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负效应与科技观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效应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1)01-0039-04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它是人类借以对自然施加影响和作用的中介。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改变着自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是,20世纪人们在普遍享用现代科技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在吞噬着技术危害的苦果。事实证明科技负效应的根源在于人,在于人类对科技运用的不恰当。这是现代科技的悲剧。要走出这一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传统价值观念,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可能走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科技的双重效应以及对科技的不同评价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物质手段,它是人类借以对自然施加影响和作用的中介。人类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从理论上认识自然的规律并在实践上对自然加以对象性的改造,利用自然力为自己服务。科技的状况决定着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技越发展,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就越突出。纵观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在我们所经历的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各个历史阶段上,无不显露出科学技术的锋芒。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的主导和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今天,提高劳动生产率已不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唯一有效途径;资本投入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凭借自然资源优势致富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科学技术已经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可以预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的价值将愈来愈受重视。
但是,自然界在接受人类作用的同时必然对人类施加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曾经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征服自然的新的力量和财富,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也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科技的挑战,承担着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的代价。如生态失调、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际关系疏远与隔阂、道德的畸形化、心理变态与疾患等问题,使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种种事实表明,科技的应用对人类具有双重的作用和影响。
科学技术这种与生俱来的双重效应,使得它毁誉加身。对科技的评价,20多年来国际上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形成互相对立的两大派别,即所谓的技术乐观主义学派和技术悲观主义学派。技术悲观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罗马俱乐部。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提交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当代人类的许多问题是由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目前这些问题还没有技术上的解决办法,解决当前全球难题和所有社会问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限制乃至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他们在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状况时,对科技的作用持消极否定态度。例如,该俱乐部的主要发起人贝切伊断言,滥用科学技术是当前全球性危机深化的主要根源,认为那些相信科技进步可以克服全球危机的人们是“一种集体的糊涂”。(注:贝切伊:《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1页。)
技术乐观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康恩、托夫勒、贝尔等人。康恩在《今后二百年》等著作中,坚决反对限制增长的办法,主张用发展新技术和保持经济不断增长的办法使当前的“失调性问题”得到控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认为技术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甚至是决定全局的因素,他坚信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贝尔1978年也推出《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未来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将直接依赖于科学技术,在“后工业社会”中最终的决定因素是运用经济的各种学科知识。全书洋溢着他对新科技革命的祝福。
上述两大学派的争论,为我们更为客观地、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多维的、有益的视角。技术悲观主义学派的忧患意识在唤起国际社会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关注上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正确地指出了当代科技发展中的某些负面效应,批判了哪些把科学技术当作医治各种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的错误观点。但是,他们忽视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功能,否定了科技进步的力量,因而他们对人类前途的悲观看法是片面的。技术乐观主义学派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对人的能动作用的评价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忽视了某些技术的应用所孕含着对人类的威胁,盲目地赞美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看不到其负面作用,显然不是全面的、客观的态度。
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渐趋理性,逐步走出早期要么一味批评、要么过于推崇的非此即彼的僵化模式。进一步而言,寻求科技负效应的根源,摆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效应,是人类认识进步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科技负效应的根源
应当承认,科学技术的应用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科技对人、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的确是存在的。认清科技负效应的根源,消除科技应用的盲目性,把它的发展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来,对于可持续发展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就科技负效应而言,其起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本身存在不足。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活动过程,它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产生超越技术本身目的以外的社会后果,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在技术的应用中,伴随着技术的正效应,某些事先未被人们注意的负效应也可能随之而来,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要想使某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损害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在运用推广之前应对它进行认真的实验观测,使之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但是,当今,随着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人们难以一一预测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各种长远的、间接的后果,这样在应用科技成果时就可能产生失误。
第二、人对自然认识的片面性是导致科技负效应的认识根源。几百年来,人们在对自然利用和改造过程中,科学技术显示出神奇的力量,于是,人类以自然界的绝对统治者和征服者自居。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空前的物质优势,许多人相信:经济目标是至高无上的,科学技术是万能的;人类应永不停息地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科学的功能在于为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服务,它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人对自然的索取上。这样,科学技术的人道主义本质被实用性所掩盖,科学技术的功能被日益简化,所凸现的仅仅是工具价值,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成为人们破坏自然、榨取自然的工具,从而出现了一系列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使人类步入了危机,发展陷入了困境。
