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在中国走向世界中的历史地位_郑观应论文

澳门在中国走向世界中的历史地位_郑观应论文

澳门在中国走向世界中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走向世界论文,中国论文,地位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澳门作为中国最早正式对外开放的窗口,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澳门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策源地之一;是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转变最早的交汇点;是中西科技、文化和艺术交流的窗口。

关键词 澳门,对外贸易,窗口

1993年3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30日,澳门的主权将要回归祖国。澳门人少地小,资源匮乏。但是,澳门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

澳门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口西岸,北距广州150公里,东临香港约60公里。整个澳门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其中澳门半岛6.7平方公里,两个离岛中氹仔岛约4平方公里,路环岛约7.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40万人。回溯历史,葡萄牙的船队和商人在明朝弘治九年(即1514年)来到澳门,他们用蒙骗的手法向明王朝奏请准予定居,其理由是借地囤放和晾晒商货,给商人一个栖息的场所。澳门正式开埠始于16世纪30年代。据史料考证,葡萄牙从1557年起管治澳门以来,迄今已有438年的历史。对澳门来说,这一段历史既是一段由葡萄牙逐步扩大占领与实行直接管治的历史,也是一个由局部占领到殖民统治,到承认中国主权,最后归还中国的复杂过程。

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殊地区,澳门在现代国际事务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就政治方面而言,在澳门建立总领事、领事、名誉领事的国家有34个,100多个国际公约和双边公约适用于澳门。同时,澳门在欧洲共同体总部设立了办事处,在葡萄牙里斯本设立了办事处和联络处,还在15个国际大城市设立了澳门旅游服务处。从经济方面来说,澳门是世界30个国际经济组织或机构的正式成员(如世界贸易组织,多纤纺织品协定等)、准成员或联系成员(如亚太经社委员会、国际旅游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等)、观察员(如亚洲开发银行等),或以葡萄牙代表团身份参加(如联合国贸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粮农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贸易中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目前,与澳门保持经贸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已多达125个。

澳门经济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70年代经济增长率年平均达16.7%,80年代仍保持在年平均7.4%,1989-1993年实际年均增长6.3%。①1991年,澳门人均GDP首次达到5位数美元,全澳GDP总值达321.18亿澳元,人均91336澳元,折合11417美元。1992年全澳GDP总值达402.89亿澳元,人均108220澳元,折合美元13529元。②1993年人均GDP约15000美元。③同亚洲“四小龙”相比,澳门略低于香港和新加坡,而高于台湾和韩国。不过,澳门的产业结构较为特殊,博彩业比重畸高,经济结构超小型化,制造业过份单一化,且劳动密集程度较高。这是特殊的社会历史演变的结果。

澳门的社会文化结构也比较特殊。开埠400多年来,澳门在沟通与促进东西方文化、艺术、科技交流方面曾发挥了很大作用。澳门是全球少见的依然保留中西文化汇合特征较为典型的城市,中葡民族混居,两种语言文字并用,东西方宗教各有阵地,艺术装饰中西合璧,习俗礼仪互相融合,传统与现代共冶一炉。

澳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这样说,澳门是中国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如林则徐、郑观应、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思想的升华和事业的成就,同澳门有着程度不同的联系。利玛窦、汤若望、郎也宁、博尔杰等西方传教士、艺术家,通过澳门到中国传播西教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介绍给中国,为促进世界各民族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澳门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策源地之一;是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是中国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最早的交汇点。

一、澳门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策源地之一

翻开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画卷,不难看出,从1840年屈辱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令人振奋的辛亥革命,从艰苦的8年抗日战争到1949年开辟历史新纪元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其间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置生死于度外。林则徐、郑观应、孙中山、毛泽东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程度不同地同澳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澳门成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一)澳门与林则徐禁烟

