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鱼”谈文稿写作兴趣的激发培养
□吴 迪
热爱是最好的天赋,兴趣是持久的动力。在机关从事综合文字工作,如想长期坚持下去,就必须从自觉行动开始,通过连续循环的刺激,让自己时时都有题目去写,次次都想写得尽善尽美。只有充分激发内在潜能,才能一往无前地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又如何保持呢?如果将文稿比作“一条鱼”,那么就可以从四个角度努力,让兴趣从写作中来,又保持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樊142块孔隙度12%~23%,平均17.1%;测井解释渗透率(8~45)×10-3μm2。主要储集空间为直径7~31μm的微孔隙,最大孔喉半径0.77 μm,平均孔喉半径0.228μm,与前面分析的几个区块相比具有较好的油藏条件。该块可能存在天然裂缝,增加了基质渗流通道,实际渗透率应大于1.5×10-3μm2,有利于该块高效开发。樊142块沙三下为浊积岩储层,储层水平扩展稳定性较好,有多层发育,但多层纵向相对集中;油藏应力分析可知,油藏上下遮挡层应力值较高,油层纵向分布集中,适合开展直井长缝压裂。
1.双边与《协定公约》有关金融账户涉税情报交换关系的处理。双边税收协定或单边税收情报交换中有关税收情报交换的条款约定,某些内容与《协定公约》中情报交换的约定存在矛盾或不一致。《协定公约》中可以交换的税种范围较宽,而税收协定中的税种约定一般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协定公约》对税收情报的使用相对宽松,而税收协定关于情报的使用有较严格的约束。某些税收信息在《协定公约》中可供交换,而在税收协定中则受限交换等。
一是勤于投稿,从吃“小鱼”到吃“大鱼”。 培养兴趣要从树立信心开始,自我成就感是信心的基石。学习文稿写作,需要从重视小文稿开始,一点一点积累信心,一天一天培养兴趣。具体方法就是,由易向难常投稿。从向本单位、上级单位的信息简报投稿开始,逐步向新闻媒体、官方网站投稿,等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向工作期刊、权威杂志投稿。这样做有三个好处:其一,能够引起对文稿的重视。既然投稿,当然期待稿件能被采用,这就自然而然会倒逼自己精益求精,把稿件写好。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在文稿观点的提炼、构架的组织、语言的精简等方面,都会下很大功夫,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多次投稿的过程,也就成了反复实践的过程,持续培塑“精品意识”的过程,不断提升进步的过程。其二,能够激发对写作的热爱。不管是小稿件还是大稿件,投稿之后怀着急切心情期盼上稿,这是人之常情。有所期盼,有所等待,这种心情无形中会刺激对写作的热爱。一旦稿件被采用,那个人的喜悦、单位的肯定等,又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激励力量。如果文稿经常被采用,甚至被一些重点期刊采用,那必然会收获满满的信心。其三,能够扩大对信息的摄取。一方面,为提高稿件采用率,写作者必定会主动加强对所投期刊的研究,并与自身稿件作对比,如此对这个期刊的关注就会多一些,学得更深一些。另一方面,为了写好稿件,必会广泛查阅资料,并在别人写作的基础上,总结提升自己的观点,这又可直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如此这般,实践由易到难,收获由少到多,反复尝试,循环刺激,写作信心就会越来越足,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随之写作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
二是敏于运用,从吃“一鱼”到“一鱼多吃”。 一篇综合文稿完成之后,其价值不仅仅是满足应时之需,还有其他更为广泛的用途。拓宽文稿用途,既能提高文稿使用价值,还能强化心理暗示,让自己觉得劳有所得、劳有所值。拓宽用途体现在三个方面。用途一,裁剪信息另作他用。综合文稿往往信息量较大,信息高度凝练,时效性较强。如果把这些信息切块整理成简讯,报给本部门或者上级部门的工作简报、网站新闻专栏等,被采用的几率非常高。另外,一些相对完整的总结性、计划性材料,在工作纪律许可的前提下,作一番加工处理,可以向期刊专题栏目投稿。这些看似举手之劳,却能给我们带来颇多收获,这些收获又能为我们额外增添快乐和信心。用途二,转变语气可作他用。综合文稿往往是围绕阶段性会议或活动而起草的,或用于对上汇报,或用于平级交流,或用于对下部署工作,使用环境不同,文稿的语言风格也不同。文稿在一种环境下用毕之后,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转换语气,重新组装内容,使其或成为信息简讯,或成为新闻稿件,或成为调研报告,等等。这样既能扩大文稿用途,又能强化写作实践,提高对文稿语境的把握和转换能力。用途三,保存素材留作他用。起草综合文稿的过程,也是收集、取舍各类素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很有价值的素材被压缩或舍弃。文稿完成之后,我们需要腾出时间,对收集到的各种素材作重新整理、归类保存,以便今后其他场合使用。这样可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消化吸收,并及时有效地丰富知识储备。归根结底,“一鱼多吃”的过程,主要还是增强自我获得感、成就感的过程,在自我肯定中,让自己对写作一直保持强烈兴趣和动力。
