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环境监测站,安徽 东至 247200)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人为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分析和论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防治措施、优化意见的提出,是一种用科学手段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方式。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且这些数据具有种类多、分散面广、不确定性高的特征,人工进行统计和分析难度大,大数据却可以提供有力的帮助,本文从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和大数据技术的特征入手,分析大数据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为推动我国环评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应用
引言:
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为了贯彻落实此纲要通知的精神,积极开展大数据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工作,我国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于2016年3月8日印发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强调大数据具有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特征,与数量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数据具有契合效果,应当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使用大数据技术,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
1.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利用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的获取、管理和处理,拥有四个基本特征: 数据规模大 ( Volume) ,数据种类多 (Variety) ,数据要求处理速度快 ( Velocity) ,数据价值密度低 ( Value)。大数据技术则是对数据进行获取、传输、管理和处理时应用的技术,目前科技水平下的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在对静态数据批量处理、在线数据实时处理、图数据综合处理三个方面,即根据不同数据集群特征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处理或多种处理方式综合处理。大数据技术已经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多个领域进行融合,在电子商务、生物医药以及环境科学中都有不俗表现,为众多科学领域提供巨大的思想、技术、管理变革机遇。大数据利用纷繁复杂的、来源分散的、数量巨大的数据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往往能够从已经趋于成熟的技术、理念中寻找到新的关联关系,为走入僵局的研究提供更进一步的技术帮助。
2.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人为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分析和论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防治措施、优化意见的提出,是一种用科学手段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方式,是为人类开发自然提供活动指导的科学。根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手段,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控制在人为活动开始前。环评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主要通过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影响后评价来进行对比,防止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超出可恢复范围,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针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土壤资源的影响,和人为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光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涉及到人为活动区域内几乎全部的生态环境因子,需要从多个机构、层面进行数据获取,是一项对数据信息需求非常大的工作。
3.大数据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是为了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环境、行业等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和利用,理清人为活动中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控制总量“三本账”,提高对环境影响的管理工作,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为提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重点围绕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来开展工作,其中重点在于对固定污染源、非固定污染源、老污染源、新污染源的汇总和分析,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用的大数据技术也应当针对这些重点工作来开展,理清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结果解释及优化措施的提出提供数据基础。
3.1 环境影响数据提取
环境影响数据主要来源于法律法规体系、行业内标准体系、环境质量数据、污染源数据、遥感地形水文数据、气象数据、开发项目能源消耗产出、项目物质、公众网络反馈信息、会议记录等,且其中的数据多是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组成,对于传统数据提取方式来说难度很大。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提高数据质量和可靠程度,利用GFS、COSMOS、HAYSTACK等海量小文件提取系统进行数据提取工作,进一步获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后续所需的基础数据,并进行存储。
3.2 环境影响数据分析
环境影响数据提取完成后,对数据的分析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核心,需要进行一个问题识别、现状调查、影响预测、影响控制、各方利益协调的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已经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但由于经过大数据技术的处理,环境影响数据已经逐渐由文字描述、图片记录、数字呈现向三维数字模型、全息显示方向发展,因此对数据的分析工作也进行相应的进化,云计算、可视化等大数据分析技术逐渐在数据分析阶段被应用,使环境问题识别、现状调查、影响预测及控制工作更加准确、科学,分析结果更具有可行性。
3.3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解释
结果解释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收尾阶段,是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环境影响控制措施和优化策略的阶段,是环境影响工作与实际人为活动连接的重要阶段。受环境影响数据的影响,评价结果也是海量的、范围广泛的,且评价结果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需要专业的环评师进行总结和“翻译”,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可达到数万字的篇幅,对做决策的管理者来说不仅理解难度大,工作效率也非常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环境影响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为评价结果形成可视化三维模型、全息影像为决策管理人进行全方位展示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帮助管理人能够快速、准确的辨识出最关键的环境影响因素。目前在评价结果解释阶段常用使用GIS、人机交互等大数据技术为决策人提供帮助,利用HTML、XLS、PDF等格式在环境网站上向社会各界开放,实现对社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解释。
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前期基础工作多,管理周期长,技术难度较高,但解决这些问题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必然迈入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在环境数据提取、分析、结果解释方面有了一定的应用结果,但在环境数据共享、集成、云计算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1]诸云强,赵晓宏,冯卓,潘鹏,李时蓓,孙凯. 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分析与创新服务[J]. 环境影响评价,2016,38(01):5-9.
[2]周鸿斌,支国强,李田富,耿超. 大数据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展望[J]. 环境科学导刊,2016,35(S1):185-189.
[3]梁鹏,潘鹏,赵晓宏.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的若干思考[J]. 环境影响评价,2016,38(06):21-24.
[4]邬春龙. 大数据在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3.
作者简介:魏玉倩(1990年7月—)女,汉族,安徽池州人,本科,东至县环境监测站,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
论文作者:魏玉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