澳门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口岸。据史料记载,1535年(明嘉靖14年),澳门实际上成为官方认可的对外开放口岸。④同一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码头停泊船只、进行贸易的权利。葡萄牙人租占澳门之后,以此为据点,竭力开辟澳门与印度的果阿、日本的长崎、菲律宾的马尼拉以及同欧洲、美洲国家的贸易航线,其中尤以果阿—澳门—长崎一线贸易最为繁忙。为配合经澳门进行货物集散外销的需要,澳葡开始在广州每年举办一次交易会,从1580年以后改为每年举办两次。中国经澳门出口的产品有生丝、丝织品、各种矿产、瓷器、手工艺品等,其中以白丝为最大宗。输入中国的有白银、香料、象牙等,其中以白银为最大宗。据不完全统计,1631年以前,经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达1400多万两,约相当于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3年)中国官营银矿总产量的2.1倍,明万历年间政府国库岁入的3.8倍。来自日本的白银为数更多,仅1636年一年就达235万两。⑤

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外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是以英国为首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所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于是,罪恶的鸦片贸易似洪水猛兽滚滚而来,席卷华夏各隅。尽管清朝政府一再重申禁止鸦片输入,但因各级官吏受外国鸦片贩子贿赂,往往以缉拿走私之名,行放纵掩护之实,有些官吏甚至直接参与走私,使鸦片输入有增无减。

面对鸦片祸国殃民的严酷现实,爱国志士林则徐表现出高度的民族英雄气概。1838年9、10月间,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之危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昏庸的道光皇帝也为之警醒,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率文武官员监督,在虎门滩将搜缴的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在禁烟的同时,还积极备战。除加强虎门防务外,在澳门关闸也增加了从北方调来的官兵,重申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并派兵进驻澳门充分行驶国家主权。林则徐还通过澳葡当局购买了一批西洋炮,加强澳门及珠江口防务,使英军在珠江口不敢轻举妄动。

林则徐对澳门地区的防务虽然作了许多努力,但终因朝政腐败无能,鸦片战争最后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然而,林则徐的民族英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二)澳门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郑观应(1842-1921)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早年经商,中年退出商界,定居澳门,从事著书立说。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忧国忧民,竭力拯救中国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在澳门定居后所编写的《盛世危言》一书中。

郑观应在政治上强烈要求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呼吁进行政府吏治、财政收支等一系列民主变革;在经济上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资本主义商业。他认为:“论商务之源,以制造为急,而制造之法,以机器为先”,主张大力发展机器制造工业。为此,可以招募商股为主,必要时引进外资进行“华洋合办”,以加快实业建设的步代。郑观应认为:“外洋以商立国”,“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因此,他提出以兵战对兵战,以商战对商战的对策;在军事上,郑观应主张建立强大的新式海军和陆军,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设想和方案;在外交上,郑观应主张以不断增强的实力作后盾,依据国际公法,进行平等外交。他认为,要完成这一系列的变革,关键在于培养出一大批与改革事业相适应的各种专业的新式人才。“国之盛衰系乎人”,“有治法必须有治人”。

《盛世危言》这本书曾经对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产生过巨大影响。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回忆他的青少年时代时说:“我常常夜里很晚,把我房子里的窗户掩盖上,好使我父亲看不见灯光。用这样的方式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它的作者是老的改良主义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皆由于缺乏西洋的工具:铁路、电话、电报、汽船等等。他们想把这些东西,介绍到中国来。我父亲以为读这些书只是耗费时间。……《盛世危言》在我脑子里鼓舞起恢复我的学业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我在田地上的工作。自然我父亲反对我这件事。关于这件事我们常常口角,最后我从家里跑开了。”⑥

《盛世危言》使毛泽东开阔了眼界,使他不再满足于故乡的小天地,他要寻找一个新世界。正如美国著名学者R·特里尔在他写的《毛泽东传》中所述:“一本倡导改良呼吁技术进步的书——《盛世危言》,使毛泽东形成了这样的思想:为了拯救自已的文明,中国必须借鉴西方的东西。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具有改良思想的买办。他使毛泽东产生了这样的考虑: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⑦

