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元论文,货币论文,关键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00)03—0051—56
欧元面世一年多来,其汇率一直处于波动之中,起步时的强势仅维持一周左右,然后便一路下滑,基本波动于较低水平,到本文写作时(2月23日),与美元比率为1.0012,与启动时1.1675相比,跌幅达16 %以上。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它会迅速走强并刺激欧盟的经济增长。到底应该如何认识欧元这种超国家主权的新型货币?它对国际外汇储备会产生什么影响?它能否成为一种国际关键储备货币?分析这一问题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国际储备货币的概念、条件和现状
国际上各国普遍接受的通货即为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一般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1)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它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3)中央银行和商家对其购买力的稳定性具有信心。(注: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第三版)〔M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1月,第152页。)在国际货币金融史上,1880—1914年的英镑,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美元,就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二战以后,美国因大发战争横财而成为世界首富,美元在1944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中通过与黄金挂钩以及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行使着世界货币的职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关键储备货币。
直到70年代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以前,美元一直处于国际关键储备货币的地位。但自70年代初期起,由于美元币值的相对动荡不稳,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前联邦德国等在经济上的崛起以及它们在世界经贸领域中作用的扩大,国际储备货币开始呈现多元化(见表1)。 目前,虽然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最大,但与70年代初期相比,其重要性已相对下降。
表1 IMF成员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构成(百分比)
1973 1980 1984 1987 1991 1993 1996
美元
84.6 68.6
65.1 67.1 55.6 56.1 58.9
英镑7.0
2.92.9
2.6
3.6
3.1
3.4
马克5.8 14.9
12.0 14.7 18.3 14.2 13.6
法国法郎1.0
1.71.1
1.2
3.3
2.2
1.6
日元- 4.35.2
7.0
10.4 7.7
6.0
资料来源:根据1988年和1997年《IMF年报》以及1992 年《国际清算银行第62届年报》编制
然而,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经济逐步走出滞胀,90年代以来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周期,美国的经济实力得以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际信用储备货币多样化的过程,并使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得到了加强。时至今日占据着国际货币格局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美元。
欧元能否打破美元支配国际货币体系的局面?是否拥有足够的条件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二、欧元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分析
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分析欧元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决定欧元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国际社会对欧元有较强和较大的需求;(二)支持欧元的经济规模即欧盟的经济实力及其对国际经济的参与和控制度应该足够大;(三)资本流动的自由度较大且资金融通量大;(四)欧元的币值稳定与支持和管理该种货币的欧盟政策当局对外可信度较高。
首先,从条件一来看:国际社会须对欧元有较强和较大的需求。其一,欧元启动后,欧元国必然用欧元来代替一部分美元储备,即便是这一部分美元储备也可达千亿美元以上,这一部分自然会转化为欧元需求;其二,世界各国央行为化解外汇风险,要适时调整其外汇储备构成,储备一定比重的欧元作为官方储备,作为外汇储备管理所必需;其三,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及涉外经营企业亦须持有一定数量的欧元储备;其四,商业银行、各种基金会及其它金融机构非但会保留部分欧元,而且会炒作欧元,以欧元为标价货币发行国际债券、股票及各类有价证券,并将其推入流通市场进行二级交易。另外,一些个人也会持有或储备部分欧元。
其次,从条件二来看:支持欧元的经济规模即欧盟的经济实力及其对国际经济的参与和控制制度应该足够大。经由欧元联合起来的欧盟11国的经济规模已接近美国,而欧盟15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过了美国。欧元区已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欧盟经济特别是法、德这两个欧元核心国的经济将会继续以较强的增长来支持欧元。欧元国贸易盈余的不断扩大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也为欧元关键储备货币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一个国家的贸易额越大,各国为了进行贸易结算所需保留的该国的货币数量就越多,因而就越有可能选择该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于是该国货币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从80年代起,欧盟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集团。
