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滁州学院规划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论文_贺玉霞

关于滁州学院规划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论文_贺玉霞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合理的校园规划设计不仅可以反映出校园的独特理念,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校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向心力。为此本文将以滁州学院规划设计为例,详细的说明了笔者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与规划要点,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同类高校规划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山地校园;绿色校园;现状;可持续发展;

1.建设背景与概况

滁州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滁州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立足滁州、面向安徽、服务全国,文、理、工学科专业并重,经济、管理、教育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目前有南北两个校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均座落于著名的琅琊山风景区山脚下,与“天下第一名亭”的醉翁亭相毗邻。北校区占地250亩,园林特色鲜明。南校区包含此次规划的扩建新校区,其中已建校区占地370亩,已有建筑面积12.638万平方米。南北两校区相距1.8千米。

根据学院“十一五”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学院拟在南校区部分再扩建新校区,新校区建设将分三期进行。首期,也就是到2010年,整个南校区规模达到8000人规模,二期发展到10000人规模,三期发展到15000人规模。

2.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意义和内容

校园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我国校园建设的基础工作。校园规划可以将学校的历史发展情况、区域特色以及行业特征进行充分的展现,从而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规划不同于普通的中学、大专院校规划,除了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环境塑造,还要考虑其文化内涵、校园氛围、学科特点、地域特点、以及地形、水文等现实情况,是一项复杂而系统化的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校园规划工作与传统规划内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校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学习环境,相反的,我国校园变成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可以将教学的功能同人文精神、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有效的连接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小型的城市模块。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建筑、环境以及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情况,对其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保证该区域内空间布局、功能规划等内容的合理性、完整性,以此更好的完成信息等内容的传达工作,并对校园内的交通和生态系统进行详细的划分,提升校园内部环境的质量。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理念、高等教育的形式不断发展,校园内的教学、实验、科研、生活等也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当代如何结合这些变化和需求做好大学校园规划是每一位设计师需要思考的。

3.总体规划构思---尊重自然、巧于因借、善用地形

3.1 “绿轴两核”的规划结构

以自然环境为切入点,将黑洼水库为中心的生态绿轴分别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延伸,形成校园的中心绿轴骨架,各功能组团围绕绿轴布置。将教学实验与生活组团分为两个核心组团,一北一南布置,分设于入口景观中心的南北两侧。使得扩建新区与在建校区的空间结构有机融合,相互延伸。同时,两个核心区的建设更有利于学校的分期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解读山水语言,寻找山水肌理

对地形起伏与地貌变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山水肌理,并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组团、实验组团、生.活组团以及体育运动组团。每个组团以整体却又富于变化的内部空间与山水形成对话,或是在山间穿行、或是与山形成对景、或是隐于山背、或者直接面对,融于山水的语境,体现出“环滁皆山”的意境。

3.3 彰显景观优势,环境围合建筑—

在建筑体量与形态语言的选择上,将山水以绿色组团的形态串接起来,形成一条条从琅琊山景观延伸出来的绿色链,而建筑组团则以原生的聚落、簇群的形态布于其中,成为绿色景观链当中的颗颗珍珠,彰显出扩建新区的景观优势,用环境包围建筑。

4.功能布局与分区

扩建新区分为教学区、实验区、学生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学术交流区、体育运动区、景观休息区七大区域。沿山脚的地形起伏较大,可建设的平坪用地不多,需要整合出多个台地。考虑到学校分期建设和资金有限的需要,也为了方便师生步行穿越过长的不便,沿中央景观轴规划了南北两个教学生活组团,打破以往单纯的大功能分区的概念,采用“小组团、书院式”来克服地形带来的困难。

在学校的预征用地新英中学的地块里规划了学生生活区及相应的配套后勤服务设施,完善了在建校区的功能结构,同时也使学校在环滁西路与会峰西路的交界处拥有优美的城市界面。优化了新区北部二期实验组群的布局,使图书馆与公共教学楼群联系紧密,并正对与已建校区相接的大门。作为二期建设内容,图书馆放在这里既体现出其作为校园中重要的公共建筑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图书馆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弹性,成为一期建设内容很好的延续。目前一期教学生活组团和二期教学生活组团均已陆续建成使用,从使用情况来看,这样的空间模式还是比较适合学校的。

5.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

5.1 因山就势,环环相连

由于地形的起伏变化较多,因此,在规划道路系统时,放弃了以单纯的环路来解决交通,而是因山就势,以环环相连的形式来形成道路网,根据交通的流量来进行道路的分级。主干道的延伸还可以随功能区的建设而“分期建设”,形成经济而高效的交通系统。此外,在停车中考虑到山地特征,除临校门处设置了大片的停车场,还在部分教学实验区周边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停车位。扩建校区与在建校区之间通过空中景观走廊连接,人车均可通行,安全方便,实现了两区之间交通的整体发展需求。

5.2 景观环境

以水面作为校园景观核心的同时,充分利用基地中三大一小四座山体的景观优势,把中部一大一小两个山头的绿化系统连成整体,临水展开。南北的两个山体与林区相连,可以将林区的绿色资源导入校园的景观统中,两条绿化景观带串接南北,整个景观绿化系统浑然天成。借助扩建新区与在建校区之间宽敞的空中景观走廊使两区的景观绿化系统连成一体。

6.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是指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对学生具有环境教育功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校园。

绿色校园建设理念更关注校园环境质量与功能,校园绿地是校园环境营造与教育功能表现的重要载体,也是绿色校园建设的直接体现。在校园规划大的层面结合水体的设计、景观铺装、植被的设计,充分考虑吸水、蓄水的“海绵校园”功能。

在一些建筑单体的具体设备系统设计中,也会结合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例如:在很多的学生选择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的时候,教室内如果在无人的状态下,为了避免能源的无谓消耗,可采用特殊的绿色供点措施;再加上校区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户外照明设施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保证良好、安全的出行环境,基本上外部的照明设施都是长时间打开的,也带来了不小的浪费。通过智能化系统可以对照明系统以及空调等设施进行自动的监督和控制,使其可以在没人的时候,自行关闭或者调小,从而有效的降低建筑中能源的消耗情况。

7.结语

滁州学院从规划到建设也陆续了将近10个年头了,在这期间结合建筑单体的设计和学校的建设发展也是在边实施边完善。再次回顾设计时的思考,发现有得有失,针对山地校园、自然山水、绿色建筑这几个点的思考和探索还可以做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万丰登,肖晓苗.共生视野下的校园规划设计——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规划设计方案为例[J].华中建筑.2016(11)

[2]张成龙,金兰.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低影响开发设计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7(01)

论文作者:贺玉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1

标签:;  ;  ;  ;  ;  ;  ;  ;  

关于滁州学院规划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论文_贺玉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