假如没有《盛世危言》这本书对青少年时代毛泽东的巨大影响,假如毛泽东谨遵父命,安于农桑,那么,中国现代革命的进程又会是怎样的呢?当然历史不允许这样的假设。

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对我国当今的改革事业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澳门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

孙中山(1866-1925)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澳门是孙中山走向世界的门户,也是他革命生涯的重要基地。

孙中山12岁时离开家乡(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经澳门前往檀香山。澳门是他到达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他第一次接触西方文化的所在地。首次到境外使孙中山的眼界大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孙中山后来所述:“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下之想”。17岁时,孙中山因捣毁村庙里的神像遭保守势力责难而被迫离乡,再次经澳门去香港读书。在香港期间,澳门成为他往来香港与香山翠亭之间的通道和居留地。

在澳门期间,孙中山发表了《致郑藻如书》的书信,信中呼吁效法西方,进行社会变革,主张兴办农桑,禁绝鸦片,提倡普及教育。这封信显示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开始在澳门孕育成长。孙中山在澳门期间受郑观应的思想影响很大,虽然年龄悬殊,但彼此交往甚密。1891年前后孙中山写的《农功》和《商战》两篇文章深受郑观应赏识,郑以孙翠溪之名收进其名著《盛世危言》中。

1892年9月,孙中山从香港华人西医院毕业后来到澳门镜湖医院担任义务医席,这是镜湖医院设西医的开端,他也成了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在行医的同时,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宣传活动,他与葡萄牙人飞南第合办《镜湖业报》,鼓吹革命。该刊在广州、上海、武汉、福建以及香港、新加坡、美国、葡萄牙等地影响很大。1893年,孙中山离开澳门到广州,边行医边从事革命组织的筹备工作。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后不久回到祖国,策划武装反清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澳门葡国友人飞南第的帮助下,从澳门经香港到达日本,开始了长期流亡海外的革命生涯。

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澳门成为同盟会的重要活动基地之一。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政纲,孙中山亲笔手书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纲领。同盟会在澳门成立了支部,不少同盟会成员在澳门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1913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妄图恢复封建帝制,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同年6月,孙中山从上海到澳门,同广东都督陈炯明在澳门附近海面的军舰上商谈讨伐袁世凯。1919年5月,孙中山在上海发表《护法宣言》,并派他儿子孙科以特派员名义在澳门成立办事处,号召在粤海陆军起义响应,驱除桂系军阀莫荣新。孙科在澳门鹅眉街10号设办事处,联络各方代表,策动桂系军阀的舰队起义成功,1920年11月,粤军攻克广州后,孙中山从上海回广州重组军政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与世长辞。

纵观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可以这样说,澳门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基地。

二、澳门是中国自然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最早的交汇点

澳门开埠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虽然地小人稀,但却是中国经济从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自由市场经济转变最早的交汇点。

(一)澳门是中国最早正式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15世纪末,16世纪初,明朝中期华南沿海商品经济已开始萌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带相互之间以及同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南洋之间贸易关系的发展。澳门地处珠江口西岸的优越位置,在华南沿海对外贸易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成为中国对外正式开放最早的通商口岸。而作为中国另一大对外开放较早的商埠——香港,却是在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迫对外开放的,其开埠时间比澳门晚3个世纪有余。上海作为远东地区较大的贸易港地位,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才开始形成的。与澳门相比,上海对外开放要晚360多年。

根据史料记载,1535年(明嘉靖14年),澳门已实际成为官方认可的对外开放口岸。据《明实録》记载:“先是暹罗、东西洋、佛郎机诸国入贡者,附省会而进,与土著贸迁,设市舶提举司税其货。正德间,移泊高州之电白县。至嘉靖14年,指挥黄琼纳贿,请于上官,许夷侨寓濠镜澳,岁输二万金。”⑧实际上,在1529年,广东巡抚请开海禁后,澳门遂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互市地点。每年夏秋之间,外国商船乘风而至,澳门旋即进入 交易季节。中国守澳官员令其搭蓬栖息,待船舶出洋即予撤除。到1685年(清康熙24年),清政府在澳门扩大设立“关部行台”,使澳门成为当时中国四大海关之一。

