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i基因对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和构成产量因素的影响

eui基因对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和构成产量因素的影响

章清杞[1]2002年在《eui基因对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和构成产量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长穗颈不育系协青早eA(1)、协青早eA(2)、龙特浦eA(1)、龙特浦eA(2)、D297eA(1)、D297eA(2)及它们相应的原不育系协青早A、龙特浦A、D297A与高秆隐性恢复系669eR(1)、蜀恢527eR(1)、明恢63eR(1)及其相应的原恢复系R669、蜀恢527、明恢63为材料,组配成一套9组共36个组合的F_1材料。每组的4个杂交稻F_1遗传背景一致,但eui基因型不一致,分别带有eui1、eui2、同时带有eui1、2以及不含eui。比较了这4种不同eui基因型的杂交稻在若干生物学特性和构成产量因素上的差异,结果表明: 1.e-杂交稻同原杂交稻在株叶形态和主要农艺性状上十分相似,但e-杂交稻比原杂交稻在株高、穗长、穗颈长、剑叶长、倒二叶长、倒一节间长6个性状上均有较明显的增加。此外,含eui基因还使杂交稻早生快长,生育期缩短,分蘖力下降,成穗率提高。影响效应以含eui1基因和同时含有eui1、2基因的组合较大,含eui2基因的组合较小,同时含有eui1、2基因的组合表现与含eui1基因的组合相似,其效应依次顺序为eui1≈eui1+eui2>eui2。含eui基因对杂交稻倒二节及倒二节以下各节间长、倒叁叶片长等其它农艺性状影响较小。 2.e-杂交稻在谷粒长、谷粒宽、千粒重和理论产量上比原杂交稻略有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其它穗部性状与原杂交稻相当。 3.含有eui1基因使杂交稻生长期叶面积增大,但后期叶片衰老快,而含eui2基因对杂交稻叶面积的增加作用不显着。e-杂交稻同原杂交稻的比叶重无差异。 4.e-杂交稻干物质生产能力大于原杂交稻,作用强度依次顺序为:euil>eui1+eui2>eui2。eui基因对物质输出和转化影响较小。收获指数则以含eui1基因的e-杂交稻为最小。4种不同eui基因型杂交稻的籽粒灌浆过程基本相似。 5.配合力分析表明,18个性状中,有16性状组合间遗传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同一亲本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不同亲本之间gca表现有较大差异,无明显规律;不同eui基因型杂交稻sca值差异依组合及性状的不同而变化,未表现出规律性。 本文还就e-杂交稻的育种与栽培作了讨论。

章清杞, 杨仁崔[2]2003年在《eui基因对e-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研究了含有不同eui基因的杂交稻的若干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e 杂交稻与原杂交稻株叶形态和主要农艺性状相近 ,但e 杂交稻比原杂交稻株高、穗长、穗颈长、剑叶长、倒二叶长、倒一节间长这 6个性状均有较明显的增长。含eui基因的杂交稻早生快长 ,生育期缩短 ,分蘖力下降 ,成穗率提高。e 杂交稻谷粒长、谷粒宽、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比原杂交稻有所增加。在分蘖及齐穗期 ,含有eui1基因的e 杂交稻的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含eui2基因的e 杂交稻和不含eui基因的对照。e 杂交稻的群体生长率也比不含eui基因对照的高。eui基因对杂交稻群体生长率增加的作用主要是在生长前期和中期 ,且以eui1基因的作用最为显着。就大多数性状而言 ,不同eui基因的效应依次为 :eui1≈eui1+eui2 >eui2。

张娟[3]2009年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eS的选育及评价》文中提出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是采用e-杂交稻育种技术育成的2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为了明确这两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利用价值,本文对它们的遗传、育性转换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杂交种农艺性状、配合力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等位性检测表明,广占63eS1中含有的eui基因与协青早eB1中含有的eui1基因是等位的,而广占63eS2含有eui基因与协青早eB2中的eui2基因是等位。2.分期播种镜检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保留了原品种广占63S的育性转换特性,它们在福州的不育期都可达到80d以上。3.