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价值的形式及其分布_个人价值论文

论知识价值的形式及其分布_个人价值论文

论知识价值形式及其分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形式论文,分配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正在逐步向全球覆盖,也正在向我国走来。在知识经济中,商品价值的大部分将由知识所有者所创造。这样,商品价值的形式就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商品价值的分配也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将会对我们整个社会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知识价值的形成

1.知识价值形成于“超级劳动”。形成一般商品价值的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那么,超级劳动就是倍加的复杂劳动。超级劳动与一般的复杂劳动相比,能在同一单位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由于超级劳动能力的形成,其本身就需要更长的劳动培训过程和付出更多的费用,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超级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实际提供的劳动含量比一般复杂劳动更多。在现代高科技企业里,需要对知识要素进行选择、组合和重新配置。科学技术与直接生产过程的自觉结合越深入,诸种生产要素结合的难度就越大、并越具有全新的形式。要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模式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劳动就是一种全新的超级劳动。超级劳动者具备结合各种劳动的能力,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既要具备经营决策能力,又要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等。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一项发明专利、一份研究报告、一个设计方案、一个计算机软件都是高难度超级劳动的结晶,均含有较高的知识价值,当它们被市场所认可就能获得超额价值。

2.知识价值形成于“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此种提法起源于《资本论》。马克思在工业经济的起始阶段就已看到了科学技术对商品价值形成的巨大魔力,指出了“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劳动的作有,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是由劳动的客观因素引起的,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前提下,特别高的生产力能代替人的劳动创造价值。这种劳动能在同样时间里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但劳动者实际上并没有因此多耗费劳动,而是特别高的生产力起了代替人进行更多的劳动的作用。此外,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还起了特别的节约劳动时间的作用,而劳动时间的节约程度是由同一单位时间内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增加程度来衡量的。知识生产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就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比之传统的工业经济能更有效地无偿利用自然力。知识的力量使人类在生产中能无偿利用自然力以代替人的能力来创造价值,这是人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说知识价值来源于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也并不是指它在同一时间内实际创造的个别价值更多了,而是指这种劳动能创造被市场承认的更多的社会价值。

3.知识价值形成于“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人类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和不断开辟知识应用范围的活动,也是人类进行新发现、新发明,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和不断开辟新市场的活动。人为不断开拓新的活动领域,不断冲破常规、不断捕捉新的机遇,开创新的市场。现代生产劳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创造性劳动,另一类是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主要是创造价值,重复性劳动基本上是转移价值,创造性劳动具有高效化、独特化的性质,它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总价值要远远大于一般性活劳动交换价值与物化劳动交换价值的总和。二者之差额就构成了产品的知识价值增量。世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竞争就想尽力扩大这个价值差额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生产就是以创造性劳动为主的生产,它比一般技术劳动具有更大的增值效应。现代通讯产业表明,知识价值增大与高新技术的水平成正比的。在形成半导体芯片的价值中,85%以上的价值来自于专门设计和工程服务以及相关的专利版权的创造性劳动。生产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不仅需要依靠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劳动才能完成,而且这种劳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

4.知识价值形成的结构变化。知识价值和一般商品价值构成一样,由C+V+m组成。在三部分价值中,C是物化劳动的凝结;V是雇用劳动力的价值,其中包括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三方面所支出的费用;m由税利构成。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C和V对商品价值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中,社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投入主要是体力劳动,V在商品价值形成中是主要的部分;在工业经济中,主导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社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C的投入而增长,在C+V+m中,C占了相当的比重,而V的比重相对于C来说是较低的。而当社会经济形态转向知识经济或进入知识经济以后,主导产业就被知识密集型产业所替代,经济增长主要将依靠知识、技术的投入,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这样V的比重将明显上升,C的比重相对下降。

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求大量的投资,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投资是教育投资。这种投资可转化为知识存量,形成人体中、通过生产劳动交换其价值的智力、技能的总和。投资于劳动者身上的这部分价值可带来未来收益,所以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生产力就是通过对人本身的投入而产生的生产力,它不仅体现在人本身,而且还可以渗透,体现在物质资本生产力的各个方面。那种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集约人力资本型产品,其价值构成:一是劳动者本身拥有的较高人力资本;二是在生产资料中也物化了较多的人力资本,即劳动者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其它物质资料中包含相当人力资本价值含量的科技产品。

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会使劳动者所受教育程度和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并不断增进其知识和技能,这样劳动力的价值就会提高。另一方面,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丰富,又会增加劳动的复杂程度,使劳动者能有效运用各种复杂的机器设备,改善物质资本和使用效率,降低物耗与能耗,降低成本,又使C的比重不断下降。C和V的这种双向运动在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成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知识生产率逐步取代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人们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肯定会越来越多,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必定会随之减少。在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的情况下,其价值构成的各部分比重也必然发生变化。V的比重提高和C的比重相应减少是知识价值变化运动中自然而然的现象。

