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基于“985”高校在Web of Science期刊发文引文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引文论文,发文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影响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15)01-0111-10 一、引言 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地位的不断提升,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此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文化合作与竞争,进而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07年,十七大报告发展了这一观点,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①2012年,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必须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对外开放。②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统筹规划,创新思路办法,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之后,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③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④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承担着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而且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力军的高校目前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以期为制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⑤“走出去”战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范围与对象界定 (一)“985”高校 “985”高校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中入选的大学,通过三期的建设,共有39所大学入选。“985”高校在整体上代表了中国大学的最高学术水平,研究“985”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能够从某一方面客观、实际地反映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水平。 (二)Web of Science Web of Science是美国Thomson Scientific(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开发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包括三大引文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目前,国际上公认被SCI、SSCI、A&HCI收录文献的多少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科研机构科研水平、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由于SSCI、A&HCI可操作性强、数据客观真实,可以作为我国“985”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数据来源与评价工具。本文以SSCI、A&HCI为数据源统计“985”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期刊的发文状况和被引情况。 (三)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一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其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国际学术论文和专著、专利,组织的国际会议,承担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期刊的任职情况、获得的国际科研奖项等多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但是考虑到上述很多指标的实际数据难以获取和量化,而其中的学术论文数据公开、透明、易获取,因此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研究论文,选取论文数量、来源期刊、国际合作、基金资助、论文被引情况等5项指标来进行分析。 (四)文献类型 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SSCI、A&HCI的文献类型包括学术论文、会议论文、评论、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艺术评论等。学术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和传播形式,不仅科研项目的立项需要数量多且质量高的学术论文为基础,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也需要相当多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国际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高低是衡量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考虑到数据的易得性与可靠性,本文只统计SSCI、A&HCI数据库中Article(学术研究)类型的论文。 (五)时间范围 本文统计的时间范围选取2006-2010年,这五年是国家的“十一五”时期,也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的启动阶段。统计这五年的数据有助于了解这一阶段我国“985”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具体状况和基本表现。另外,由于本文使用引文分析法,而论文的引用频次与其已发表时间的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为保证对论文的被引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也是本文将统计对象限定为2006-2010年的一个原因。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数据检索日期为2014年1月28日至2月13日,数据库更新日期为2014年1月24日。 (六)其他 本文统计的所有论文都是以“985”高校为第一作者单位。以四川大学为例,若第一作者单位是四川大学,则该论文只归属四川大学;若第一作者单位是复旦大学,第二作者为四川大学,则该论文只归属复旦大学,而不归属于四川大学。 三、“985”高校在Web of Science期刊的发文统计分析 (一)发表论文基本情况 论文发表总数反映该大学或相关学科国际学术交流的参与度和贡献力的大小。从SSCI、A&HCI数据库中,以2006-2010年为时限,检索出所有以“985”高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合计3549篇,具体见表1。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各“985”大学发文数量相差巨大。 如表1所示,排名前八位的机构发文数量共计2013篇,占所有“985”高校发文总量的56.72%,是我国“985”高校在Web of Science中的主要贡献力量。其中北京大学发文最多,有590篇,发文数量是第二名清华大学的2倍还多,足见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之强。紧随其后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发文量也较多,分别位于2、3位。北京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发文量相等都是213篇,证明了两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势均力敌。上海交通大学虽然是以工科见长的“985”高校,但其发文量仍排在前列,说明其综合科研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中山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发文量相差不大,分别位于7、8位。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产出的多寡与学校的办学条件、科研方向、学科特点等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校科研实力与影响力的高低。 从发表论文区域分布来看(见图1),华北11所高校共计发文1442篇,占总发文量的40.6%;华东10所高校发文总量紧随其后,计1112篇,占总量的31.3%;接下来是华中(4所)、华南(3所)、东北(4所)、西南(3所)、西北(4所)共计18所高校,发文占总量的28.1%。由此图大概可知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分布,发文数量分布与所在区域入选“985”高校的数量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所在区域入选“985”高校的多少也实际上反映了该区域的教育、科研水平。 图1 发表论文篇数区域分布 (二)发文年代数量分布及趋势 如表2和图2所示,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国“985”高校在Web of Science中共发表论文281篇,进入第二年后这个数字猛增到了449,比前一年增长了59.8%,而随着“十一五”规划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2008年、2009年的论文数量较上一年增长了40.5%和58.9%。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其发表论文为1186篇,增幅放缓,仅比前一年增长了18.4%。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我国国际论文产出量逐年增加,对国际学术交流的贡献力也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图2 发表论文年代数量趋势 (三)来源期刊 来源期刊种数的多少,表明学术影响的广泛程度。表3给出了“985”高校发表论文来源期刊的种数分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来源期刊种数与发文量排名一样,都位于前两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来源出版物种数多于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来源期刊数量也排在前列。