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学实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_化学实验论文

以化学实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_化学实验论文

以化学实验教学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实验教学论文,能力论文,化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与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最为重要的载体。结合教学实际,以化学实验教学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学生只有对化学这门课产生了兴趣,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想学爱学,最终学好这门课程。创设兴趣情境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开发与新课标联系紧密富有趣味性的实验,从而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换言之,就是指老师所创设的情境应该来源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且通过实验过程,能被学生加以解决。学生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入门课上,我演示了“鸡蛋跳舞”。将一颗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当学生们看到蛋壳表面上附着小气泡,鸡蛋慢慢上浮,并不断在烧杯中翻滚时,都惊讶不已,纷纷询问:“这是怎么回事?”接着我又表演了“瓶吸鸡蛋”。在一个瓶口比鸡蛋略小的玻璃瓶中事先装入二氧化碳气体,向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煮熟去掉蛋壳的鸡蛋放在玻璃瓶口,学生们看到鸡蛋慢慢被吸到玻璃瓶中,又是一阵惊叫。这时我加以引导:“这就是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要想解释这些现象,必须学好化学知识,并借助化学实验,才能解释其中原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及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实验,掌握技能

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知识,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动手实验即让学生亲手实验,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作为导航者、启发者。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要领和学会正确的观察对比方法,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1.掌握基本操作要领

在化学实验中,操作规范、正确,对实验的安全和成功至关重要。例如,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千万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这样可能会引起酸液飞溅,给学生造成伤害。为便于学生掌握,我将其总结为“酸入水,沿器壁,慢搅拌”的顺口溜。又如,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应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否则看不到气泡。我将操作要领总结为“一放、二握、三观察”。再比如,在过滤操作时,只有掌握“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要领,才能确保实验成功。为强化学生对规范操作重要性的认识,我在制取氧气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先设计了几种不规范的操作方法: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没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收集;②铁丝没有打磨处理;③铁丝没有绕成螺旋状;④火柴一点燃立即伸入氧气瓶中。结果实验都失败,没有观察到现象。接着我又进行了规范操作,结果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通过对比,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规范操作是安全实验的保障和实验成功的前提。只有正确规范的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操作正确、规范,首先在演示实验中,我力求做到规范、准确,引导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和操作原理。其次,注意训练学生操作的规范性。从第一单元的化学课开始,我就对学生进行了药品取用,仪器连接,量筒、天平的使用,以及用酒精灯对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要求动作正确、规范,并适时地反复强化训练,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好了基础。在每次的学生实验中,对学生不规范、错误的操作我都手把手进行一一纠正,并和学生一起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2.注重观察对比

观察是积极主动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观察既要有目的性,避免盲目观察,又要有计划性,按照一定顺序来观察。观察对比是重要的探究方式。例如,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点燃前、点燃中、熄灭后三个阶段的不同现象,使学生体会到了观察活动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一般顺序。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分析,在观察中进行对比,进行鉴别,获得了全面感性的认识。再如,在对“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中,学生通过对铜片上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燃烧情况以及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情况的观察、对比、分析,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空气)、达到着火点。久而久之,帮助学生养成比较对比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思维方式,继而获得正确的结论。既增加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使学生在对比鉴别中认识到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三、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教学是根据所教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引人入胜的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设置悬念,就是对一些正在研究发展中的新课题,教师不作出结论,而是创设一个悬念情境,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之中,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发现、推理,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不断设疑、解疑,使学生产生持久、稳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取探究的力量和动力。在教学中我总结运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设置悬念。

1.通过实验现象设置悬念

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一课时,我预先准备了一朵用无色酚酞处理过的小花,然后喷上氢氧化钠溶液,用“梨花变桃花”的“魔术”引入新课。结课时,我又在变红的“桃花”上喷上稀盐酸,演示了“桃花变梨花”的“魔术”。学生们看后,非常惊奇,留下了强烈的悬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为下节课《酸和碱发生什么反应》埋下了伏笔。课后学生们积极主动翻阅课本,查询资料,认真思考,解决悬念,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设置悬念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分析和解决。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时,我提出:实验室的二氧化锰用完了,用现有材料怎样完成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实验?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出两种解决方法:一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后的生成物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二是用硫酸铜溶液、红砖粉末作催化剂。这时我加以引导,学生们进一步得出两个探究问题:①如何将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分开?②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还可以用什么来作催化剂?哪种效果较好?通过设置和解决这一连串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猜想设置悬念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想象力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鼓励学生要合理地推断,大胆地猜想。如:①氯化钠能无限制地溶于水中吗?②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200 mL吗?③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将会有什么变化?④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是否变质?变质情况如何?……学生通过猜想、探究、总结,大大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

四、课外活动,自主创新

课外活动是学生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有较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在课外活动中,可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和兴趣小组两个活动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实验和创新能力。

1.建立家庭小实验平台

化学实验的功能,不只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在家庭小实验中,学生通过自选课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准备器材、自我操作、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等实验探究过程,获得亲身感受、感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怎样自制叶脉书签?怎样自制汽水?怎样清洗餐具才能最干净?怎样区分厨房中的食盐和碱面?怎样在家中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怎样检验雪碧饮料含二氧化碳气体?……这些都是很好的家庭小实验课题。家庭小实验没有现成的药品和仪器,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替代品,将课堂知识加以迁移和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化学科学素养。

2.建立兴趣小组活动平台

新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实验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提高了个体素质,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中,我和学生们一起准备了足够多的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白醋、大理石、碳酸钠、碳酸钾、贝壳、鸡蛋壳、蜡烛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得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随后我让学生根据反应原理设计实验装置,并在课堂上演示。学生们兴致很高,积极准备,设计的装置令人惊叹不已。有用试管单孔塞的;有用锥形瓶、长颈漏斗双孔塞的;有用烧杯、破试管单孔塞的;有用烧杯、漏斗、橡胶管的;还有用输液器、玻璃瓶、注射器的……每组学生都展示了自己的装置,并亲自操作、讲解,师生一起总结装置的优缺点。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培养了参与意识、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标签:;  ;  

以化学实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