二、知识价值的分配

知识价值分配,即按知分配,是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按所创造的业绩和知识成果而获得相应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

在市场经济中,按知分配一般是按照劳动者潜在的、流动的、凝固的知识形态来进行的。一是从劳动者潜在的知识形态来分配:受这高等教育劳动者的收入一般比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要高。按潜在的知识形态来分配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素养。二是从劳动者的知识形态来分配:劳动者付出聪明才智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的过程,既要付出劳动时间,又要付出劳动代价,二者增多是分配的依据,按流动的知识形态来分配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工作和发扬精神。三是从劳动凝固的知识形态来分配:社会既承认劳动者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过程,更着重劳动者付出知识所形成的最终成果,所以按知分配最终要按劳动者凝固的知识形态来进行。这样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为企业为国家多作贡献。

按知分配不同于按劳分配,马克思经典的按劳分配模式囿于社会主义公有企业的一种分配方式,按知分配运用于任何企业。以往的分配方式拉不开分配差距,而按知分配能拉开分配差距。产生分配差距的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分配差距来自投入份额。在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投入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知识、技术、信息等都是生产要素,其中知识是智能劳动的结晶,是取得生产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关键因素和主要支撑力量。根据各生产要素对企业收益贡献的程度,提供相应的报酬。要素所有者具有获得要素收入的权利,按要素对生产效益贡献量的大小获得要素收入的多少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一般要求,个人收入与其投入相符合,报酬与其贡献一致。如果说按投入、按贡献进行分配是要素所有者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那么知识收益便是对知识拥有者经济利益自主权的承认,个人收入是个人拥有的知识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在知识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之前,便先有人力资本对知识所有者的前期投入,这种投入越多,化费成本越大,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也就越高。况且人力资本能创造更多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中的一部分理应被其投入者所获得。市场经济通行的是以企业效益为基础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即企业通过的投入各种要素的市场交换收益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可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经济的高效率。市场经济只承认人们的天赋、智力、能力、创造力和努力程度的结果。聪慧而又能干的劳动者按等价原则,凭借知识业绩获得分配成果。

2.分配差距来自知识差距。诚然,知识投入是分配的依据。然而,个人收入分配的前提是要确立知识所有者占有何种和占有多少知识要素。个人收入的大小取决于知识所有者的质量、能力及其发展、发挥的程度,取决于竞争产生的人际关系差别,也取决于他们自身机敏和处理问题的速度。由于知识所有者自身的异质和不同的技能与由此带来的劳动差异性,使得拥有不同内涵、结构及其数量关系的知识所有者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价位。个人收入大小还取决于他们的资源配置能力,就是选择把资源转化为产出的最有效方法和决策能力。人们总是理性地选择成本较小收益较大的行为,人们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发现市场机会,就有可能为获得高收入提供可能性,一个善于利用信息、合理使用稀缺资源,使用较低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人就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人力资本投入大小并不直接影响个人收入,而是通过作用于个人的获利能力来影响个人收入分配。分配差距的大部分是由人力投资不同而引起的获利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个人获利能力以个人的智力、体力为基础,而在知识经济中,智力因素则起决定性的作用。受教育程度多寡使得人们具有不同的时间价值,企业愿意支付高学历者较高的工资是因为他们所具有的较高的知识生产率。

3.分配差距来自市场机制。一般而言,知识所有者的价值量是很难作出精确估计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市场占有率,只能用劳动力市场价格近似地作出反映,所以市场价格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衡量其价值量大小的自然尺度。劳动者关心自己的市场价格,投资者追求利润极大化,而这二者之间的拉锯完全要视市场竞争及供求状况而定。在稳定的市场状态下,知识要素的供给量会随着它的价格变化而变化。由于获取知识成本的难易程度不同,也由于知识要素所有者善于比较向市场提供知识要素获取的收入与把知识转向其它用途所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效用,决定着他让渡自己的知识要素时所愿接受价格的高低,从而也决定了在一定价格下某种知识要素的借给量。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激起企业对知识所有者的需求,需求强势也会拉动市场价格。可见在市场上,一定时期知识要素的价值就是由于供求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决定的。知识要素所有者将按这一市场价格来获取个人收入。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中知识收益差距还受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1)知识要素的稀缺性。拥有“高、精、尖”知识的科学家、具有超水平的关键岗位的高层管理者,以及鲜有的技术诀窍、方案设计……无论是稀缺的人力资源、还是烯缺的物质资源,一旦为企业所需要,就会对企业的资本、土地等其它生产要素起到乘数效应,甚至一个人的“头脑”、一项技术可救活一家企业。给予稀缺要素所有者的高额报酬是理智的市场经济行为。美国大公司总裁的年薪是一般工程师的40倍,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原理的最好诠释。(2)知识要素的垄断性。企业独占“发明专利”、“技术专利”或拥有独特专长的发明创造者,这就是知识要素的垄断。当某家企业独占这些资源时,别的企业除了购买、转让外,在一定时间内就无法占有。而特殊资源被垄断后就成为企业的价值源泉。知识产权拥有市场价格,就是因为知识要素的垄断性,能为其所有者带来收入。日本一家大公司为占有美国硅谷一名高级集成电路专家曾开出了年薪200万美元的市场价格,无非就想垄断这项技术而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3)知识要素的超前性。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知识要素具有超前性。科学能转化为先进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所有者的前瞻意识和领先一步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总是能站在高新技术的前沿阵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开新产品之先河。知识要素内在的超前的“时间差”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商机和效益,这样,知识所有者

