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化与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它将对21世纪中国的经济、政治和 伦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 段,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潮流。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经济 伦理学学科的建设日益凸现出其重要性,并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和珍贵的发展契机。
一、围绕着“遵守规则”,道德手段的调节比过去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 了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全球化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遵守规则”的现实基础上的,一个国家不遵守国际经济活动 的基本规则,就丧失了自身参加全球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格。中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作出两 项承诺——按国际规则办事,进一步开放市场。其中最重要的、将对中国经济以至政治体制 产生巨大影响的承诺是“遵守规则”。
如何在中国使经济活动的主体遵守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促进改革开放的有序发展, 从而有利于中国加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析当代中国经济活动的调节 手段问题。一般说来,经济活动的调节手段有三种,即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道德手段。在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企不分,企业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行政手段在经济活动中起着最主要 的调节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改变,企业开始 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政府行政干预将大 为减少,企业真正将实现全方位的独立自主经营。随着经济活动中行政手段的“淡出”,法 律手段和道德手段的地位获得了提升,并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国 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成为21世纪世界强国,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加大与 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和力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上建立法律规范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强调运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手段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 系,是当务之急。
毫无疑问,遵守国际经济规则,法律手段的调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 法律手段是“硬约束”,而道德手段是“软约束”,两者具有互补作用。只有两者形成合力 ,才能有效地调整人们的行为,遵守经济规则。首先,法律调节需要伦理观念的支持。中国 经历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反映小农经济的伦理观念。这些以宗法血缘关 系为基础的伦理观念与以契约为基础的现代法律精神是相冲突的,不破除这些旧的伦理观念 的束缚,法律的调节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 扑 面而来。有些是我们熟悉的,但大量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需要我们去认识它,接受它。没 有正确的、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伦理观念的认同,法律的调节只能事倍功半。其次,在中国 建 立起透明、统一、公正和有预见性的法律体系,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应有之义。但这 种法律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一个过程,在这一现实过程中,法律规范中出现一些漏洞 、盲点和不足之处是难以避免的,需要发挥道德调节的作用。特别是我们长期搞的是计划经 济,在对外贸易交往中,许多经济活动的调节依赖于内部文件。如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后,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只执行已经公布的法律、法规,以前的内部文件都要作废。那么 ,这些内部文件所调节的经济活动需要新的法律文件来规范,而这些新的法律文件在其制定 和完善过程中,迫切需要道德调节的支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活动的主体抱着“ 钻空子致富论”的错误观念,见利忘义。尽管自己发了财,但败坏了中国市场的秩序,影响 了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声誉。例如,一些不法商人钻政策和法规的空子,将伪劣商品出 口到俄罗斯,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形象。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我们必须牢牢记 住这一教训,在健全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强调道德手段的调节,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遵守规 则。
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发展表明,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诞生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 公司的经济丑闻频频曝光,引起了社会的震惊和公众的极大关注。其中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 著 名贿赂案最有代表性。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了打开市场,不惜用重金贿赂日本等国的大官要 员,践踏了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基本伦理原则。在这样的深刻经济和政治背景下,作为完整学 科意义的经济伦理学1974年在美国的堪萨斯大学诞生。在中国即将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 时候,当前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状况也引起了世界经济伦理学界的关注。2000年7月笔者 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世界经济伦理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当 代中国的经济伦理问题专门被列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综观整个大会,与会的各国专家对中 国经济伦理中的知识产权、网络道德、消费伦理、反腐败等问题很感兴趣,这些问题的实质 是中国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的伦理观念与遵守规则的伦理保证的问题。例如知识产权问题 ,中国能否在入关后增强国民遵守知识产权的伦理意识,并积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 伦理学将道德规范作为自身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其分支的经济伦理学也必然将经济活动中 的道 德规范作为自身研究的主要内容。世界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中国经济伦理学抓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围绕遵守经济活动的规则问题,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二、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框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在80年代一般地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基础上,有关学者开始酝酿和考虑经济 伦理学的学科建构问题,以推动经济伦理学学科向纵深发展。在学科建构问题上,有三种不 同的意见:“企业伦理”说,“四环节”说和“三层次”说。
“企业伦理”说认为,经济伦理学就是研究企业伦理的,因为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在 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主体。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企 业与消费者、企业与雇员……,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离开了企业,经济伦 理的研究就成为无本之木。
“四环节”说认为,经济伦理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主要地表现为生 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大环节,因此,经济伦理学应当以这四个环节的道德现象为界说确 定学科框架。
“三层次”说认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应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次,宏观着重研究 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的伦理评价,中观研究企业和其他经济性组织的伦理问题,微观则 研究个体的伦理责任和伦理评价问题。
三种不同的观点各有其理论的根据,各个学者可以依据研究的特长,选择一定的角度进行 研究。但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笔者认为“三层次”说对于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发展更为有 利。
宏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伦理评价在当代中国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和实践的重 大课题。这可从两个层面分析,第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 候,我们必须积极重视和加强世界经济制度的伦理评价。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是不完善 的 ,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因为包括世贸组织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制定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 规则,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因而更多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从总体而言,当 前的世界经济秩序是不合理的,对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没有给予充分的保障。什么是公正合理 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经济学家探讨, 同时也需要伦理学家的参与。中国应该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出伦理的声音,捍卫中国和发展 中国家的利益,使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有利于减少世界的贫富差距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 发展。