(二)澳门是远东地区最早最大的贸易中心

澳门开埠以后,由于贸易的发展,使其在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远东地区最早最大的贸易中心。而当时的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对外贸易,都是通过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站而同世界各地建立贸易往来关系的。从16世纪80年代起到17世纪40年代,澳门早期的转口贸易达到了高峰。当时作为世界海上强国的葡萄牙租占澳门之后,即以此为据点,竭力拓展澳门同印度果阿、日本的长崎、菲律宾的马尼拉以及同欧美国家的贸易,澳门一时成为联系亚洲、欧洲、美洲3条航线的中心港口,整个澳门逐步成为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外港,同时又是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东南亚、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古巴、秘鲁等国贸易的重要中继港。

可以看出,早在明代后期的80多年里,澳门的对外贸易发展是迅速的,而且起着沟通亚欧、美三大洲贸易的作用,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中继站和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而当时的日本,则主要是依赖澳门同世界交往,日本所需物资主要是通过澳门而获得的。

(三)澳门自由贸易港的地位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澳门作为国际商埠地位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农村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带动了手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对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效应。中国大量生丝、丝织品、陶瓷、手工艺品等产品的出口,除换回当时统治阶级所需的香料、象牙、玳瑁、钻石等高级奢侈品外,还在贸易出超中获得了大量的白银。

澳门作为当时主要国际贸易商埠,需要有源源不绝的货源,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手工艺品、农产品的支持。如佛山生产的陶瓷制品、棉纺织品,顺德生产的生丝、丝织品、蔗糖及蔬菜水果等,为澳门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货源。与此同时,澳门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明末清初,香山、顺德、新会、南海、东莞等中心区域的城市大量出现,城市间的商品生产、社会分工开始形成。各地城乡分工、工农分工渐趋明显。如南海佛山在清朝道光年间已发展成为拥有近30万人口的城市,工商业都很发达。工业有炼铁铸造、陶瓷、纺织等,产品遍销全国并远销海外。第三产业也逐步形成,有专门替外地客商售货的“行店”;有为包装及运输服务的“板箱行”;有为过往客商提供食宿便利的“歇客行”及“酒席馆”;有为商贾存款生息及汇兑的“银铺”;有劳动力自由买卖的“企市”。顺德县基本上成为桑基渔塘经济作物区,成为生产蚕丝、制糖、养鱼、种植蔬果的商品基地,而且创造了桑叶饲蚕、蚕屎喂鱼、塘泥肥桑的养植经验,使生产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先进的科学垦殖形式,把农村的生产推向较先进的商品生产水平,出现了沿海村落户足人稠,商船络驿不绝的局面。

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广东以及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全国相对富庶的地区。特别是澳门作为当时中国同世界经济联系的唯一窗口,对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过渡,发挥了巨大的辐射效应,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华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提高,中国商品经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一些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不再是生产者自己享用,而被大量投入市场,成为交换的商品;第二,全国各地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许多城市是以某种行业著称的市镇,如松江是棉纺织业的中心,苏州、杭州是丝织业最发达的城市,景德镇是陶瓷制造业中心,等等。有些城市如广州、宁波、泉州、福州等则以对外贸易发达而著称。市镇的兴起,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第三,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人数大为增加,他们组成不同的集团,在各地建立行业会馆,加强商业信息交流;第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到明朝后期,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手工业生产有了更多的原料,更多的销售市场,从而使其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少数条件好,竞争力强的手工业者逐渐富裕起来,大多数手工业者则贫困破产,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这就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苏州有很多以织绸为业的“机户”,富有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十台织机,雇佣机工数十人进行生产。机工每天劳动到深夜,计日领取工资,维持贫困的生活,一旦失去工作,生活就没有保障。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虽然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处在萌芽状态,发展也很缓慢,但是,却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商品经济开始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澳门是中西科技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