研究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株高在整个生育期都高于对照,表现为广占63eS1>广占63eS2>广占63S;分蘖能力略强于对照;主茎叶片数与广占63S一样,都为12-13叶。4.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与广占63S株高差异程度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不同。在可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株高极显着增加,分别增加34.8cm和7.2cm;而不育期的株高只增加3.9cm和0.9cm,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不育期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倒1节显着增长,而在可育期株高的增加除了倒一节显着增长,还因为倒二节的显着增长。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穗颈伸出度与对照都有显着差异。不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穗颈伸出度分别为-7.1cm、-7.7cm,而对照为-11.0cm;可育期穗颈伸出度分别为18.6cm、13.5cm,而对照为-3.5cm。5.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异交特性较好。广占63eS1在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双边外露率、总外露率上显着高于对照广占63S;广占63eS2的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略高于对照,而双边外露率和总外露率显着高于对照。6.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植株生长和分蘖动态,具有相同的产量潜力水平。各杂交稻农艺性状依不同的杂交稻组合而表现有所差异,但大多数都表现为差异不显着。7.研究表明,21个性状有19个性状组合间遗传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广占63eS1在穗颈长、理论产量等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比较突出,但总体上看,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具有与原品种广占63S相似的一般配合力。广占63eS1、广占63eS2和广占63S的杂交稻特殊配合力差异依组合及性状的不同而变化,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各组合的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的方差都大,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较小,在育种上以选择亲本最为重要。穗长、穗颈长、剑叶宽、千粒重、播始历期等性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遗传力,这些性状亲本直接传给杂种的能力较强,而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杨仁崔, 张书标, 黄荣华, 章清杞[4]2005年在《e-杂交稻的研究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水稻eui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 ,评述了长穗颈不育系和e -杂交稻的表现及其育种技术 ,讨论了e -杂交稻研究与发展的策略

卓敏[5]2010年在《水稻包穗突变体esp1的遗传分析与ESP1(t)基因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突变体的筛选及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在水稻分子育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从60Coγ射线辐照水稻恢复系早R974的诱变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具有包穗性状(enclosed sheathed panicle 1, esp1)的突变体。本研究对突变体esp1的形态特征、对赤霉素的敏感性以及遗传进行研究,并对ESP1(t)基因进行分子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突变体esp1的形态特征对早R974和esp1突变体的生育期、叶片数、幼穗发育进程、倒一节长度、穗伸出长度、穗长、每穗粒数等形态性状的系统观察表明,突变体在营养生长阶段与亲本早R974相似;但在幼穗分化初期,突变体的幼穗几乎没有生长,进而导致突变体幼穗变短,穗粒数减少,穗伸出长度变短,倒一节间变短,使得突变体表现为包穗性状。2.突变体esp1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在幼穗分化Ⅷ期末,利用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酸(GA3)处理esp1,研究赤霉素对突变体倒一节间长度、穗伸出长度和穗长的影响。