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 湖南长沙 410075
摘要:本论文从城乡规划的视角出发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之路,探索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格式下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满足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和谐并存的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型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充分就业,持续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稳健发展。
一、城乡统筹下新型农村发展若干模式的剖析
(一)制造工业拉动型发展模式
制造工业拉动型发展模式指的是新型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主导型向制造工业主导型转变,此种农村发展模式以较多规模性的乡村工业制造企业的出现为标志,通过村办企业长期规模化,系统性的经营,利用了乡村自身的基础优势条件,整合乡村人力和土地资源,增强了制造工业对长期以依靠传统农业发展的乡村经济的拉动效应,逐步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促进乡村经济稳步快速增长。江苏江阴的华西村就是典型的城乡统筹下依靠制造工业拉动型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此类发展模式在地域上适合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临近一二线城市的近郊乡村。如村镇企业能遇上好的产业政策扶植,善于抓住商机,并在企业经营的能人带领下实现了早期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市场开拓的话,形成此种制造工业产业链集群的乡村发展模式还是可行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其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1]
(二)商贸物流聚集型发展模式
商贸物流集聚型发展模式是乡村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优势,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市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运输的枢纽处,客流量多,人员集散度及流动性较好。此位置上的乡村通过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和市场,可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发展模式。上海闵行区七宝镇的九星村就是走以商富村的路子。
(三)生态农业带动性发展模式
依据地域气候,土壤和传统农产品经营的传统,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生态农产品的种植,进而形成种植规模,延伸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创造规模效益。实现主导型生态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以此带动村民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的规模型综合性发展。陕西省旬邑县下辖的农村就是大多以当地特色农产品苹果为基础农产品。大力发展果、畜、沼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有机苹果,开展特色生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特色农产品附加值的发展道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可以用来满足中高档次消费群体的某些特殊需求,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会比较高,投资回报率丰厚。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是农民致富之路,这已是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基本经验。生态农业带动性发展的新农村模式一定要关注特色二字,则要求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要有种植传统的沿革和经验积累,更要有市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要形成规模种植,否则,就不具有特色,而陷入平庸。此外,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销售、加工等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是重要的因素。
(四)旅游休闲牵引型发展模式
在风景名胜旅游的黄金地带,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近郊发展满足城市居民走向乡村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具有市场消费潜力的新型旅游休闲项目,以此带动新农村建设,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旅游休闲牵引型的新农村发展模式。苏州名镇周庄便是此类发展模式的典范。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村镇都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此种乡村发展模式的经营需要在文化内涵的挖掘、娱乐休闲体验、自然景观的遴选及再造上做足功夫,方能取得成功。
此外,城镇建设拉动型发展模式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城镇建设拉动型发展模式是指由乡村逐渐迈向城镇建设的中间过渡模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等原则。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这包括城中村建设。
二、城乡统筹下影响农村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
从上述的四种城乡统筹下影响农村发展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四个模式多属特色型,要想推而广之受制于诸多因素,比如说区域位置、当地自然与历史人文因素、经营发展的领头能人、特色产业的选取、创业政策环境及其时机的把握等等。(如图一所示)如何选择,关键是看各地乡村在模式的选择实践上有没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具体来说,城乡统筹下影响农村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乡村所在地的自然禀赋、区域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传统特色农产品、乡村的人口、土地资源分布、交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发展状况等等。而城乡统筹下影响农村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创业政策环境、政府在城镇建设上的资金投入的力度、产业扶持政策等等。
通过以上四个新农村建设模式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任何一个模式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都要受到诸多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四个模式均受制于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状况、企业经营能人的出现与否,土地、劳力的约束和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规模。而受制于地理条件的模式只有商贸物流聚集型发展模式。受制于地理、气候条件的模式为生态农业带动性发展模式。受制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的模式有制造工业拉动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农业带动性发展模式。
总的来说人才、土地、劳力、资金、科技等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得以稳步、扎实推进的重要因素。这是任何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不能回避的基本的核心问题。如果回避了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便难免落入空谈误入形式主义的歧路。寻找解决这些要素的办法、措施和对策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三、新型农村发展模式推广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城乡统筹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发展模式推广面临最大的问题首先就是经营能人的匮乏与落后的农村教育,其次为农村可用土地和劳力的持续性减少,最后就是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与资金利用率不高。
笔者认为,应该尽快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切实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如乡村企业经营领头能人的出现如果受到地域因素的极大限制,我们就应该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和适度的统筹调配,去放手纳贤招贤。也可以换个思维方式从下乡蹲点的干部,致力于农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和培养。对于改善乡村教育问题,政府各级组织要进一步推行和完善三下乡活动,高度重视农村失学儿童的问题和农村村民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
当前,土地、劳动力、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城乡统筹发展中新村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城市和农村统筹一体化发展趋势所呈现出来的局面,势必是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而农村发展较快的部分乡村也已经或将逐渐纳入城市发展的规划,最终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土地和劳力的减少,是必然的,也符合国际城市的发展惯例。
对于农村土地的问题,关键要处理好乡村闲置、抛荒、浪费用地的问题。节约和集约用地以及土地分配重组,可能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此问题的最佳处理办法。[2]
对于劳力的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引导在外务工经商有实力的村民返乡创业,实现外出务工者反哺乡村经济建设。鼓励大学生毕业生等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和劳力到农村去寻求发展空间。这关键是要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相关的优惠激励措施,从宏观上有效地调节我国人才和劳力在城乡的合理布局,真正让城市的部分人才和劳力切实地分流到农村去寻找创业发展的空间。
在新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和利用问题上,一方面要靠乡镇集体企业的壮大发展来积累。一方面地方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支援力度。此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村进行征地,实行与农村、农业捆绑式发展的对策考虑。在允许农村和农民享受土地转移使用的收益增值时,实现了农村土地效益最大化,为新村建设中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李伟哲.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城乡规划与土地资源的和谐发展[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
[2]陈莲 .搞好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之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1.
论文作者:李铌,冯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
标签:模式论文; 乡村论文; 新农村论文; 农村论文; 城乡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特色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