三是常于拓展,从吃“此鱼”到吃“彼鱼”。 起草综合文稿,极易在一个知识“原点”的刺激下,产生新的求知“兴奋点”,推动我们继续拓宽知识面。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对于文稿中提到的一些现象,要从深层次探索其本质,寻找其规律,挖掘其渊源,以加深对这种现象的认识。追溯越远越深,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就会越清晰越透彻。同样,对文稿中提到的一些规律,也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找出对应的方面,从而让现象与本质相互支撑,历史与现在相互对照,原因与结果相互统一,构建起相对系统、全面的知识储备。其二,由粗及细,由细变粗。起草综合文稿,有时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对一些素材仅仅是从面上吸纳了关键观点。文稿完成之后,具体“点”上的信息仍需进一步消化吸收。以城市建设文稿为例,综合文稿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再次转入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具体子项的深度学习。这样循环下来,把每一个子项都分别研究深、研究透,关于子项的知识储备就会饱满起来,并能够反哺自己对整项工作的认识和思考。其三,由此及彼,相辅相成。在起草某一领域的文稿时,因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因为自己的“无知”“知之不多”,就会急切地去获取新知识,以弥补不足。当我们因此而每天、每次都有“新知”“新进步”时,就会得到自我鼓励,渴望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深内涵获知更多,提升更快。知识可以触类旁通,方法可以相互贯通,当我们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钻研深入,当我们越来越善于从繁杂的材料中看到本质,找出规律,并对文字工作举重若轻的时候,我们的信心就会倍增,兴趣就会长存。
四是善于总结,从吃“碎鱼”到吃“整鱼”。 很多人从事写作多年,也写了很多文稿,但是水平提升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主动梳理总结,知识积累过于“碎片化”,削弱了对文字的整体驾驭能力,限制了自主创新能力。对此,需要通过“双轮驱动”,加强对各种知识的系统整理,确保有效消化、吸收和使用。途径一,串珠成链,及时将零散的知识整理成型。从事文稿写作的人,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素材,但是不同渠道的素材往往又是以不同视角阐述说明问题的,且各自独立成文,所以,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作归纳总结,形成方便理解、方便记忆、方便使用的东西。比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有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等。我们在看资料的时候,就要及时把这些短的、零散的知识点,归纳到一个整体的面上,以便自己能够“居高临下”对一个领域的情况作宏观把握。否则,这个材料从这个角度讲,那个材料从那个角度讲,自己就会被搞得晕头转向、稀里糊涂,难以从全局中去思考问题,更难以在文稿综合中出新出彩。途径二,固化成果,持续将自己摸索出的写作技巧整理成文。从事文稿写作,既需要向别人学,也需要自己不断学习总结。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写作技巧方面的感悟。这需要我们及时把这些技巧总结记录下来。当这些零散的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再对其分类作系统整理,就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写作经验。而这些写作经验,又会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学思感悟,能够及时提醒自己,在良好的工作方法指导下搞好文字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循环滚动,能够刺激自己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不断地督促自己去深入钻研思考。
付出总有收获,高效付出必有丰硕收获。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时时有“鱼”可实践,处处有“鱼”可借鉴,事事有“鱼”可思考,当“鱼”越来越多、越长越肥、越烹越鲜时,我们就已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工作就会呈现“水活鱼跃”的喜人景象,也就必然会在文字的岗位上乐此不疲、步步攀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标签:写作兴趣论文; 激发论文; 文稿论文; 培养论文; 鱼论文; 文字工作论文; 尽善尽美论文; 写作实践论文; 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