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_马克思主义论文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_马克思主义论文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主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过程属于我国当代主流文化

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无疑包括思想观念的“改革开放”即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又包含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过程。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当代主流文化(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严肃而深入的追问有过两次。

一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同外宾谈话时反复提出: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没有完全搞清楚”。总设计师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与探讨既出人意料又发人深思。因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就问世了,在20世纪初成功地引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引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她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世界的主流意识。按常人的逻辑或常识,社会主义世界包括社会主义中国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搞清楚”了、“清醒的”,至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搞清楚”了、“清醒的”。可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所经历的严重挫折与痛苦(如“文化大革命”、苏东剧变)同这种常人逻辑或常识是相悖的。当中国人在邓小平理论引领下超越这一常人逻辑或常识之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锲而不舍的“追问”态度,结果对这个问题“豁然开朗”——形成了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

一次以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标志,中央提出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课题,郑重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我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的160来年里,以马克思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家族”日益壮大和发展。就欧洲而言,不仅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即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的列宁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就中国而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追问”之后,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成为处理社会基本矛盾和其它社会问题的基本范式,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主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大超越了既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1]33或“阶级斗争”[2]685范式。马克思主义的“后生代”或“新生代”不仅在量上大大丰富、拓展了而且在质上创新、超越了既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既有结论或具体观点。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各种文明或文化交往频繁,人们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范式可谓异彩纷呈。这诸多情况无疑触动着马克思主义发展,也增加了人们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困惑。

二、追问绕不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追问可以有多种视角,但至少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类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为例)。

立场是指观察问题所处的地位和由此而持的态度、倾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阶级立场即为无产阶级服务。恩格斯明确肯定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3]36,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4]258,马克思“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4]777他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239马克思主义的确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但她首先是致力于解放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旨。

观点是指从某一角度、立场出发对事物的看法或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可谓几乎汇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具体观点。比如说,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其中包括阶级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观点、消灭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和废除商品经济的观点、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观点、结成工农联盟建立统一战线的观点、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观点、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等。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观点或看法不仅反映了当时西欧“现代性”运动的特征,而且对这种“现代性”运动进行了尖锐批判,具有“后现代性”。这些观点或结论属于“显型”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个牛世纪多的历史中,这些观点或既有结论有的被直接承继和应用,有的被丰富和发展,有的被完善、转型甚至超越。

方法是指处理问题所采取的形式,是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或工具。整个马克思学说充满着方法性。“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742-743可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集中体现为实践检验和理性思维。马克思的名言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5]55这种实践方法同时表现为一种“理性主义”即在变革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注重从规律层面追问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条件。他的名言是: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1]101马克思倾注大半生的精力于《资本论》创作(即从科学、理性的层面揭示资本主义的秘密、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本身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写照。列宁也深刻地看出了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成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6]575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分水岭。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观点之间显然彼此交织、互为表里,构成一个体系或范式:立场和方法以具体观点为其载体,而作为“显型”的具体观点又渗透着作为“隐性”的立场和方法。比如说,马克思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就既是“方法”层面的东西,又是、“观点”层面的东西。又如他在致魏德迈的信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即“(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4]547,既属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又属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两个层次合二为一。这就难怪人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分彼此地称为“马克思主义”。

然而,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特征:前者属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和精髓,是长期在场的不朽“灵魂”,类似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硬核”部分,后者则存在着其适用的历史条件性,类似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保护带”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提出“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4]423毛泽东提出“甚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7]406

以往人们也许更多地看到了那些作为“显型”的具体观点与作为“隐性”的立场、方法之间的一致性,较少注视它们之间在层次上的差异性,将它们“捆绑”在一起不分“彼此”,以至于把个别或某些马克思主义的既有结论等同于整个马克思主义。按照这种“捆绑”逻辑,必定会由于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的既有观点、结论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被超越、被转型而误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已经丧失生命力和战斗力。从理论思维上看,至今挥之不去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思潮在于掩蔽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与其既有观点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层次上的差异性,特别是没有分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的既有观点之间的不同层次,没有深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和精髓所在,以为某个或某些具体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既有观点被超越就意味着整个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的误解或曲解,把“实事求是”的“矛头”仅仅“对人”不“对己”。其实,马克思在主张“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时首先就是指“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8]416