为了进一步说明条件二,下面列表2说明欧元区11国、欧盟15国、美国和日本的若干经济指标比较。
表2欧元区11国、欧盟15国、美国和日本若干经济指标比较
说明:*1996年数 **不计欧盟内部贸易
资料来源:根据IMF《国际金融统计》1998(4)和《世界经济统计研究》1998(4)编制
从表2可以看到:欧元区11国的GDP总和略少于美国,多于日本,而欧盟15国的GDP总和则超过了美国;GNP总值及其占世界GNP 的比重四地比较,与 GDP的比较情况相同。在世界贸易方面,欧盟的贸易量最大,即使扣除其内部国家之间的贸易,欧盟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1996年占了20.9%,而美国只有19.6%,日本则更小为10.3%。另据有关报导,欧元区11国有近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美国则有近2000亿美元的赤字。这种对比自然而然地会引起国际储备结构的币种变化。因此可以说,支撑欧元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的条件二已经具备。
再次,看条件三:资本流动的自由度较大且资金融通数量大。在欧盟,资本的自由流动不存在什么限制,而恰恰相反,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深化和欧元的投入使用,各成员国之间消除了货币兑换的成本,避免了汇率变化的风险,资本在进一步完善的统一大市场内部更加易于流动。从资金融通数量上看,随着欧盟经济的发展,欧元将使欧元区内成员国之间的资金融通扩大,同时,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资金融通也会增加。根据有关资料,在1996年的国际银行贷款中,美元贷款存量为31808亿美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镑、 意大利里拉和欧洲货币单位5种货币贷款存量为22306亿美元。如果再加上欧盟其他成员国,二者相差无几。另外, 欧盟的储备资产总值也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 到1997年底达3129.44亿SDRs,其中外汇储备为2656.47亿SDRs。显然这些因素都应该支撑欧元稳定与走强,成为欧元充当国际关键储备货币的支持条件。
又次,我们来看条件四:欧元的币值稳定与支持和管理该种货币的欧盟政策当局对外可信度较高。欧元币值的稳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从“趋同指标”方面来看。欧盟在《马约》中对参加阶段三的成员国规定了严格的“趋同指标”条件:①通货膨胀率不能高于欧盟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1.5%; ②长期利率不能高于欧盟三个利率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③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必须小于3%; ④国家债务的累计额必须低于当年GDP的60%; ⑤货币汇率必须维持在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幅度内,并且至少有两年未对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发生过贬值;⑥各国央行的法则法规必须同《马约》规定的欧洲央行的法则法规相兼容。规定这6项趋同指标以确保欧元诞生后的稳定状况。同时, 在《稳定和增长公约》中还确立了对财政赤字的非保护原则和赤字的超标处分原则,严格限制财政赤字以防范其间接诱发通胀,维持低通胀以确保欧元币值稳定。而实际上首批欧元国的赤字规模都较小(其中爱、卢两国则财政盈余),这与长期保持双赤字状况的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从趋同指标中的第⑥条来看,现在各成员国央行已事实上成为欧洲央行的分支行,这就保证了中央银行对汇率的干预能力。
第二,从经济的成长性方面来看。国际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实际经济增长的快慢、持久以及平稳程度同该国货币币值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一国实际经济增长较快,且较为持久和平稳,则该国资产更富有吸引力,其货币具有潜在的升值压力, 反之则相反。 虽然欧元区1997年经济增长率低于美国,但欧元区各国的经济在1996年和1997年已经开始复苏,两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6%和2.5 %。 据预测,2000年欧盟经济的增长率将由1999年的2%上升到2.5%。(注: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郑京平:《世界经济换了一节新电池》〔M 〕,载《上海证券报》,2000年1月6日第九版。)同时,欧元区的整体经济将借助于欧元单一货币的引入而走上稳定增长的道路。
第三, 从启动后的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方面来看, 杜伊森贝格(Willemf Duisenberg)担任行长执行的是类似于德国央行所执行的偏紧的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为目标。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欧元币值的稳定性应该能够得到保证。然而,支持和管理它的政策当局——欧盟和欧洲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则不能与美国联邦政府和美联储相比,这是欧元区目前逊于美国的一个方面。在政策的选择、事务的处理和管理的操作上,一个由11国政府组成的经济一体化集团自然不能比一个由单一独立政府领导的国家更为高效。但是回顾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史,从1952年的煤钢联营到1958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从最初的关税同盟为主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到商品、资本和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可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再到单一货币——欧元的诞生和实施,无不表明了欧盟国家进行经济和货币联合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表明了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团结精神。人们相信,根据欧盟的合作经验,经过过渡期的整合与协商,欧元这方面的劣势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兴的欧元拥有足够的条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而且是能够与依然占据国际货币格局主导地位的美元相抗衡的关键的国际储备货币。那么,欧元同时又面临哪些挑战呢?
