂变”。抓大产业主要抓好6+3+1, 即六大支柱产业的高科技化,现代生物和医药、微电子和计算机以及新材料三个新的高科技领域的产业化,用高科技带动和改造都市型工业。抓大集团主要抓好20家销售额50亿元以上,在全市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关键少数。抓大项目主要抓好20项投资10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700亿元以上的重大高科技项目。
对量广面大的中小企业要实现三个转移、实施五个放开。三个转移:即转移一部分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的行业,退出传统工业领域,对于六大行业29类市场滞销产品,进行限制和淘汰——即“坚决不为”;对于十大行业64种产品要转移到兄弟省市——即“支持省市为”,以便在市区留出更大空间,发展都市型工业。特别是轻纺行业中的印刷包装、文具家具、工艺美术、钟表元件、服装服饰、小型家电等行业,要探索与区县经济的联合重组,共同构筑上海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群。要转移一部分困难、亏损企业,退出工业领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移一部分固定职工,进入社会领域。一个大项目,投资100万到300万,才能吸收1名劳动力;一个都市型的小项目,投资10万到30万就能吸收1名劳动力。因此,一个好的经营者,可以解决成千上万名劳动力的就业。
五个放开:即对中小企业要采取各种形式彻底放开搞活。所有制形式要放开;改革形式要放开;分配方式要放开;管理方式要放开;经营者选聘要放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小企业改革“装满粮草、选好老大,送船出海”,最后要拆掉靠岸的码头。为了加快建立开放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鼓励七个出去:即要鼓励一部分行业、企业和产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中西部去,到市场最有机会的地方去,到扩张最有潜力的地方去,到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去,到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去,变产地销为销地产。
同时,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把国外和市外的资金吸进来,技术引进来,资源配进来,人才请进来,机制带进来,总部搬进来。
市委领导同志强调,要吸纳外地企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并提出什么是“上海企业”,要有一个新的定义。这使我们认识到,要从根本上纠正一种片面观点:所谓只有上海投资、上海干部负责经营管理的工业企业才是上海企业,应该树立凡在上海创办的工业企业,不问省籍国籍,都是上海企业。除了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外,要提高“拆围墙”的能力。要像当年组建外资委一样,可以以协作为基础,成立一个内资委,也搞一个“一个图章办公室”,为国内一些大公司、大集团将其总部迁往上海或到上海合作办企业、独资办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3、运用政策要素,要抓集中聚焦。要创造一切条件和环境, 促进优质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秀经营者集中。政策也是资源,政策的适用面要体现产业导向,要鼓励扶优扶强。政策要么不出台,出台就要用足用好,彻底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1998年起,兼并破产的政策不能再撒胡椒面,要向重大的资产重组项目倾斜,向跨行业的收购兼并倾斜。同时,要充分利用股票上市、增资配股、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募集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商品的有力时机以及列入国家级、市级大集团的各项政策,推进市属国有工业与中央工业、区县工业各种形式的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重点要推进上钢和宝钢的大联合;中央石化和上海化工、浙江石化的“三国四方”联合;仪电控股公司和长江计算机公司的重组联合。特别是工业有五十个上市公司的“壳”要充分用好,目前已经作了优化安排,欢迎各区县、各单位踊跃投资,经过投标,择优选择。
4、培育经营者队伍,要抓市场精选。 改革的目标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人属于生产力范畴,机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要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最佳结合,关键在于经营者这个环节,要完善一个环境,建立一个体系,创造一个机制。
完善一个环境:一是必须打破经营者的行业所有制、部门所有制、地区所有制的界限,形成市场化、职业化的经营者队伍;二是党管干部的原则要充分体现于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和经营者的有效监督;三是经营者必须承担风险责任,优胜劣汰。总之,要形成经营者市场化、职业化的社会环境。
建立一个体系:即经营者的培养、选聘、考核、筛选的体系。要培养有党性、事业性和职业信誉的经营者;经营者的选聘录用要体现竞争,市场招、董事会聘、职工选和组织配置四管齐下;经营者的业绩评价主要看他经营有效资产的最大产出、运行资产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管理水平;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要体现责、权、利的对称,能者上,庸者下。
创造一个机制:要在五个字上做文章。一是“债”,即通过经营者个人的财产抵押,使经营者处在“负债经营”的高压之下;二是“薪”,基薪是经营者的市场价位,加薪是经营者的实绩奖励;三是“股”,让经营者在企业中持股,使经营者与企业更加贴心贴肉,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四是“险”,增加经营者个人的养老、医疗、人身、财产等各种保险,使经营者行为长期化;五是“誉”,即经营者的职业信誉,企业成功了,应该把优质资产向其集中,赋予其更充分的经营权力,企业经营失败了,就得就地免职,不得重新为“官”。
5、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全社会综合管理。 市委领导提出要有拆围墙的紧迫性并提高拆围墙能力。从管理职能看,工业经济管理几乎与所有的政府经济部门都有关。按隶属关系,可分为国家部委、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各区县几十块;按所有制也可分为国内多种所有制和海外多个国家、地区几十块;每一块重复投资浪费100万,加起来就是几个亿,严重一些,就是几十个亿,上百个亿。经济管理的分割体制,就像一个企业中有着相互联系的多个车间。三、二、一产业好比三个主要生产车间,大家各管各,甚至相互排斥,企业将不打自垮;相互关联的各经济部门又如企业各处室,对规划、计划、科技、生产、销售、人事、资金、分配等职能,若只有分工,没有综合管理;或者只有部门管理,没有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统一协调,甚至有的有责无权,有的有权无责,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优化管理,更不可能达到经济的最佳运行。经济管理分割体制,造成管理效率低,效益差,领导水平低,执政水平低,资源不能共享,人才出不来,市场形不成。当然,区域经济和政府部门与企业不能等同看等,但它的影响更大。然而,不可能指望一、两个委办的力量,就将某一产业抓好。因此,只有拆围墙形成合力,使条与条、条与块、块与块之间成为一个全空间的管理网络系统,积极推进工业与其它产业的“十大联合”和各经济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最优地服务于三大产业。总之,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使经济管理部门从部门化管理的误区中走出来,转变观念,转变机制,转变体制。只有对工业经济实施全社会、全职能的综合管理并逐步推进经济管理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界限;才能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重组;才能真正还政府的本来面目,做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才能使政府精兵简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抓关键;才能使企业真正独立地走向市场。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而是为发展而改革;不是就形式论形式,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改革的方程是多元高次方程,有无数个解,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改革的形式是可选择的,是第二位的,而改革的实质是确定的,是不可选择的,是第一位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什么形式都可以。要切合生产力的实际,要切合职工群众的觉悟水平,要尊重职工群众的选择,要尊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
安徽的同志在改革中提出:“先干不争论,先有后规范,先改后完善”;山东的同志对改革提出四不论:“不论那种形式,发展就行;不论级别高低,上去就行”。这些话,对我们有很启发。我们要有五个争:争谁思想解放,有思路;争谁实事求是,有头脑;争谁带头突破,有作为;争谁抓住根本,有水平;争谁领先一步,有贡献。
总之,我们要从完善生产关系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上下功夫。生产关系的关键是所有制的问题,生产力的关键是劳动者,而关键的关键是经营者。所有制和经营者之间结合的载体是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去抓,从改善生产关系上抓,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上抓。要打破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框框,跳出陈旧的规矩、职能和方法,不仅要苦干、实干,更要巧干。
在新三年中,让我们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崭新的思路,踏实的工作,开创出工业经济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