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摘要:宋代山水画在我国传统绘画历史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历史地位,山水画日趋成熟,画家们对绘画作品的要求不再是仅仅是之前六法论,更包括对形似的追求,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亦或是其他画科,都体现了这时期的绘画特点。
关键词:三远法;意境美
在传统中国画的整个历程发展中,以著名的人物画家顾恺之的看法,都是“以形写神”。魏晋时期谢赫提出的“六法论”,首要就是“气韵生动”。在艺术表现中,作者更加注重自己情感的表达,希望向观者传达自己的思想,更加注重作者内心思想的一种表达,他们所展现的就是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适然与豁达,任何艺术表现都是极其的自然、不做作。
1、三远法的理论意义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自东汉末年起,直到隋朝统一天下,可谓是战乱纷纷,鲜少有和平安定的日子。政治上的动荡同时也波及到人们对文化思想的认识上,汉代独尊儒术思想慢慢受到外部的冲击,各种思想开始逐步发展,颇有战国时期的风气,这些思想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所以也出现了一些融合,尤其以道教老庄思想和由汉代传入我国的佛教思想为重,被人们追逐得到人们信奉。
绘画理论发展到宋代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提出了“三远法”,由他的儿子编辑整理成《林泉高致》中,这种绘画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远法”即是:“高远”、“深远”和“平远”,是指在绘画构图中尤其是山水画中对于远近位置的选择和处理,就类似于西方绘画中的透视,而这种绘画的处理构图方式也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增添了朦胧的一笔美感。
“三远法”更加如同一种将自然事物在绘画中进行视觉感观上的放大,将自然物体如山川中的峻挺、高深,更加凸出的表现出来,层峦叠嶂,缥缈虚幻,而又雄壮豪迈。将传统绘画中的所希冀的那种意境通过画笔表现出来。
中国山水画家并不把自然物(一座山,或一条河)孤立起来欣赏,而是要使自己面对一个充满生意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自然环境。我们看到的古代的山水画,也的确如郭熙所说的,山有草木烟云,水有亭榭渔钓,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实,西方的风景画描绘的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物,而是与欣赏者有联系的自然环境。
2、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其实这种常识也是片面的。
工艺美术到了这时,它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并且与以前的来说也有着非常大变化。当朝政治经济的改革和思想文化的进步造就了宋代追求平淡典雅、自然含蓄的工艺美术特征。
还有就是宋代文人的“石癖”。米芾以“石痴”名世,苏轼也好“怪石供”,文人们的这些恋石情节使得宋代品鉴怪石的风气盛行,甚至出现大范围的使用大理石或者其他石材来对室内进行装饰,这些都可以在宋代的画作中来印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不仅如此,一些人还专门著书记述了文人士子有恋石情节的状况,单单是关于大理石这一石材就有九十多部文献记录,诗词铭文多达百余篇,编录而成《大理石录》,截止到现在来说,是古人关于大理石石材的最早的一部总括文献资料。另外,据传还有不少著作来记录这些石材,其中一部《宣和碧石谱》记载了宋人对于石材的品鉴和藏录,是一部专著,但是年代久远,已经被丢失、失传了。
3、三远法”体现的意境美
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俗,每个都有不同观点,因为各自的世界观、审美观不同,这是众所周知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著名的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发展,一直以来的传统的思想对现代人的一些思想影响很深,在现在社会来说,对于这两种对立观念,存在一些很严重的偏见,类似于以前的东西都比现代的质量好,在审美上则表现为某种事物不如以前的更为精致雅观而在现代变得俗不可耐等等,殊不知真正的美与功利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人?他们为什么在面对权利和财富时。就连宋徽宗这样的皇帝,也认为心中的山水比权力更重要。虽然他失去了他的国家,但是他是美学的胜利者。宋人推崇文人画这种有灵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山山水水间,寄托的是文人对政治的见解,对艺术的探索,对人文的体恤,对世态的察觉。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在宋代,每个文人士大夫对于诗词的表达也不同,但是还是有一些共性可以谈论,以山水为出发点来说,有人认为山水可以登高望远,可以纾解心中烦闷,可以领略大好河山的风光,更是可以作为隐居生活之处。
对于宋代隐逸审美文化作深入系统地论述,不仅对隐逸审美文化本身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都有深远意义。回归园林山水自由享乐,则被认为是返回人之本真之性情,是消解政治异化的有效途径,可见,对于宋代士大夫,园林休闲之乐确实在政治异化生命存在的环境下,进行的自我选择。这种乐是生命的自由本真体验。他们是既可以混迹于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和士大夫,也是可以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天涯游。在宋代这个没有半点冗余,没有过多的装饰,更没有极尽的奢华的美学风格中,文人墨客总是讲究的稍微多一点。
他们用自身文人所拥有的性格特点和审美趣味来创造出了砚屏,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以他们最常用的作诗、作画等最常用的方式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在器物上赋予它们独特的精神寓意,将物品与精神相结合,主观思想与客观存在相交汇融合,为器物文化的发展注入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使其独具一格,并且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结语
中国审美文化在五代宋元时期所表达出来的中外文化融汇交流的过程,一如它在其他时期文化思想的交流中,同样意义非凡,值得研究。在后期,文人士大夫们的归隐与闲适又被重新唤醒。五代宋元时期的山水画特点,用审美范畴的角度看,是有着相当强烈的壮美与柔美结合的一种特征,这特征对于后世的山水画亦或其他画科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变化更是向我们传达出我国思想文化、审美文化的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姜丽莎(1993.12-),女,山东省济南市人,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职位:研究生,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民间手工文化产业研究。
论文作者:姜丽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思想论文; 宋代论文; 文人论文; 文化论文; 山水画论文; 山水论文; 士大夫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