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常态化实施途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初中数学论文,途径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征,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育的全部,剥夺了学生在开放的社会背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教育机会,导致高分低能、低分低能、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缺乏等诸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1],它的实施基于学生的经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问题情境出发,综合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或者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自主地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
一、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定位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转变学生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以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为核心,将相对简单的问题情境、学生容易参与的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巩固数学知识的纵向联系的同时,增强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联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提高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真正的转变[3]。
二、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原则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重视学生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冲破学科主义,摆脱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把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操作意识与实际动手能力、信息意识与信息处理能力、团队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发展意识和自主规划能力作为开放学习中发展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精神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兴趣、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一系列价值观的发展[4~5]。在确定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原则时,还着重注意以下4个“结合”:
(1)认知性实践活动与问题性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方面重视有关学生认知性实践的环节,为学生打好动手操作的基础,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取向、实践态度和基本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重视推进学生的实践由认知性向问题性过渡,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模拟性实践活动与现实性实践活动相结合。模拟性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模拟参与因自身发展水平不足或时空限制等原因而无法真实参与的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学生的全局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把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由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
(3)被动性实践活动和主动性实践活动相结合。被动性实践活动主要指学校组织的认知性实践活动和模拟性实践活动。有计划地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切实开展主动性实践活动是构成实践主题的核心要素,还是学生今后能否承担较复杂、较高层次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
(4)重复性实践活动与创新性实践活动相结合。重复性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常常是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实现快速成长是必要的。而创新性实践活动是指学生所进行的活动以及创造出的成果是其本人在未获得他人经验的前提下独立完成的,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思路见表1。
表1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思路简表
三、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策略与途径
1.基本目标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态度与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培养学生的1种精神(创新精神)、3种意识(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5种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见右图)。
2.基本模块
(1)应用型实践与综合课程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问题的能力。通常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和问题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展问题解决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
着眼点在于经历并掌握问题解决的手段和技巧、交流的手段和技巧、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技巧、自我学习和管理的手段和技巧、协同合作的手段和技巧[6]。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2)设计型实践与综合课程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常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自主设计,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活动设计等来进行学习。重视作品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技术的通用性。致力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创新能力、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耐性和意志力。
着眼于经历问题意识与提出课题的过程、表达与展现的过程、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信息技术操作的过程。一方面增强学生在科技社会中生活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思考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勤劳、合作、爱群和服务的积极态度。
(3)典型案例
不同学习模块下的两类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程见表2。
表2 不同学习模块下的两类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程
续表
3.基本方式
(1)自主研究性实践与综合课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而不是假设的问题。自主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切都在研究中发现,它包括从研究需要出发,主动查询、阅读、参考一些文献及资料,也包括在研究中的接受性学习。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过程和方法,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是对各类知识的整合(见右图)。
(2)合作探究性实践与综合课程
关注课堂内外学习、探究的过程,重视师生、生生互动,唤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合作探究性实践与综合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导”上,导思、导法、导趣[7](见下图)。
表3 两类课程的主要特点比较
注:以“课题学习:制作无盖长方体纸盒”为例
4.评价方式
评价是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区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评价更关注过程,重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状况、学生能力的提高;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蕴藏的多种潜能和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与维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活动评价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目标的达成,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并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迎接新的挑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评价尝试:
(1)多元性评价:如采用学生自评、组内同学互评、指导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过程性评价:把结果看作是过程的一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真实记录和自我评价,把评价作为老师和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督促、自我改进的工具。
(3)激励性评价:渗透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这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证。
创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实践教育。获取知识,善于解题,不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合群、合作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越来越成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实施价值在于通过它全新的教学方式的辐射,带动学科课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当然,这项课程实施过程中复杂、琐碎的指导工作和相当广泛的指导空间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教师要设计整体的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因此,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边实践边反思,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开创崭新的课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