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九年制学校 733000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就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我做出了以下阐述:
一、从范读中培养语感
凡是美感强烈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情感。朱作仁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生命。”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无法领会。此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范读时,首先要入情,将自己融入到文章的情感里,随着作者的情感而变化,把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达到传递语感的目的。
如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低沉而缓慢的语气将学生带入对周总理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如灵车的装饰,朗读语调应深沉,表情悲痛,给人以庄严肃穆感,让学生感到此时沉痛笼罩着人们的心灵,悲伤笼罩着全中国。当范读人们向灵车致敬、默哀的情景时,可抓住关键词“随着指挥”、“顾不得擦”、“眼睁睁”,用庄重、悲伤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学生在朗读语气的感染下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敬仰、哀伤之中。
二、从朗读中感悟语感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的过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感知,好的文章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理解和领会;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自然而然地滋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深地进入作者的情感领域,应着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整篇或重点句段。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在经历了多种形式的自读以及分层次的理解读、体会读的语言循环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层层加深,对情感的体会步步深入,在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能充分感知课文遣词造句的生动及作者感情的奔涌,受到蕴藏其中的情感熏陶,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而强烈的感受,最终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
我认为,通过朗读训练语感,要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2.心到、口到、眼到,注意力集中,防止有口无心。3.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装腔作势。
三、从阅读中领会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句虽然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不难理解,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句,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并作为语感的培养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足功夫。不但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隐藏的含义、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雪”指的是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炭”指的是朝鲜人民的关心和帮助。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吗?通过琢磨,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语不但品味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而且体会到了作者一字一语的准确与奥妙。
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应注意让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体验语言内涵跟具体事物的深刻联系。教师应抓住教材中表现中心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重点词(即语感培养点)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从想象中提升语感
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以联想为中介,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及彼,通过联想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准确、全面地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感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想象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边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这样,学生在展开丰富联想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语感。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其次,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最后,要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2]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
论文作者:陈宝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语感论文; 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作者论文; 语言论文; 课文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