由此可见,发文数量越多的单位,其来源期刊种类也越广泛,学术影响也越广泛。 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力高低也直接决定了论文的影响力水平。根据JCR Web⑥的定义,影响因子位于Q1区间⑦的期刊为高影响因子期刊,“985”高校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数量分布见表4。北京大学的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数依然排在第一位,且比第二名多出2倍多,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Q1期刊论文数相差不大,分别排在第2~4位。 表5是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数与发文总量的比重,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Q1期刊论文数量均超过发文总量的一半,比重最高,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Q1期刊论文比重也都超过了40%。从中可以看出,一些“985”高校虽然发文量较小,但其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却很高,反映了我国“985”高校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更加注重学术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 (四)国际合作发文情况 2011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出版了名为“Knowledge,Networks and Nations:Glob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知识、网络与国家:21世纪的全球科学合作》)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目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35%以上都是国际合作的产物。⑧广泛的国际合作能够快速地提升科研组织的国际化步伐。统计我国“985”高校发表论文的国际合作情况有助于了解我国“985”高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情况。表6是我国“985”高校在“十一五”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作者的国家数量。该表将“985”高校在“十一五”期间发表的论文的国际合作情况按照合作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合作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在20个及以上的高校,只有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两所;第二层次为合作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在10~19个的高校,共7个,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第三层次为合作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在9个及以下的高校,包括其余30个“985”高校。从整体上看,我国“985”高校论文国际合作的国家数量较少。 表7是“985”高校发表论文的国际合作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北京大学所发论文数量、国际合作发文数量、合作国家数量以及国际合作次数最多,但其国际合作发文比却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大连理工大学,总共发文47篇,其中有22篇为国际合作发文,国际合作发文比达到了46.81%,其篇均国际合作次数是0.64次/篇。 (五)受国际基金资助情况 表8给出了“十一五”期间“985”高校在Web of Science中发文受国际基金资助情况。从整体来看,“985”高校的基金资助机构数和资助次数都不多,国际基金资助机构数和国际基金资助次数更少。北京大学受国际基金资助次数最多,也只有42次,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为23次,其他“985”高校的资助次数都在20次以下。因此,我国“985”高校受国际基金资助情况并不理想,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组织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争取得到更多国际基金机构与项目的资助。 (六)论文被引情况 论文总被引次数表明该大学发表论文的整体被引用量,是学术辐射和影响范围指标。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则反映论文质量高低,篇均被引次数越高,说明该大学学术影响力越深远,引发的关注越多。 北京大学论文总被引频次为5248,位居榜首。但从篇均被引频次来看,大连理工大学为26.89次,篇均他引频次为26.66,明显高于其他各校,这说明所发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较高。 2005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提出了h指数的概念,以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随着在实践应用中的不断推广,h指数已被扩展应用到期刊、机构等领域。由于h指数将数量指标(发文量)和质量指标(被引频次)结合在了一起,将结果与真实的同行评估结果进行匹配,避免了以往各种评价科研成果单项指标的缺点,因此成为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从表9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的h指数最高为33,接下来是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为24和20。 从上述我国“985”高校在Web of Science中的发文情况来看,北京大学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和科研成果产出地。从区域来看,华北地区是我国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核心地带,这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较高发展水平关系密切。从发展趋势上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数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对于国际学术交流的贡献逐步增加,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从学科领域来看,经济学和心理学是“985”高校在Web of Science中所发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涉及最多的学科,当然这与Web of Science中收录这两类期刊数量较多有很大关系。从国际合作发文来看,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合作范围最广,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7个大学也较广泛,其他“985”高校则有待提高。“985”各高校受国际基金资助量与发文量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受国际基金资助次数最多的北京大学,其篇均受助也仅为0.07次。从论文被引情况来看,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最高的学校却并非篇均他引频次最高的,这说明发文量并不完全代表学术影响力。h指数最高的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说明这三所高校的学术产出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最高。 四、提升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985”高校在Web of Science中的发文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的国际化学术理念 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必须树立国际化的学术理念,突破国家、地域的局限,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全球化进程中自身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兼具竞争优势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方案,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力争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融入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体系中;其次要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态度努力学习和吸收国际领先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第三,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第四,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发表不要局限于国内,而要积极大胆地向国际期刊投稿,积累国际期刊的投稿经验;第五,要用世界语言和世界的学术话语体系表达中国观点。 (二)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高校是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的主要产出地,为了提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各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为科研工作者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首先,各高校要积极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及讲座。高校应邀请国际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期刊编委、国际重要学术组织的任职人员等到学校参与学术交流,使本校科研工作者了解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发表的规范、程序和话语体系,同时客观上为增强本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国际化视野提供条件。