第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是产生科技负效应的本质根源。科技负效应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是人类各利益集团之间不断加剧的竞争使技术的负效应不断放大。如一些发达国家把高科技作为国际政治生活的重要筹码,甚至用于为统治和主宰他人、称霸世界的政治目的服务。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经济力量的制约,加上缺乏健全的道德监督、法律控制,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也时常发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摆脱贫困,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不惜低价出售自己宝贵的自然资源,或者被迫引进那些在发达国家被淘汰的、污染严重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大的技术和产业,这就必然加剧这些国家的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危机。
总之,从表面上看,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后果与影响是科学技术自身的问题,而实质上是人的问题。一定的技术形态,究竟是作为生产力还是破坏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手段,它的工具性特征使它自身缺乏判断,必然依照人的意志介入生态过程。因此,它既可帮助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也可为人统治自然效力,更能成为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中间力量,关键是人类的目标、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及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是否恰当。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害,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注:《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6页。)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也认为,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刀,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新工业革命也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就有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的。”(注:维纳:《人有人的用处》,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2页。)当代生态失调、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的真正根源是人类对科技应用的不适当,是由于人类片面自然观和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导致科技负面效应恶性膨胀,从而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如何摆脱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呢?当然,那种限制发展科学技术、从工业化中后退的悲观主义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至少发达国家不可能放弃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发展中国家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通过发展来改变其贫困和落后的面貌。既然科技负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人类的目标、人对自然的态度上,那么,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只能是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起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发挥科技的正效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观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自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要求当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要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有利于人类整体的、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也就是说,单纯知识的增长、技术的改进、效益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科技的进步。只有科技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容,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步,科技的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向科学技术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双方的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的新目标。要求把从系统整体中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到“人与自然”有机整体中,用生态学整体性的观点看待科技的发展。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科技观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科技观的突出特点有:
第一,科学技术价值观要实现转变。传统的科技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的利益是唯一的标准;科学技术的功能在于教导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发现自然的奥秘,以便为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服务;它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人对自然的索取上,以最有利于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方式来安排自然。以这样的观点,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们破坏自然、榨取自然的工具,从而引发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这种价值观。认为科学技术要有利于“人与自然”系统的健全发展,要为实现自然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认识和实践的价值论证。它反对不加区别地运用一切科学技术,反对刻意追求科学技术的工具效率,主张科技的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完善和健康出发,注重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要求科技运用与生态环境相容。也就是说,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纳入到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实现人、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二,突出绿色科技概念。绿色科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积极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高科技。科技的生态负效应最终还要靠科技进步来解决。高科技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在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可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机制、规律和方法,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这将是划时代的科技进步。值得高兴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在这方面显露出巨大的威力。如,材料科技的发展正在使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人工合成材料代替;能源科技正在朝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的方向发展;全球信息化的趋势大大缓解了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压力;一些对环境无污染的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倍受重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社会的生物化、生态化;环境科学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注重科技应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预测。科学技术本身存在不足,决定了科技的负效应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其作出预测,使之减少到最小。过去,人们对科技成果评价主要着眼于科技成果的有效性、经济性和独创性,很少考虑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科技负面效应的扩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人们尝到技术危害的苦头。因此,近些年来,在发展各项技术重大决策可行性分析和未来预测,特别是生态方面的预测,取得较大成果,这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起着巨大作用。
第三,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如社会管理技术)的联系和结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既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因素,也牵涉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其中交织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因此,我们强调科学技术要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如社会管理技术)的联系和结合,努力发展融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大科技事业,这也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