澳门开埠数百年来,随着东西方贸易的不断发展,在中外科技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作为中国最早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400多年来,澳门一直起着文化双向传播的窗口作用。西方的传教士除传教外,还把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西方天文学、数学、建筑学、美学以及医学等领域新的科技成果通过澳门传入中国。同时,他们将中国先进的制茶技术、手工艺技术、园艺技术等通过澳门广泛传播到西方各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大三巴牌坊——东西方建筑、绘画、雕塑艺术融合的象征

澳门大三巴牌坊,原为“圣母堂”的前壁,因紧邻著名的圣保禄学院,所以人们习惯将圣母堂称之为“圣保禄教堂”。教堂自1527年开始建造,先后两次失火,两次重建,直至1640年第二次重建完成,历时1个多世纪。

圣保禄教堂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在东方中国的典型代表。教堂的设计者把东西方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融合成一个整体,并在这三方面追求动势与起伏,造成视觉上的叠影和幻象,使建筑产生交响乐和史诗般的磅礴气势、摄人魄力。遗憾的是,这座中西合璧的艺术建筑,在1835年1月26日晚的一场大火中付之一炬,只留下教堂正面由巨石垒成的玄关。因与中国纪念碑式的碑坊相似,所以它被中国人称为“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共5层,由40根石柱组成它的主要架构。组合的石柱把牌坊分成3个廊,这是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⑨牌坊第一层有3道门,正门的楣额上刻着葡文“天主圣母”(MATERDEI),左右对称的门楣上刻着中文“念死者无罪”、“圣母踏龙头”和“鬼怪诱人为恶”的箴言和警句。第三层和第四层左右两端都有中国民族传统的石狮子雕像。第四层中间的壁的安置着耶稣龛铜像,铜像两旁刻有西方的百合花和东方的菊花浮雕图案。这和同一时期日本的图案风格一致。从教堂的整体设计和布局来看,设计师吸收了中国名山寺庙倚山而筑的手法,使整座教堂矗立在70级石阶之上,其壮观的气势同中国许多名山古寺,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将澳门圣保禄教堂的资料、图片与同期欧洲建筑艺术的代表作罗马圣彼得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里斯本圣心大教堂相比,不难发现,澳门圣保禄教堂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它正面(玄关)墙上带有东方色彩的装饰雕刻和直 冲云霄的气势,是其他三大教堂所没有的,由此更显出大三巴牌坊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是东西方建筑、绘画、雕塑艺术融合的象征。

(二)圣保禄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枢纽,它标志着当时欧洲文化达到了古希腊以后的第二个高峰。1594年在中国澳门建成的圣保禄学院,就是受文艺复兴运动精神影响,在中国建立的第一所西式大学。它比1901年外国利用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强加给中国的庚子赔款在中国所建立的燕京大学(即现在的清华大学)早3个多世纪。

圣保禄学院以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为榜样,结合中国的实际需要,开设了人文学、哲学、神学、语言学等有关课程。学院还附设有图书馆、观象台及药房。在人文学和哲学中包含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内容。400年来,在圣保禄学院学习任职过的西方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郎世宁等人,他们对明末清初中国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将天文、地理、数学、水利、火器等科学带进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同时,学院还为中国培养了徐光启、李之藻等我国第一批近代科学家。由利玛窦、徐光启、李之藻合作写成的《乾坤体义》、《几何原理》、《测量法义》、《同文算指》、《坤与万国全图》;由汤若望讲授、学员笔录的《海外火攻神说》、《祝融原理》等,是我国最早的近代科学著作。在圣保禄学院学习,并由澳门教区派往中国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不仅把西方油画带进中国,而且结合中国工笔画的传统,使油画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郎世宁还参与了北京圆明园的设计和建造,丰富了中华民族园艺的内容,使中国园林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完美境界。汤若望还协助明皇朝校正历法。据史料记载:“1641年11月崇祯皇帝亲临观看汤若望测验日蚀,计算吻合,乃决定采用新历法。”⑩