结果表明,esp1突变体的倒一节对赤霉素不敏感,穗伸出长度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倒二节和倒叁节有明显伸长。因此,利用赤霉素处理esp1突变体并不会解除其包穗现象。3.突变体esp1的遗传分析在esp1与日本晴杂交的F2代共3212株群体中,正常植株有2387株,突变株为825株,其分离比率符合3 : 1。在BCF1(esp1/日本晴// esp1)共1056株群体中,正常植株有542株,突变株524株,分离比率符合1: 1。表明该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暂定名为ESP1(t)。4.包穗突变基因ESP1(t)与长穗颈基因eui的关系将esp1突变体分别与Xe1B(携有eui1)、Xe2B(携有eui2)杂交,测验ESP1(t)基因与eui的互作方式。在两个F2分离群体中,其正常株、包穗株和长颈穗植株的比率经卡平方(χ2)检测均符合9:3:4。表明eui基因对ESP1(t)基因起隐性上位作用。5.ESP1(t)基因定位将包穗突变体esp1与日本晴杂交构建F2群体,在F2群体中共有825株突变体,并作为定为群体,对控制包穗的基因进行定位。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在12条染色体上较均匀地挑选出多态性高的88对水稻微卫星引物检测esp1突变体和日本晴两个亲本及正常株DNA混合池与突变株DNA混合池,发现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3个标记RM332、RM167和RM202与ESP1(t)基因表现出连锁关系。初步定位结果是,ESP1(t)基因被定位在RM167和RM202两个标记之间,与RM167和RM202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65cM和4.75cM。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在RM167和RM202之间设计了19对引物。利用这些标记对亲本进行多态性分析,共有6对引物RM3137、RM26281、GRM40、GRM38、GRM43b和GRM17在esp1突变体与日本晴这两个亲本间表现多态性,其中GRM43b是InDel标记,其他5对都是SSR标记。利用这6个标记对ESP1(t)基因进一步定位。利用Mapmaker/Exp 3.0软件构建局部分子标记连锁图,并精细定位了ESP1(t)基因。它与上述6个标记的关系分别为RM3137-RM26281- ESP1(t)-GRM38-GRM43b-GRM17,其中RM3137和RM26281与ESP1(t)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62cM和0.28cM;另一侧标记GRM38、GRM43b和GRM17与ESP1(t)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8cM、0.53cM和1.39cM;GRM40与基因共分离。

林龙湘[6]2007年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的变异性研究》文中认为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是采用e-杂交稻育种技术育成的第一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稻品种e福丰优11已通过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审定,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然而,在近几年的福eS1种子生产过程中,发现福eS1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两种类型的异型株:高秆株和矮秆株,特别是高秆株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福eS1的生产应用。为了明确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高秆株和矮秆株的来源及原因,以期为福eS1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对高秆株和矮秆株的生物学特性,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秆株和矮秆株的突变频率研究表明,在福eS1的生产应用过程中都会出现两种异型株:高秆株和矮秆株,它们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9.31×10~(-5)和2.12×10~(-5)。(2)高秆株和矮秆株的农艺性状分析高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着提高20-50cm,其抽穗期比福eS1早3-5d。高秆株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穗颈长、倒一节间长、倒二节间长、倒叁节间长等茎秆性状的显着提高。矮秆株的株高比福eS1矮,差异显着;矮秆株包穗严重、倒一节间长缩短,与培矮64S的农艺性状差异不显着。(3)高秆株和矮秆株的遗传规律遗传分析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仍为原来的长穗颈基因所控制,而矮秆株的产生是由于eui基因发生了回复突变。(4)高秆株的花粉育性研究表明,高秆株在可育期的结实率较福eS1高;不育期,高秆株同样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育。(5)出现高秆株的原因研究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是由于其育性转换温度升高,使其在可育期结实好,不育期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导致高秆。

