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_经济论文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经济论文,实证论文,评价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是国民经济宏观评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运行状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工业宏观经济评价,可以对工业再生产活动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及概括总结,发现工业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成因,找出工业经济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依据。

一、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可设计如下,详见表1。

表1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再生产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工业生产指数

速度 工业产品质量指数

(4个指标)新产品值增长速度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电力弹性系数

工业能源消耗弹性系数

运输弹性系数

资金产出弹性系数

结构比例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变化率

生(20 (9个指标)先进技术产业比重变化率

产 个支柱产业比重变化率

环 指轻重工业比例

节 标) 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比例

工业劳动生产率指数

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指数

工业总产值利用率

经济效益

工业产品成本降低率

(7个指标) 工业结构效益指数

工业投入产出率

工业资产利税率

速度

工业产品销售总值增长率

(3个指标)

工业品出口额增长率

工业外汇收入增长率

流工产产品销售率

通 结构指标 工业产品库存指数

环 (11(5个指标) 工业产品库存率指数

节 个工业品出口比重指标

指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部出

标)口额比重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效益指标

工业产品销售利税率

(3个指标)亏损工业企业比重

工业上缴利税增长率

速度指标

企业留利增长率

(3个指标)工资总额增长率

分工业上缴利税占财政收入

配(8 比重

环 个企业留利占利税总额比重

节 指生产发展基金占企业留利

标)

结构比例

比重

(5个指标)工资总额与利税总额比例

平均工资指数与劳动生产率

指数的比率

二、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标准

按什么标准评价工业经济,对于保证评价质量十分重要。标准问题包括确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一)确定标准的原则。标准确定要以能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深刻剖析和认识其发展历程、潜力和制约条件,体现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政策性。

2.加强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保持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确定标准的方法。标准值的确定基本采用专家给定法和实证分析法。

1.专家给定法,是由经济专家和统计专家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理论、实践及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针提出各项指标应该达到的水平和区间。

2.实证分析法,是由研究人员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如总量指标的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增长的峰、谷及效益的变化,剖析一个时期和主要年份的发展状况及成因,分析宏观决策的影响和作用,然后参考有关政策和目标确定各指标的标准。

现选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1984年至1994年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加以印证分析。

(三)工业宏观标准

1.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合理值域、可行值域和不可行值域。详见表2。

表2 工业宏观经济评价价值指标准值

2.分别给定合理值域、可行值域和不可行值域相应的分值。在本项研究中,合理值域分值定为10分,可行值域分值定为5分,不可行值域分值定为0分。

三、工业经济宏观评价的权数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工业经济宏观评价的权数体系,是通过专家评定法确定的。权数体系详见表3。

表3 评价体系结构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系采用指数法,即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评价标准相比较,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将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加权平均,计算环节的各个项目平均得分;再将各个项目的平均得分加权平均,计算各环节的平均得分;将各环节的平均得分,再加权平均,计算某一时期的总得分。我国工业经济宏观运行1984年至1994年各环节平均得分和总得分,详见表4。

表4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综合指数

四、工业经济宏观评价实证分析

(一)1984年至1994年工业经济宏观运行的基本评价

这一时期工业经济运行具有如下特点:

1.1984年至1994年11年间,工业经济运行的“可行”状况处于发展不均衡状态。其中1984年至1988年的评价分值在4分以上,属10年中发展较好的年份。尤其是1986年和1987年评价分值均超过了5.5分,成为该时期发展最好的年份。而1989年至1994年,评价分值均处于不理想状态,尤其是1990年和1994年达到分值数列的最低点。若按五年计划期划分,“七五”期间平均评价分为4.194分,“八五”(不含1995年)期间平均评价分为2.753分,比“七五”期间有较多下降。十年中,评价得分最低的年份基本集中在“八五”期间。而且在此期间从总体评价分值看,工业发展总体素质未得到根本改善。

