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科普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动物游戏之谜”为例_动物游戏之谜论文

结合科普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动物游戏之谜”为例_动物游戏之谜论文

结合科普文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以《动物游戏之谜》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为例论文,之谜论文,适宜论文,动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结合科普文“深入浅出”的特点,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对科普文的阅读作出了这样的提示:科普文章的阅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一是要“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以此观照当前的科普文教学,从“教”的角度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以了解有关知识为教学内容,忽视对科学思维的感受,使之成为科学知识课;(2)丢弃语文经验,抽象出科学精神,使之成为说教课。究其原因,是对科普文特点的研究不足。

下面,笔者欲以《动物游戏之谜》为例,谈谈如何围绕科普文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了解相关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学习科普文,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必然成为教学内容之一。《动物游戏之谜》以介绍动物游戏行为的科学知识为目的,先提出“谜”,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思考,最后对比总结,提出新的展望。因此,对动物游戏行为的了解就成为首选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惯常的做法是以说明文的相关要素(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对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进行学习。作为实用类文体的科普文,其阅读目的在于“得意致用”,需要阅读者将课文当成资料性的文本,在筛选、理解信息的分析与归纳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阅读。但是,若仅以此为教学内容,学生学的只是文中所传递的“动物游戏之谜”这一知识,即课文的“内容”,而不是《动物游戏之谜》这一“文”。如果将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科普文“作者凭借深厚的学养,洞察自然奥秘,透析客观事理”之特点就会因文本解读的粗糙而失去“个性”。结合语文经验,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应是在文学欣赏中完成,这就需要从审美的视角进一步挖掘文本的内涵,在语言的体味中感受科学之美。据此,可以选择“了解有关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教学内容之一。

那么,怎样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一文传递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呢?最好的办法是尊重语文经验,在语言感悟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探索、质疑、逻辑、实证”

动物游戏行为能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是因为有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动物的游戏行为有违生物世界的普遍规律——“尽可能节省能量”;争议的时间长达“近二十年”还没有定论,因为“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难以圆满解释”“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这一现象。这种研究过程,正体现着科学精神的内涵。

2.科学的思想方法

从全文看,文章思路遵循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从结构上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总结归纳。从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从局部看,事例的选择典型、科学,开篇的三个事例暗合三种游戏类型;四种假说的分述以假说提出的时间为序,先谈“演习说”再说“自娱说”,是因为“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接着谈“学习说”,是“不久前……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最后谈“锻炼说”,是因为“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每种假说又都依照描述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思维过程叙述。

3.科学追求真实、和谐

虽然在动物游戏行为研究中科学家们表现出“各执己见,众说纷纭”之态,但是作者在叙述中却没有偏颇,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包容态度,这正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实质。面对看似简单的动物游戏行为,科学家们不仅研究了“近二十年”,而且“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动物游戏行为中表现出的种种,“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这对傲慢的地球人来说,不能不引起深思:对于人类生活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于同一星球的动物,还是浩瀚的宇宙,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正如随后的课文《宇宙的边疆》所言:“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这种对真实、和谐境界的追求,也是这一单元深刻的人文主题。

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去解读科普文。也就是说,要敢于打破对文本(包括《教师教学用书》)的尊崇跪拜心理,对文本中的模糊点或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地方大胆质疑,展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例如,文中有这样的说法:“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动物消耗大量能量进行游戏,难道没有明确的目的吗?根据动物研究者们的四种假说,动物进行游戏,无论是演习生活、自我娱乐,还是学习本领、锻炼身体,不都是为了达到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各种生活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这一目的吗?由此引出一个深刻的思考:人能用人的价值观对动物的游戏行为作出判断吗?

教学内容二:化抽象为形象的话语方式

科普文对知识的介绍是以“浅出”的话语方式进行的。《动物游戏之谜》中的科学家们认为动物游戏行为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所以文章的语言亲切、生动,充满趣味,就像描摹“儿童的游戏行为”一样描写着动物的游戏行为。写叶猴突出“跳荡着、嬉闹着”,写北极渡鸦突出“欢快”,写露脊鲸则又是“得意洋洋”——这一切充满了“游戏”之趣。就连对三种动物游戏形式的介绍,也是描摹得活灵活现:单独游戏时候的“自由自在”之态,战斗游戏时双方“严格地自我控制”,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则体现着“支配环境的能力”。作者正是用散文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使得读者在“悟意审美”中感受到了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课文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不是单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语言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结合科普文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使科普文的阅读回归语文本真的途径之一。

标签:;  ;  ;  

结合科普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动物游戏之谜”为例_动物游戏之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