肖辉海[7]2005年在《水稻隐性长穗颈(eui)基因表达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隐性长穗颈(elongated-uppermost-internode,简称eui)性状是解决不育系包颈现象的重要要遗传资源。有关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中eui基因的遗传规律等方面已有深入研究,但环境因素对eui基因表达的影响、穗颈节间伸长的细胞学机制、eui基因的特异性cDNA片段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培矮64S为对照,研究温度对隐性长穗颈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eui基因表达的影响,eui基因促进穗颈节间伸长的细胞学机制,以及利用SSH技术分离隐性长穗颈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长选3S穗颈节间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条件下长选3S茎秆高度比培矮64S的高24.3cm,主要是由倒一节间(即穗颈节间)的伸长所致,长选3S的倒一节间比培矮64S的长16.6cm,增加的长度占长选3S倒一节间长度的47.3%。倒二节间和倒叁节间也有一定的伸长,倒四节间与对照基本一致。穗颈伸出剑叶鞘的长度由倒一节间长度和剑叶鞘长度决定,长选3S剑叶叶鞘与培矮64S相比增长2.8cm,表明隐性长穗颈基因对叶鞘伸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远小于对穗颈节间伸长的促进作用,使隐性长穗颈不育系长选3S的包颈程度比培矮64S的大大降低或不包颈。(2)长选3S穗颈伸出叶鞘的长度与始花当天的日均温度无关,而与始花前20-9 d自然条件下的日均温度呈负相关,其中以始花前17-12d(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日均温度负相关性最显着。始花前不同时段24℃处理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包穗现象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有5个处理使穗全部伸出剑叶叶鞘,其中以始花前17-12 d(即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温度处理伸颈伸出长度最大,人工温度处理的结果与自然条件下温度与穗颈伸出度的相关性分析一致,因此,始花前17-12 d(即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是隐性长穗颈eui基因表达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在eui基因表达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进行28℃、26℃、24℃、22℃四种人工温度处理,28℃条件下eui基因表达受抑制,有30%的颖花被包在剑叶叶鞘中;26℃-22℃条件下eui基因表达,且穗颈伸出剑叶鞘的长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3)在幼穗分化的第Ⅵ期,长选3S和培矮64S之间穗颈节间长度相差不大,从第Ⅶ期开始,长选3S穗颈节间伸长的速度比培矮64S的快。而从第Ⅷ期至始花当天,长选3S穗颈节间伸长的速度显着快于培矮64S的,这一时段长选3S穗颈节间日均伸长的速度是培矮64S的2.2倍,穗颈节间伸长的长度是培矮64S的2.5倍。始花后两者穗颈节间伸长速度逐渐减慢,最后停止伸长。不同发育时期穗颈节间的细胞平均长度和细胞个数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即长选3S穗颈节间薄壁细胞个数和长度在Ⅵ期时与培矮64S并无很大差异,随着幼穗的不断发育,细胞长度和细胞个数的差异越来越大,到定长时差异达到最大。长选3S穗颈节间薄壁细胞个数的增加从Ⅶ期到Ⅷ期至始花当天是呈直线式上升趋势,而到了始花之后细胞个数增加速度减慢;薄壁细胞的长度在Ⅶ期至始花当天也显着的增加,但从始花到定长这一阶段细胞长度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人工温度(24℃)条件下长选3S穗颈节间伸长的动态变化、穗颈节间的细胞平均长度及细胞个数的变化规律等与自然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长选3S穗颈节间的伸长主要是由幼穗分化前期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作用的结果。