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国有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简政放权、利润留成、承包责任制、两步利改税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等阶段,宏观上进行了财政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但是不可否认,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个年头,然而这一系列改革仍然未从根本上触及传统体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同时,“撞击反射”式的改革方法并未使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格局形成,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企业机制转变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强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陷入困境,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从微观的企业改革上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一些难点在突破,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还在扩大,处境日益困难。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主要概括为:(1)机制转换滞后;(2)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与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并存;(3)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生产的产品,适应不了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已经变化了的需求结构,库存积压严重,再加上技术水平低,使得产品质量也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短缺,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4)企业管理落后,国有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均高于集体及非公有制企业;(5)技术、工艺落后,设备陈旧造成产品质量不佳;(6)负债重或资不抵债,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资本金,完全是依靠银行的贷款建立和运营的。这既有政策方面原因,也有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有关,使国企的利息和工资支出水平较高。第二,从宏观改革的情况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将宏观的直接控制转向宏观的间接控制。经历20年改革开放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走出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短缺循环”,摆脱了高通胀困扰,一个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格局业已形成,中国的经济总量规模日益扩大,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不断改善。然而,总量扩张,增长严重不对称,使得中国经济结构水平改进严重滞后,在条块分割推动下,大量长期的重复建设结构型过剩的格局形成,以及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积弊太深。新旧体制的矛盾,使价格、计划、工资、税收等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下降,使政府经济职能的转轨受到严重阻力,中央财政连年赤字,既成为财政体制改革深化的障碍,又使国家的其他宏观改革缺少财力的支持。
二、资产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
制定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必须以对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估量为前提。我国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靠建设、数量拉动的增长方式,盲目追求量的扩张,不注重质的提高,在形成巨大存量资产的同时,也形成一批低效劣质的资产,并拉长了经济战线,造成资源供给不足,企业生产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优化和重组,包括:剥离剔除非经营性非增值性资产和无效资产,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重新配置和组合优质资产,克服生产力过剩,以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和高效地利用,形成地区和企业比较优势,使国有企业经济从低效率运行中解脱出来。因此,资产重组是推行新的发展战略、转变增长方式的需要,是消除不合理所有制结构对生产力约束的重大战役,是收缩经济战线,集中优势兵力,重新谋篇布局,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经济素质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体制发展到现阶段,为实现跨世纪的挑战的先期准备。
那么,现阶段对资产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具体要求呢?笔者认为,有五个客观要求:第一,要求主导产业选择那些收入需求弹性高、发展速度快、前后关联度大、具有一定超前性、经济波动及效应好的产业部门,被选择的主导产业部门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和自身的技术创新,获得一种内在的成长动力,从而优先于其他产业得到发展。基础产业则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提供动力、原材料、交通运输,以推动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和整个产业的进步。调整的方法,现阶段必须通过资产重组使资产从劣势企业流入优势企业,加速资本集中,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以促进国有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第二,要求在对企业资产重组中,以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条件来调整。旧体制下,国有企业按行政隶属关系管理,各部门、各地区、各级管理国有企业的机构都握有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往往从部门利益考虑,不愿盘活资产存量,企业在计划与行政命令等一系列调控手段的约束下,非经济的成份太多。调整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独立主体,完全进入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从事生产经营,依法运行,公平竞争。一方面,鼓励支持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效益差的劣势企业,真正让一部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亏损企业关、停、并、转乃至破产;另一方面,砍去那些非重点项目,压缩投资需求,扭转结构失衡,根据产业政策重组产业,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第三,在旧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地区工业布局很难实现国家的总体构想,因为区际之间存在着某些行政性壁垒。同时,地区优势部门在区际交换无法享受到优势利益,加之资金受阻,优势部门迅速扩大再生产能力很低,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因此,在结构调整中,必须冲破“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实行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集中力量支持和扶持某些优势产品的重点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地区工业结构趋向合理。第四,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促使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必然不断推出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和行业,同时不停地淘汰一些老产品、老行业,促使现有资产重组。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难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也不可能形成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所以,必须要有一套产业技术政策来促进产业技术开发能力,逐渐建立起科研、引进、创新、推广和应用相结合的资产重组有效机制。这里也
包括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政策,技术协作政策,引进、消化、吸收政策,专利政策,企业的技术改造政策等等。第五,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一套有力的调节机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控制。这种机制主要来自合理的经济体制,因为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步进行。能否顺利地解决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的难题,关键在于国有企业是否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根本点又在于能否提高经济效益,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市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方面在于政府如何给企业创造一个真正放开经营、自负盈亏的环境,使企业真正建立起在市场经济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必须进行计划、财政、税收、金融、流通、价格、劳动工资及政治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使之符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
三、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大意义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虽不是体制改革的目标终点,但是在转变经济体制,在改革与发展、促进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上,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达到合理化等问题上,它是一个有效的过渡形式,对改革目标实现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第一,改组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是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其先决条件,它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是改革与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改组决定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由于“改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按照经济关系和生产力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需要有一个推进过程。第二,改组的市场机制,一方面保证了国有经济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进而极大限度地刺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第三,国企改组的传导机制直接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效益。大量事实表明,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不仅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国有经济改革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早日走出经济扩张—高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的恶性循环,进入优化增长的轨道,关系到经济增长过程是否能为体制改革的大幅度推进创造一个稳定、宽松和有利的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能否带来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从而也关系到“九五”乃至下个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