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需求约束型经济的初步形成与经济持续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持续增长论文,初步形成论文,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需求约束型经济的初步形成
一国的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使社会资源的有效供给与社会的有效需求保持平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短缺经济”特征明显,经济增长主要受自然资源、资金等有效供给不足的约束。随着我国经济经近2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和近几年的宏观调控的初步成功,我国开始告别“短缺经济”,市场需求约束型经济已初步形成,我国经济今后的持续增长将不得不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从一国的需求结构看,需求总量由个人消费、投资、出口、增加库存、政府采购等总和构成,有效需求不足可以从个人消费、投资、出口等需求状况和构成中反映出来。
从消费需求看,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劳动力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多,贫富差别扩大和收入不安定因素增多,使消费支出减少,如1997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0.2%。另一方面,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我国消费品市场供给充足, 许多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已趋于饱和,新的消费热点和住宅、汽车等由于制度和购买力等方面的原因还未形成;由于城镇与农村的消费断层,农村消费市场还有待培育。因此,如果城镇新的消费热点不能形成和农村消费市场不能有效开发,我国消费需求增长将十分有限。
从投资需求看,我国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由于前几年的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00 多种重要工业产品的调查资料显示,半数以上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我国高水平的加工能力如高质量的数控机床、电子元器件、机电一体化设备、高质量的原材料等严重缺乏,但因技术力量薄弱一时难以大量投资。由于新的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企业难以寻求到好的投资项目而出现“惜借”倾向;与此同时,由于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银行也出现“惜贷”倾向,这都将抑制投资需求的大规模增长。
从出口需求看,由于我国连续四年的贸易盈余使出口增长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1996年我国出口只增长了1.5%,虽然1997 年出口增长出现反弹,增长了20.5%,但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这将影响我国出口需求的增长。
有人不同意我国目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理由是: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较高,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也较快, 因此不能说有效需求不足。我们认为,以上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第一,判断经济运行是否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不能只看GDP的增长速度, 还要看现实的经济增长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社会经济资源未得到充分运用,大量的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闲置,就不能判定经济运行已处于总量需求充分的状态。有人估计,我国全社会的失业率在8—15 %之间。这较高的失业率有其长期因素(如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众多的零值边际产出的剩余劳动力和边际产出虽大于零但低于最低生存费用的潜在剩余劳动力,决定了我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劳动力供给的素质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等),但也有最终需求不足,致使大量企业开工不足,从而使失业人口增多的短期原因。我国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处于过剩状态。第二,一个国家的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等若干部分,个人消费中还包括农民自给消费。1997 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只增长8.3%,低于同期GDP增长8.8%的水平。目前,在我国的总需求构成中,出口和农民自给性消费估计占40%以上。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随着农村商品率的提高,农民自给性消费的增长速度也很低,估计不会超过3—5%。因此,商品零售总额的较快增长,还不能弥补投资、出口、农民自给消费的低速增长,从而导致需求不足。第三,判断经济运行状态,不能只作静态分析,还要作动态分析。199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8.2%,1997 年只有8.3%;199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为10.2%,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计划增长率为16.7%,只完成计划的61%。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3.4%与4.6%,也低于计划增长5%的水平。我国投资增长率的惯性下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实际增长率大大低于计划增长率,这些都可以判断我国经济运行还未处于总量需求充分状态。
二、克服需求约束的若干对策
1997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新局面,这是我们致力追求的,也是世界各国致力追求的目标。但偏紧的经济运行状态也产生了需求不足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
1.适度偏紧的经济运行状态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强度,迫使企业通过改革增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但过度偏紧的经济运行状态产生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许多企业难以正常生产与经营,企业改革也因此步履维艰。
2.适度偏紧的经济运行状态有利于改善资源短缺状况,克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但资源,如生产能力、产品供给、劳动力和资金等的大量剩余也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3.需求不足有自强化机制。如市场需求不足→开工不足→失业率高→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又如出口需求减少→外汇减少→技术引进减少→技术进步缓慢→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需求进一步减少。我国目前市场需求衰减、投资增长率惯性下滑,除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外,多是这种自强化机制所致。
在我国客观上已有一定的需求约束时,国家应加强适时灵活微调的政策力度。
