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些许反思论文_裴吉荣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些许反思论文_裴吉荣

裴吉荣

摘要: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偏重“得文”,而轻视“得意”,这样往往会将一篇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课中应该找到设计问题的突破口,由浅入深地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和学有所爱。

关键词:阅读教学;形式意义;内容意义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彼时国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简单地说,语文就是语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字一旦被人们赋予特定的意义,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成了“串”,就成为文章,而文章便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同时,也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但是文章一旦被选入了语文课本,成为“课文”,它就又承担了另一种使命。换言之,课文具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而想要获取这两种意义,我们就必须通过阅读来“披文得意”。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其形式意义,要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让学生“得意”,还要“得文”,并在得意、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但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偏重“得文”,而轻视“得意”的教学现象。很多情况下,教师只是探讨了作者是如何构思课文,探讨了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了让学生“得文”,采取了最便捷、既省时又省力的讲解法,而这样的方法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将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为一个个片段,同时,也将作者的情感拆分得支离破碎。长此以往,学生就很难“得文”了,因此,他们自然也不可能获得阅读能力,至于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就更无从谈起了。究其原因,首先这种教学方法与社会当下的应试教育制度、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和笔者一样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他们往往在备课时总会参考教学用书,而缺少一些自己的思考,因此,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也不够深刻。现在,笔者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时的情景。

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在初次教授《背影》这篇散文时,笔者主要采取了分点分析文章的方法。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4.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5.你认为哪些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6.在“车站买橘,刻画背影”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7.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蕴含的意思?8.《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9.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总体说来,笔者讲授整篇课文是通过这九个问题串联起来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做答。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似乎也都实现了。但笔者总觉得这两堂课少点什么,学生听得也没什么情趣,笔者讲得也很凌乱。后来,笔者认真反思了一下,认识到是笔者把一篇充满挚爱深情的纪实抒情散文肢解得只剩下纪实而没有了抒情;把一篇平实中蕴藏着无限深情的文章讲得只有平实而没有深情了。于是,笔者又认真研读了文本,力争找到突破点,用一个点将整篇文章串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发现,在以前所设计的问题中就有这样一个很好的突破点:“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当笔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背影’是文章的线索。”笔者接着问:“为什么呢?”学生说:“‘背影’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于是,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分析了这四次背影。接着,笔者问学生:“这篇文章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总结出了“父爱”这个主题,这样,笔者就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让学生找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父爱”这个主题。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后,找到了“父亲为我买橘”这个最能打动人的场景以及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时说的几句话。于是,笔者又引导学生从“父亲”的外貌、动作等方面重点解读了“父亲为‘我’买橘”这次作者所着力刻画的背影,让学生懂得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自己有没有认真去感受过伟大而深沉的父爱呢?通过回忆环节,使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父母,从而理解与感恩自己的父母。于是,笔者用一个小的突破点串联起了整篇文章,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

这堂课也使笔者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怎样运用语言,还要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来领悟它所含有的人文性。所以,面对一篇篇或优美或富有哲理的文章时,教师要学会找到设计问题的突破口,由浅入深地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想做到真正的“披文得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成为“读书人”,只有当语文教师具备了消化课文内容的能力,具备了感悟课文魅力的能力并具有较好的语感时,才能学以致用,去引导学生感悟每篇课文的意境美、情感美。

其次,教师要钻研好教材。当教师读书能读到入情入境的地步、读到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时,才会对教材有新的理解。只有当教师读出了文章的妙,读出了文章的感情,才能传递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

最后,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教学过程充满新意,充满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寻找教材文章的突破口,能够以点带面,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而不是把一篇课文肢解为一个个片段,一节课哪怕只有一两个亮点,哪怕只有一个精彩的提问,只要能让学生从这一两点中感悟到课文的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感到有趣味。

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产物。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也是苍白的。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只是理性地去教授学生表达技巧、表达方式,那么只会让本该鲜活的文字变得呆板、枯燥。因此,就让阅读教学多一些情趣、让我们的汉字充分绽放其魅力吧!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徐 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0).

[3]刘慧勇.高中语文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实践探微[J].语文学刊,2004(2).

论文作者:裴吉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3

标签:;  ;  ;  ;  ;  ;  ;  ;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些许反思论文_裴吉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