也往往能得到超前分配。(4)知识要素的创利性。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能力给予他每秒钟约100美元的利润。知识要素的创利功能,使得当今世界的利润分配的格局发生了变化。知识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一样取得了同等的产权主体地位,投“知”者和投“资”者可一起分享企业利润,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内部,高级管理层和技术层都以工资或其它报酬形式分得部分利润。在我国五大科技园区内,有一部分是兼投“资”者与投“知”者于一身的,作为资产债权人可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作为知识创新者和开拓经营者则可分享企业利润。而相当一部分人则是留洋归来的投“知”者,他们凭借知识实力和创新能力在科技园区内成为社会财富的主人。最近,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项关于高新技术转换的18条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科技成果的分配,60%归成果的创造者,这充分说明知识要素的创利性。

三、知识价值的辐射与渗透

知识价值的形成及分配对知识所有者来说,不仅是他们的特殊劳动为社会所认可,他们的知识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而且他们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得以同步发展。当然,这决非是对知识阶层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所具有的强大辐射力和渗透力。

第一,对知识经济认识的深化。未来的世纪,谁拥有知识优势,谁就拥有财富与资源,中国21世纪的发展,知识是关键性战略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知识是以不断创新为特点的,新的超过旧的,旧的退出市场丧失作用,新的占领市场获得超额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知识存量急剧变动,在企业中最重要的是知识创新能力,而知识于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相关性,拥有知识的人更有可能具有创新能力,从而成为企业增量知识的创造者并由此决定企业的兴衰。未来世纪的知识差距必然导致地区、部门、企业及个人之间贫富差距,知识的力量会引发出中国人的潜在智力,并最大限度使其创造力得到深度挖掘与展现。

第二,对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推动。知识价值及其分配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一个讲究效益的社会,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在高科技时代,知识要素的利用效率总是第一位的。效率优先原则,实际上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在经济运行中,由于要素差别、劳动差别等带来贡献率的不同,必然产生效率上的差别,这样也势必会产生收入分配上的差距。社会分配差距存在着最终理由,只能由经济效益差别而导致的差距,由智力投入差距带来的收入差距。同时,收入差距会对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产生反弹效应;劳动者收益水平高——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知识生产率——但使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又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

第三,对社会分配公平、公正的体现。按知识价值分配,说到底是按劳动分配,按贡献大小分配,其结果是按客观存在的知识差距、投入的知识差距及知识转变而成的成果差距来分配个人收入。这种分配既注意到了知识初始的投入,更注重了知识最终的产生,所以比较科学和合理,也体现了公平与公正。此种占有知识和利用知识差别所进行的按知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缺少的分配形式。对于按知分配,无论收入有多高,无论与社会最低的收入差距有多大,只要当事人照章纳税,社会都必须加以承认并依法给予保护。

第四,对“体脑倒挂”现象的扭转。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长期存在“体脑倒挂”现象和知识贬值的问题。我国知识收益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偏低。90年代初,我国高等专业效益的收益率为3.0%,而世界100多个国家高等教育收益率为18.3%,这就意味着我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得不到相对较高的收入。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作了很大的努力,使“体脑倒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199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年收入的差距已明显扩大,小学文化程度与大学文化程度收入之比为1:1.6。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出现知识收益率偏向正值的趋向。按知分配在我国初露端倪,这有利于彻底打破“大锅饭”,根本扭转“体脑倒挂”问题。按知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了多劳多得的原则,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精髓。

第五,对社会进取氛围的营造。知识收入可以使一部分拥有知识的人先富起来,这是知识致富、科学致富、劳动致富。在目前我国高收入者中,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是通过知识经的途径,而是通过泡沫经济、黑色经济的各种渠道得到各种不正当或不法收入。而知识收入可净化分配领域中的污泥浊水,使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开建立在勤奋工作,诚实劳动的基础上,以此来抑制各种不当、不法收入的蔓延。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拥有知识及其创新能力的差距、企业之间知识生产率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人们高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会扩大、不会缩小。由于知识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不易受边际效用递减率的限制,高科技在产品上有突破性的创新时,就会给企业及创新者带来收益,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知识收入本身是一种激励机制,它激励一种社会进取精神,激励一种学习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的社会氛围,而这正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希望所在。

标签:;  ;  ;  

论知识价值的形式及其分布_个人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