(4)自然条件下长选3S定长穗颈节间的长度比对照培矮64S的长18.0 cm,其纵列外层和内层薄壁细胞个数分别比培矮64S的多1 248个和580个;外层和内层薄壁细胞的平均长度分别比培矮64S的长23.3μm和38.3μm,尤其是中部区段细胞的平均长度差值最大,长选3S穗颈节间中部区段外层和内层薄壁细胞的平均长度分别比对照的长24.8μm和48.7μm。说明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穗颈节间伸长是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长度增加双重作用所致,其后者作用更显着。在不同温度处理后,长选3S穗颈节间最内和最外层薄壁细胞个数和细胞平均长度随处理温度升高逐渐减少;与22℃处理的材料比较,28℃处理的材料穗颈节间短11.79 cm,其纵列最外和最内层薄壁细胞数目分别少771个和292个,细胞平均长度分别短13.9μm和24.6μm。表明eui基因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的作用随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弱。(5)以培矮64S为对照群体,长选3S为目标群体,进行抑制差减杂交。用经过PA cDNA差减的CX cDNA构建一个差减文库。该文库包含约130个独立的重组克隆,插入片段平均大小为185 bp左右。(6)采用差减前的培矮64S cDNA和长选3S cDNA以及正向/反向差减杂交后的cDNA为模板标记探针,对随机挑取的96个重组克隆进行差示筛选,结果筛选出与差减前的长选3ScDNA探针和正向差减的cDNA探针都有杂交信号的特异表达克隆4个,只与正向差减的cDNA探针有杂交信号的特异表达克隆16个,共计20个,从20个候选阳性克隆中随机挑取8个进行Northern杂交,证实其中1个候选阳性克隆为长选3S穗颈节间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但该基因是否为水稻中的高秆隐性基因(即eui基因)以及它在隐性长穗颈不育水稻穗颈节间伸长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于在获得该cDNA片段的全长、进行更有效地同源性比较和对其进行功能研究后才能确定。综上所述,eui基因具有显着地促进穗颈节间内层薄壁细胞伸长的作用;该基因的表达与育性敏感期(即花粉母细胞形期至减数分裂期)的日均温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在此时期内如果日均温度在24℃-26℃之间,则能同时满足不育基因和eui基因的充分表达。因此,隐性长穗颈不育水稻在大田生产应用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时间段和地域,既保证隐性长穗颈eui基因能够充分表达,又确保其育性不发生波动;在隐性长穗颈eui基因感温的敏感时期若遇到持续高温天气,在抽穗时则可通过适当喷施赤霉素以确保穗颈节伸出。有关eui基因全序列的获得和其功能确定还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工作。

杨淑琴[8]2004年在《长穗颈基因eui控制水稻节间伸长生长的作用机理》文中指出携有长穗颈基因(eui)的水稻,在抽穗期稻株最上节间剧烈伸长,其中euil基因可使水稻最上节间长达60cm,eui2基因可使水稻最上节间长达50cm,而对照Eui基因水稻最上节间仅为30cm左右。本研究选取分别含有单隐性突变基因euil、eui2和显性野生型基因Eui的协青早保持系协青早eB(1)、协青早eB(2)和协青早B,及它们相应的带有野败核质互作不育系的协青早eA(1)、协青早eA(2)和协青早A 6个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供试植株在不同生育期、不同节间伸长期的器官组织内源激素(GA_1、IAA、ABA)的含量测定及喷施外源激素和激素抑制剂等试验方法,探索euil和eui2基因的作用机理。 含有euil基因的长穗颈水稻,在第2节间伸长前,协青早eB(1)和协青早eA(1)其穗子里和剑叶内已产生了较高含量的内源GA_1,其中,协青早eB(1)的穗子里内源GA_1含量为434.34pmol/g.FW,约为对照协青早B的4.7倍。在孕穗末期,其穗子里的内源GA_1含量急剧增加,其中,协青早eB(1)的内源GA_1含量达5957.28pmol/g.FW,是对照的16倍,剑叶内的内源GA_1含量也急剧增加,达3792.72pmo/g.FW,为对照的3倍。当协青早eB(1)在孕穗末期接受GA合成抑制剂S-3307处理时,植株生长显着受抑,比清水处理的株高要降低25cm,但未降低到与对照协青早B同样的株高水平。在不育系的孕穗末期,稻株对GA_3的敏感性euil基因高于Euil基因。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推论:由于从第2节间伸长前开始,euil基因促使水稻穗子和剑叶里的内源GA_1含量剧烈增加,从而导致了该水稻第2节间显着伸长和最上节间的剧烈伸长。 含有eui2基因的长穗颈水稻,在最上节间伸长前,其剑叶里和节间里的内源GA_1含量急剧增加,其中协青早eB(2)的剑叶里GA_1含量达3174.72pmol/g.FW,节间里的内源GA_1含量达408.6pmol/g.FW,大约都为对照协青早B的3倍。