(三)《澳门纪略》与乾隆《职贡图》

中国古代把描绘朝圣进贡的图画称之为《职贡图》。清朝乾隆年间绘制的《职贡图》画卷分4卷,总长64.34米,是中国美术史上罕见的历史长卷,合计301幅图,602个人物。乾隆《职贡图》诞生于“康乾盛世”的历史背景之下。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清朝皇帝运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实现了各民族的统一,并根据各民族不同的情况,实行程度不同的军政治理。其时间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前后100多年,跨越了整整1个世纪。清朝在此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出现了繁荣鼎盛的局面。尤其是乾隆皇帝在位64年,重用博学多才的西方传教士,向他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并请他们在钦天监、内阁和宫廷担任各种职务,使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美学、音乐、医学、机械、枪炮等方面的成就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鲜血液,从而促进和繁荣了中国文化艺术。同时,也使长期封闭的中国人放眼世界。乾隆《职贡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孕育诞生的。《职贡图》第一卷自乾隆16年(1750年)开始筹备,经过10年广泛搜集文图资料,前60幅图在乾隆26年(1760年)绘制完成。

澳门曾经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城市。因此,《职贡图》第一卷的文图资料大多来自澳门。据有关专家考证:《职贡图》中许多文图资料均来自印光任、张汝霖同期完成的《澳门纪略》,有些文字甚至全部从《澳门纪略》中摘取。如《职贡图》中有关暹罗国(泰国)、琉球国、大西洋、意大利、大西洋国黑鬼奴(黑人)、佛郎机(葡萄牙)、大西洋国夷僧女尼(欧洲神父、修女)、小西洋夷人(印度果阿葡人)、英吉利国、日本国、吕宋国(菲律宾)、婆罗国(汶莱)、咖喇吧国(爪哇)的文字资料部分均和《澳门纪略》相似,有些文字大段摘录,有些文字全部抄录于《澳门纪略》。(11)

在《澳门纪略》基础上创作的乾隆《职贡图》,使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更进了一步。特别是在乾隆皇帝的视角中,澳门是他了解和研究外国的窗口和桥梁;是中国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的通道;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港口。乾隆《职贡图》的诞生,改变了中国人过去传统的陈腐观念,开始用客观的眼光来观察和描绘外国人,这是中国历史文献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综上观之,澳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发展与世界的关系方面,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推动作用。

本文于1995年3月收到。作者系本校经济系副教授。

Macao′s Historic Position in China′s Entering World Market

Luo Qinghe

Abstract Macao,as China′s earliest window officially opened to the world,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especially in the historic process in which China enters the world market.Macao is one of the originating sources of revolution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the earliest confluence point at which the traditional selfsufficient natural economy began to transform into modern commercial economy.It is a window for exchange of scitech,culture and ar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Key words Macao,foreign trade,window

注释:

①③澳门经济财政政务司贝锡安1994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的“澳门的现在与将来”研讨会上的讲话。

②杨易:《在新的历史性机遇面前——谈现阶段的澳门经济》,载《澳门经济》第6期,1993年10月。

④参见《明史》廿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433页。

⑤参见《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下)第1553页。

⑥(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译本第89页。

⑦(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中译本第13页。

⑧参见《明实録》“天启实録”第6卷,天启元年六月丙子条。

⑨“巴洛克”(BAROQUE),原意是奇形的珍珠。西方典型主义理论家戏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建筑为“巴洛克”。

⑩付衣凌:《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8-429页。

(11)徐新:《澳门的视野》,澳门基金会1994年版,第14-18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澳门在中国走向世界中的历史地位_郑观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