与此相反,一些西方媒体和学者却把马克思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称马克思“与我们同行”。这显然不是因为马克思所提出的每一个既有观点或结论如何准确、如何“先知先觉”,而在于其主旨的人民性、方法的实践性和科学性。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首位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阶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舍弃本该他享受的上层社会乃至贵族的安逸、奢华生活而历尽颠簸、贫困与艰难,投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首次在科学、理性层面把无产阶级“抬到”未来历史决定者地位,从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层面为无产阶级开拓出一条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在此之前的思想家、学问家即使是近代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是“第一批社会主义者”[4]230、“社会主义创始人”[4]608也没有达到这一境界。这正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和精髓所在,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具有“当代性”或“现代性”的根据所在。

三、在当代中国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以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个问题上都一贯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列宁把“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视为“马克思主义精髓”;毛泽东坚持了列宁这一思路;邓小平把“实事求是”视为马克思主义“精髓”。而“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实事求是”都属于思维方式或实践方式的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范畴。也就是说,这几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揭示、归结都限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范畴,或者说,被他们视为“马克思主义精髓”层面的东西限于“马克思主义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立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或层面则揭示不多。这当然是因为这些革命导师终身都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事业之中,追求、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自由和幸福,把马克思主义主旨诉诸革命实践——尽管经典作家对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旨各有侧重。比如说,马克思主要从理性的角度对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旨进行科学研究,揭示、寻找、论证实现这一主旨的可能性、条件性。列宁具体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和蓝图,主张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旨。斯大林成功地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但形成了一个结局不佳的苏联模式,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旨造成了挫折。毛泽东成功领导了民主革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但在晚年陷入了超越社会历史阶段的迷雾,对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旨造成了挫折。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张部分先富政策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特别是其中的困难群体的解放、自由和幸福,方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旨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

另外,当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无产阶级对他们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旨心知肚明。然而,今非昔比,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阶层结构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北美洲、中国等地区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他们的解放、自由和幸福状态发生了历史性改变,整个人类的解放、自由和幸福状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客观情况都给人们淡化马克思主义主旨留下了空间,比如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的过于“工具理性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宣传过程中的过于“方法论化”现象,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过于“学科化”现象等等。诚然,“实事求是”或“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精髓”,但是,标明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根本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主旨,它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与“马克思主义精髓”处于同等层面。倘若出于理解的需要硬要在两者之间作出“比较”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精髓是在马克思主义者内部区分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否科学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主旨则更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是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子两次飞跃之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不是简单的重申“马克思主义精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向是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党中央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9]11。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集体一再鲜明地提出“牢记‘两个务必’”[10]9、“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0]11,并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理论品质”[11]诸方面更为全面而精辟的概括与归结的基础上,突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11]8、以人为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对当代全球化浪潮的逻辑要求。全党范围内普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应对当代全球化浪潮在实践上的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次追问的最大成果。

其实,只要世界上还有无产阶级,还存在不公道,只要整个人类还存在解放、自由和幸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就有其生命力和吸引力,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就大显其无穷的人道魅力。

四、追问的几点结论

过去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或论断对一般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学习、领会与认识,而对如何分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之间的不同层次及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的既有结论或具体观点之间的普适性与具体针对性之差异则相对不足,这是往后深层次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基础理论研究上的关键环节。

始终把握马克思主义主旨——瞄准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根据所在,这是往后深层次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生长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实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主旨。中国老百姓常说的“毛泽东使中国人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富起来了”,正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不同钓历史时期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主旨的一种朴实“解读”。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善于寻觅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的新规律、新途径与新的条件,这是往后深层次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自国度阶段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给她们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带来实惠,就是因为她们始终如一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拘泥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或某个马克思主义形态的既有结论,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旨。像列宁超越马恩“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一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可能胜利”。的具体论断,毛泽东超越俄国“城市中心”论,邓小平超越毛泽东晚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苏联模式等都是世人尽知的佳话。

对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的观点、论断或既有结论不能在实践中不分历史、层次、范围一律“按图施工”,而必须弄清楚其本义,弄清楚她们赖以提出的背景历史、所指的对象、所涉及的范围和层次,善于悟出蕴藏在那些论断或既有结论背后的马克思主义主旨和思维方式。各个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的观点、论断或既有结论是人们往后深层次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资源。

标签:;  ;  ;  ;  ;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