1.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为新产业的成长、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国外消费变动趋势,住宅、汽车可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制度、城镇建设等原因,住宅、汽车在短期内要想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似有一定的困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滞后,租售房比价关系未理顺、福利分房未根绝、房价太高等原因,使住宅建设与消费一时难以成为主要的经济热点。由于城市道路、住房、消费信贷等落后,也使汽车一时难以成为经济热点。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消费、城镇公用设施与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住宅建设与消费、装备制造业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非集体化和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不确定使农村农田水利投资减少,因此,需要研究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引导农民增加对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等的投资。同时大力开拓农村广大的消费市场,开发质量可靠、功能适用、价格适宜、适应农村需要的消费品。大力发展城镇公用设施与基础设施,因为这有利于为住宅、汽车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创造条件;而且,这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化,从而为农业剩余人口转移和农村商品率的增加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这有利于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增加出口需求;也有利于形成新的国内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对装备工业产品有很旺的需求,但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大量装备类产品需求靠进口来满足。因此,只要努力提高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加快装备制造自主化进程,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严峻考验。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一方面,使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产品显得更便宜,我国出口产品将面临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使我国向东南亚国家出口的产品显得价格较贵,加上东南亚对进口商品需求的减少,影响我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因此,国家要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如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等。要鼓励外贸企业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利用欧美经济景气上升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大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同时积极开拓对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出口。1997年我国对非洲、拉丁美洲的出口贸易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6%和24.5%,应努力保持这种势头。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这次华交会最后的统计数字表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潜力巨大。
3.调整需求结构。当市场需求、出口短期难以提高时,可适当增加投资。新经济热点的培育、出口市场的开拓都需要假以时日,不是短期能奏效的,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相对较快。因此,我国目前要通过适度增加公共支出、刺激投资需求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三、适度启动需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防止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和再度陷入“高增长、高通胀”的状态,在启动需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启动需求要适度。我国的投资冲动还未根本消除,银行和企业的预算约束还未完全硬化,因此要防止地方政府以启动需求为名盲目扩张投资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使我国经济再一次面临被动调整。要建立国民经济的预警、监测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2.刺激投资需求,要注意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向的引导。增加公共开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直接面临一个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由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低, 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和国家债务负担较重,而民间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较多,因而增加投资,国家不能只考虑财政预算,还要考虑预算外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要加强对这些资金的投资方向的引导。以前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国家投资,国家垄断经营,现在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效率较高,因此,我们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构造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效益。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就要把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当作商品,在立项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国家还要制定产业投资指导政策,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于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
3.启动需求不能只抓“投资”这一头,还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出口。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结果,使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居民的消费增长对经济的拉动越来越大。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达20%以上,出口已成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在国内需求不足时,我们的政策选择应是扩大出口,并且使扩大出口所增加的收入中较多的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因此,虽然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出口需求难以一时奏效,但也不能把扩大需求、启动经济的重任完全让投资来承担。从短期看,投资对启动经济的作用也许大些,但从较长时期看,个人消费需求、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4.启动需求要防范金融风险。我国虽然没有直接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也存在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如政府主导型的“官金融”政策、银行不良资产过重、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和债务链的普遍存在。因此,在启动需求、刺激投资时要努力防范金融风险。第一,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实行政企分开,硬化商业银行的预算约束;第二,要推动大范围的存量资产重组,为此要加快资本市场,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解决低效率企业的退出问题,促使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这一方面有助于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银行不良资产,减轻债务链的困扰。总之,要让银行和企业预算约束同步硬化,以确保银行和企业都能对具体决策的经济后果负责,减少无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