其次,积极组织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各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和积极争取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组织和督导本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术团队积极申报,为组织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信息和具体申报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第三,为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翻译和投稿等提供专业化的咨询与指导。在国际学术通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捉襟见肘成为了制约我国科研工作者成果发表的又一障碍,对此,我国一些高校已建立了专业学术论文翻译组织,聘请各学科专业背景深厚与写作能力优秀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为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论文提供从投稿到发表的一站式服务,打破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投稿中遇到的种种障碍。第四,选派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出国进修,并与一些国外顶尖大学建立固定的合作交流机制,开阔科研工作者的视野,提升其研究能力和成果的产出率。第五,加大对国际期刊发文作者的奖励力度。充足的时间和经费是科研工作持续、稳步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大对国际学术成果作者的科研奖励,不仅是对其研究成果的肯定和激励,而且能帮助支持其后续的研究工作,为将来的学术成果走向国际打下一定的基础。第六,校际间根据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等组建强有力的国际性学术团队,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 (三)实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走出去”战略 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出版的SSCI期刊数占总数的97%,⑨而亚洲出版的期刊数量不到总数的1%,A&HCI入选期刊的地理分布与SSCI大致相似,大多分布在西方发达国家。若我国有更多的学术期刊被SSCI、A&HCI收录,那么在客观上就为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十三五”规划应重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整体发展,全面实施该类期刊的“走出去”战略。 对于期刊主办方和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而言,应努力学习和借鉴已被SSCI、A&HCI收录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做法,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努力突破现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经营管理模式,整合资源,使同一学科的期刊通过兼并、组合等方式,走集团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集团化、专业化代表着高素质的编校团队、高效率的工作流程和高质量的文章,这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出去”的必经之路。期刊进行集团化运作后可以建立专业的期刊推广团队,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加强宣传,提高国际知名度,努力实现更多期刊被国际大型检索系统收录的目标。而学术期刊在经营管理模式转向的同时,如何继续保持学术特色,发挥其在推动研究创新中的作用,这不仅需要期刊主办方的积极探索和学习借鉴已有经验,也需要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尊重不同期刊学术特点和编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使之在“走出去”的同时继续保持鲜明的国家和学术特点。 2.加大对国内已有人文社会科学英文期刊的培育力度。据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中国国家中心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我国外文学术期刊创刊近380种,基本上都以英文出版,其中自然科学类329种,人文社会科学类近50种。⑩目前,这些英文期刊的出版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由国内编委完成收稿、编审的工作,由国外出版社负责申请刊号和出版发行事宜;二是由一些学会、协会主办,并完成编审、出版事宜,例如目前由中国科协主办的英文期刊有70余种。但这类出版物很多都是以书代刊,出版周期较长,刊载论文篇数较少。以上这两类英文期刊基本具备了国际英文期刊的各项要素,也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编审、出版流程。加大对这类已有英文期刊的资金支持力度,不仅可以尽快提升其国际化程度,进而为进入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打下基础,而且还能降低扶持期刊“走出去”的成本投入。 3.新办一批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英文期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学者应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回国,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这些学者中不乏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他们不仅掌握了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编审和出版发行等具体运作方式和管理理念,而且对于国际研究热点和焦点非常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世界学术界对中国学术研究的关注点,邀请这样的学者参与新办一批高质量的,具有中国学科、文化、民族、地域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英文期刊,不仅可以很快使期刊的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而且也能使国内的研究人员尽快把握国际研究前沿而发表出高水平、高关注率的论文,同时也能使国际学术界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无论是扶持现有英文期刊还是新办英文期刊,都需要远高于中文期刊的资金支持。英文期刊需要邀请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对稿件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把关,需要邀请外国专家进行复审、校订、匿名评审,引入英文排版系统等等,其成本远远高于中文期刊。资金的缺乏会严重制约期刊质量的提升,也会阻碍和放慢我国期刊进入国际知名检索系统的步伐。从2013年开始,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于已进入SCI、EI、MedLine的中国期刊,或具有发展潜力、具有学科特色的英文科技期刊实施资助。截至2014年6月,我国进入SCI、EI、MedLine的自然科学类期刊有250多种,而进入SSCI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仅有十余种。相比之下可以看出,目前急需培育和提升的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英文期刊。因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和实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英文期刊的资金资助和发展培育力度。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2013年4月18日,http://www.gov.cn/jrzg/2011-11/13/content_1992063.htm,2014年1月20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2013年4月19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7/20111l1/xxgk_126304.html,2014年1月20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的通知》,2013年4月21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7/201111/xxgk_126303.html,2014年1月20日。 ⑤“哲学社会科学”在下文中基于国际惯例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 ⑥JCR Web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综合性、多学科的期刊分析与评价报告。 ⑦JCR数据库分学科对期刊影响因子从高到低排序,并分成四个区间,即Q1、Q2、Q3、Q4。Q1表示期刊影响因子位于该学科的前25%,Q2表示位于26%~50%,Q3表示位于51%~75%,Q4表示位于76%~100%。 ⑧The Royal Society,"Knowledge,Networks and Nations:Glob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https://royalsociety.org/policy/projects/knowledge-networks-nations/report/2014-2-15. ⑨党生翠:《美国标准能成为中国人文社科成果的最高评价标准吗?》,《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4期。 ⑩李文珍:《“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之一:英文学术期刊基本状况调查》,2014年6月27日,http://www.cssn.cn/xspj/gjsy/201406/t20140627_1232410.shtml,2014年8月29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就的国际影响分析--基于“985”高校科技期刊网引文的研究_北京大学论文
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就的国际影响分析--基于“985”高校科技期刊网引文的研究_北京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