三、欧元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面临的挑战
在目前的多种货币储备体系中,日元显然不具备抗衡欧元的能力,IMF设立的作为帐面资产的国际储备货币SDRs,因其内在的缺陷, 使其不可能成为主要的储备资产,也同样不会对欧元形成威胁。因此,欧元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的问题和美元,但从根本上看是欧元自身的特殊问题。
所谓欧元自身的特殊问题主要是指欧元这种国际货币的特殊性本身所潜伏着的影响欧元币值稳定和顺利运作的问题及不确定因素。这些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欧元区各国经济状况存在差异性矛盾。首先,经济结构差异,即因各国经济结构不适应区内分工和国际分工带来的结构调整困难。其次,经济发展滞后国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马约》的经济趋同标准,从而有可能恶化其国内的经济环境,失去公民对实施欧元的支持。再次,不同组别的存在,将有可能拉大经济发展差异。欧元单一货币区之外的国家,由于难以享受单一货币带来的效益,反而还要承担稳定汇率所需的高储备、高利率,因而其处境将更为不利。最后,由于欧盟东扩势在必行,而新进入的国家均为发展滞后国家,如不设法消除发展差异,区内和区外货币组的力量均衡将会发生背离,从而影响欧元的稳定。
其二,欧盟经济政策难以协调的矛盾,即货币政策的统一性与财政政策分散性的矛盾。欧盟实现单一货币的“激进”战略决策,产生了因政治妥协造成的最高程度货币合作和最低程度财政政策合作的跛脚搭配矛盾。这一矛盾会造成微观和宏观上的效率低下。
从微观层次上看,低程度的财政合作将抵消单一货币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目前各国不同的税制依然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障碍,阻碍着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税制差异客观上会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宏观层次上看,这种合作程度不均衡的矛盾,将导致宏观调控效率的降低。首先,单独的财政政策具有溢出效应,从而各国单独的财政政策难见成效。其次,这种不均衡矛盾还加大了欧洲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随着欧盟内部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有可能因国内的某些结构性问题或外部冲击而造成经济失衡的可能性。这时,欧洲央行只能根据多数国家的经济状况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而且还是以稳定欧元币值为主,它不可能同时兼顾情况不同的各成员国的具体情况。否则,欧元的币值稳定将难以保证。
迄今为止,欧盟还缺乏一个整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从而有可能在政策的协调上产生混乱的局面。这是影响欧元稳定的重要因素。
其三,欧盟各国利率趋同与各国经济状况对利率的不同要求存在矛盾。利率是一国经济状态的函数,同时也是调节一国经济活动的杠杆。因此,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利率水平要求,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不象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等那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越低越好。利率趋同的前提是,各国经济条件也大致趋同,否则,对那些通涨率较高、物价较高的国家来说,趋同需要调低利率。相反,对失业严重,经济增长缓慢,利率也较低的国家来说,趋同则意味着提高利率。这样就会使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陷入矛盾,从而影响欧元的稳定性。
从目前欧元区11国经济状况看,虽然通涨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差异都较大。从最近的资料看,11国的短期利率,较高的爱尔兰为6.76%,较低的奥地利为3.2%,差距达3.55%。 利率趋同,将可能影响成员国的经济调控;不趋同,则统一货币政策也就成了空谈。所以,在各国经济状况有差异的情况下,利率趋同,将会导致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动荡,从而成为欧元的不稳定因素。
另外,除了上述各因素外,政治一体化滞后的障碍、各国利益不平衡问题特别是法、德矛盾的持续不断以及欧盟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都是影响欧元币值稳定和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的挑战因素。
关于来自美元方面的挑战,通过本文第二部分的对比分析,可以认为:欧元不会超过美元,虽然在中长期内与美元分庭抗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特别是在目前,美国经济仍处于低物价与低失业率双低并存的强劲增长之中,在短期内欧美经济实力的对比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同时又因美元仍是目前最重要的世界储备货币、国际支付和结算手段,美元在世界经济、货币和金融等领域内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因美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隐患(如股市涨幅过大存在投机泡沫,经常项目逆差加大、储备率过低以及资源约束等)会使美元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但动摇美元绝对地位的可能性不大。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欧元具备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的条件,成为国际关键储备货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由于欧元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但会受到美元的巨大挑战,而且来自其自身与生俱来的一些问题和影响因素的挑战更大。所以,尽管欧元在启动时以强势货币的姿态出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要经过一定的波动期,将经历一个由强势(初期)到趋弱(过渡期)再到趋强(稳定期)的过程。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稳妥地加强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对于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二的我国来说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我国大陆外汇储备已达1500多亿美元,其币种构成以美元为主,汇率制度又是钉住美元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许多人士认为应尽快减少美元储备资产而增加欧元储备资产比重,以此达到外汇储备多元化目的,同时对现行的汇率制度加以改革,从而减少外汇储备风险。但是根据本文的分析,笔者想提出两点参考意见:首先,目前即对外汇储备币种进行转换、大量增加欧元储备比重还为时过早,虽然就中长期而论这种转换是必要而一定的,但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待欧元进入稳定期且确立信誉以后再进行调整当为时不晚;其次,关于改革汇率制度目前同样也不是最佳时机,更何况汇率制度的改变具有很高的转换成本,这同样需要等待欧元渡过波动期且稳定下来以后,在欧元储备比重增加的基础上,再逐步变目前钉住美元单一货币为主的汇率制度为以欧元与美元双币为主的一揽子钉住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安排。
收稿日期:2000—03—27
标签:储备货币论文; 国际储备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外汇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货币论文; 美元欧元论文; 欧盟成员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欧元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