第二,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同时,必须加快经济体制和法规的建设。长期以来,中 国搞的是计划经济。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经济体制、法规和政策是不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 ,必须大力改革、更新和调整。在进行制度创新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论证其经济上的合理性 和正当性,而且要论证其伦理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一定的道德理论为其辩护和保证其实 行。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所说的,“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需要一套规则,需要 一套意识形态来为它们辩护,并且需要一种个人的良知促使他们去努力实行这些规则”[1]( P13)。中国的国情与西方的国情不同,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相当完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 济实体已不容置疑,但是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还不够完善,企业作为完全独立的经济实 体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企业的决 策和行为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也应该放在国家宏观的背景下,才 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消费者的伦理关系。当然,经济伦理 学以研究企业伦理为重点,但国家的经济体制、政策、法规的伦理评价和伦理导向,具有全 局的意义,决不容忽视。
处于一定经济活动中的个体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承担者,他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 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特别是在中国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伦理学中的微观研究方面更加显示其重要性。例如,劳动关系上的 权利与义务的道德认识将成为微观研究的热点。劳动者如何履行义务,同时又捍卫自己的权 利?这对中国的许多劳动者来说,缺乏自觉意识。据上海市职工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的资料,1 999年该中心接待的4000多件来信来访中,有2/3与劳动用工不规范有关。特别是一些非公小 企业和少数外资企业,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纷纷利用劳动力市场化带来的双向选择之机 ,以“试用”为借口,故意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而职工们迫于就业的压力,即使“忍气 吞声”也不敢轻易丢失“饭碗”。有的企业在招聘启事中,规定所有应聘者均须经“试用” 合格方可正式聘用。然而不久,那些在试用期内勤勉工作的应聘者,在莫名其妙地被辞退后 ,终于如梦初醒:自己原来是这家企业低价“试用”的牺牲品[2]。又如,在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后,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消费伦理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经 济的“聚焦点投向‘供给’,助长了认为文化是附带现象的信念,而如今投向‘需求’的聚 焦点则倾向于促进认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基础的信念”[3](65)。文化,当然包括消费活 动中的伦理文化。在当代中国,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继承节俭的传统美德,又要鼓励和引 导消费,以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这将成为经济伦理学微观层面研究的重要课题。
总而言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和良 好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三层次”说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伦理学发展 的需求,理论前景是乐观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三层次”说并不拒绝“企业伦理”说 和“四环节”说,而是把它们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理论框架中。
三、正确分析“国际接轨”,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伦理学界交流和沟通。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的开始 。伴随着国外大小公司抢滩中国大陆,在花花绿绿的广告背后,在用心良苦的商业运作中, 无不渗透着西方的经济伦理精神。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应以开放的心态呼吸经济伦 理学 的“新鲜空气”。但全球化并不能本身自行地成为一件“好事”,全球化进程中带给中国的 也许不仅有经济的繁荣,而且还有开放的风险,不仅有伦理的进步,而且有道德的垃圾,需 要我们去思考,去辨别,去取舍。在与国际接轨的热浪中,我们必须冷静地分析,区别三类 不同的情况:
第一类是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客观规律的经济伦理观念,这是我们毫无保留地必须与 国际接轨的观念。市场经济是规范化的经济,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需要基本的“游戏规 则”。这些“游戏规则”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它市场经济就难以运行,不管 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遵守它们。在它们的背后,要有强有力的伦理观念的支持, 这些伦理观念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客观规律要求的反映,是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保证。 例如,信誉观念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从简单的金钱借贷到金融信贷,以及保险 交易、票据流通、证券买卖,都是建立在合同关系上的,并在合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信用制度 。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使经济活动环环相扣,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假如其中 某一“链条”出了问题,即不能很好地履行合同中的承诺,势必殃及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经济 的正常运转。在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信誉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产品不讲质量和信誉 ,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消费者的信心为此受到了重创,并影响了经济的 发展。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信誉不仅影响企业 的声誉,而且还将影响国家的声誉。在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我们要重视经济活动中法规的 接轨,也要重视信誉等伦理观念的接轨。
第二类是建立在不同文化、不同国情基础上的,具有各民族特点的经济伦理观念。我们应 该注意借鉴外国这些经济伦理观念中的合理部分,为我所用。中国与亚洲一些国家由于文化 上的渊源关系,道德观念的借鉴和学习相对来说容易些,例如日本在企业管理中所体现的伦 理精神,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借鉴和吸收的成分可能多些和快些。20世纪80年代后,中 国对日本企业的伦理文化建设的吸收和借鉴,确实对中国企业的改革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影响 。当然,在这种吸收和借鉴中,必须注意国情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例如在消费伦理观念上 就是这样。像美国这样发达的西方社会中,国民的消费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用“丰 饶中的纵欲无度”价值观支配的西方社会是“一个道德准则的中心地位日益下降而相应地追 求物欲上自我满足之风益发炽热的社会”[4](P75—76),在这种背景下,对消费主义进行道 德批判是完全应该的。但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迫切需 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内需不旺,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 课题组在1999年发表的报告中认为,中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目前已大大低于70% 和60%的国际平均水准[5]。为了刺激内需,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中国在消费伦理的导向上应该贯彻“俭而有度,适度消费”的道德原则。
第三类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根本对立的经济伦理观念。中国的市场 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对于经济制 度的伦理评价,中国和西方社会有着许多本质的差别。在这方面,我们决不能与西方的观点 “接轨”。在经济伦理观念中,我们无法回避人权问题。在经济活动中,尊重人,关心人, 理解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中国正在努力实践这一道德原则。在对人权的理解 上,中国与西方不同,首先强调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并认为人权是主权范围内的概念。而 西 方的某些敌对势力利用经济活动中的人权问题来干涉我国的内政,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的 头脑。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伦理学论文; 全球化论文; 伦理委员会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