2.1984—1994年期间生产、流通、分配环节联系松散,发展不协调,只有1988年各环节共同表现出良好的状态,而1990年各环节评价值均跌入最低点。从各环节发展曲线图可以看出,生产环节波动比较大,评价值从1984年最高点6.9的合理状态一路下跌,直至1990年达到最低点2.3的极不合理状态。1990年到1994年,曲线从不可行状态调整至可行状态,而后又下降至不可行状态。在这期间,1984年至1988年,1991年至1993年,这两个区间生产处于合理或可行状态,1990年和1994年则完全处于不合理状态。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年份生产速度过低或过高,固定资产投资过大造成的。流通环节1984年至1988年基本处于“可行”和“合理”状态,1988年流通环节评价值达到6.14,是十年中的最好水平。而后,曲线一路下滑,除1991年外,始终处于不可行状态。特别是1990年、1992年和1994年连续出现三次最低分值2.2分。分配环节的波动最大,出现了评价分值大起大落的现象。情况为从1984年“不可行”值迅速向“合理”值调整,至1987年评价分值达到了7.2的最高分。而后,曲线急剧下跌,直至1990年,分配评价分值出现0值,这表明各项指标均处于“不可行”状态。1990年后,分配曲线虽然有所调整,但始终处于“不可行”状态,1994年,评价分值又一次跌至0分。这种状态表明,如何解决分配关系问题,一直是改革中的难题。

3.各环节内部的速度、比例、效益关系不够协调。只有少数几年达到合理水平,如1986年、1987年和1988年,其它多数年份每一环节内的速度、比例、效益关系均不理想。如1992年、1993年和1994年生产环节的速度分值因生产速度过快均处于“不可行”状态,而效益分值也都未达到“可行”水平。这表明在目前运行机制下,高速度并未带来高效益。

(二)工业经济运行的描述

从1984年至1994年11年中,我国的工业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1989年,共6年;第二阶段为1989—1991年,共2年;第三阶段为1991—1994年,共3年。

在这11年中,工业处于“七五”和“八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这期间,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宏观改革措施不断出台,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很大,市场调节的作用增强,利益分配格局重新组合,这些构成了这一期间工业发展的基本背景。

1.在第一阶段,评价分值基本处于合理状态,都在4.5分以上,评价峰值是1986年和1987年,分数在5.6以上。这两年构成11年中最高分年份的原因是:

(1)生产、流通、分配各环节联系紧密,生产环节分值达到5.0以上,流通环节分达到4.8以上,分配环节分达到6.0以上。各环节分值均衡,且都处于高分状态。生产环节速度、比例适中,分配也基本处于十年中不多见的合理状态。

(2)各环节内的速度、比例、效益关系比较协调,特别是生产环节的效益,流通环节的速度、比例和分配环节的比例,都达到最好的水平。分值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环节 1986年1987年

速度

比例效益 速度 比例 效益

生产 7.05.0 5.5

2.0 5.0

6.5

流通 10.04.0 3.75 10.0 4.0

1.75

分配 0 10.0 —— 3.0 10.0

——

2.第二阶段发展极不稳定,特别是1990年,评价分值跌至最低点1.58分。生产、流通、分配三个环节评价分值分别为2.3、2.2和0分,这是11年中各环节水平最低,发展最不协调的年份。1990年生产只增长了4.1%,达历史最低水平,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增长了48%,达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售率只有70%,也是11年中的最低点,可比产品成本上升3.3%,达到11年中的第二个高点。企业亏损面也是该期间最高点,达27.55%。1990年的分配状况尤为不佳,不交利税增长率出现了11年来唯一的一次负增长。工资增长达到12.28%,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5.1%的增长水平,增速比达2.8倍。

3.第三阶段,通过1990年的生产滑坡和市场疲软,从1991年开始,工业出现调整和回升。“八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落实“质量、品种、效益年”精神和清理三角债。在这种环境下,自1991年开始,生产稳步增长,销售明显回升,经济效益有所好转,特别是各环节的比例调整到了比较理想的状态。各年份生产环节平均分值为4.2分,达到“可行”区域。流通环节状况尚不够理想,产品销售成本仍在70%左右徘徊,企业亏损面继续增大,资金周转速度减慢,评价分值平均只有2.8分。分配环节状况最为不佳,除1993年外,工资增长速度全部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994年工资增长32.85%,而劳动生产率仅增长2.8%。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增速比高达11.73倍。

标签:;  ;  ;  ;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