协青早eB(2)在孕穗末期接受S-3307处理时,植株生长显着受抑,其株高能降低到与对照协青早B一样的水平。对协青早B施加GA_3,植株能增高到与协青早eB(2)株高一样的水平。eui2基因对GA_3的响应未表现出比对照Eui2基因更敏感。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推论:由于在最上节间伸长前,eui2基因促使水稻剑叶里和节间里的内源GA_1含量显着增加,从而导致了该水稻最上节间的剧烈伸长。又由于eui2基因未在穗子里有特异表达,所以在最上节间的伸长幅度上稍逊于euil基因。 euil、eui2基因均是与GA含量有关的基因,又是极为少见的促进茎秆伸长的基因,因此,实现对eui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转化利用,不仅将有利于从分子水平上了解eui基因的表达机理,而且还将可能在禾本科其它作物的杂种优势育种乃至其它作物、植物方面如速生快长树木和叶菜类蔬菜上应用。

杨仁崔[9]2005年在《水稻eui种质的遗传评价和育种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发现水稻节间伸长的eui新基因及其高秆隐性种质的多型性,育成长穗颈的雄性不育系,组配成e(eui)-杂交稻,并已进入生产应用。e-杂交稻研究和发展的目标是:减少杂交稻种子生产中50%~90%的赤霉素用量,并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杂交稻增产,同时减少杂交稻种植的氮肥用量。已克隆分离出EUI1,EUI2基因,并获得该突变基因碱基缺失多样性的材料,将为植物生长发育,GA代谢激素与杂种优势,以及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和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材料和机遇。

钟卫华[10]2004年在《隐性长穗颈不育水稻基础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隐性长穗颈(elongated-uppermost-internode,简称eui)不育水稻的选育与广泛应用于生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不育系包颈现象。有关eui基因的遗传规律等方面已有深入研究,但环境因素对eui基因表达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探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将eui基因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所必须做的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以隐性长穗颈不育水稻长选3S为材料,以培矮64S为对照,研究了温度对穗颈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在自然条件下,长选3S穗颈节间的长度与始花当天的日平均温度无关,而与始花前9-20天日平均温度呈负相关,与始花前12-17天(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日平均温度负相关性最显着。通过对长选3S在始花前进行不同天数人工24℃处理,分析穗颈伸出度与处理天数的关系得知,始花前12-17天(即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适宜温度处理能够使eui基因充分表达。因此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是隐性长穗颈eui基因表达对温度敏感时期,该基因感温表达具有积温效应,6天的感温效果最佳。 (2) 在eui基因表达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进行22℃、24℃、26℃、28℃四种人工温度处理,通过穗颈伸出度的统计,得知28℃条件下eui基因表达受抑制,22-26℃条件下eui基因可以表达,且穗颈伸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长。 (3) 对长选3S和培矮64S幼穗不同发育时期穗颈节间长度的统计,得出穗颈节间伸长的动态变化规律。即在幼穗分化Ⅶ期前两者穗颈节间伸长无差异,从Ⅶ期始至始花当天长选3S穗颈节间迅速伸长。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穗颈节间的细胞长度和细胞个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即从Ⅶ期始长选3S穗颈节间细胞迅速伸长,细胞个数增多。 (4) 通过对长选3S和培矮64S定长的穗颈节间细胞个数统计和细胞长度的测量,得出隐性长穗颈不育水稻穗颈节间细胞伸长的空间变化规律。不同温度处理定长穗颈节间的细胞长度的比较也表明,22℃和24℃处理的穗颈节间中部区段细胞长度较26℃和28℃处理的长。自然条件下隐性长穗颈不育水稻长选3S穗颈节间比对照培矮645长18.0 Cm,其纵列外层薄壁细胞和内层薄壁细胞数分别比培矮645多1248个和580个;外层薄壁细胞和内层薄壁细胞平均长度分别比培矮645长23.3 pm和38.3 pm,尤其是中部区段的外层薄壁细胞和内层薄壁细胞分别比对照长24.8 pm和48.7 pm;穗颈节间薄壁细胞的长度由基部区段至中部区段呈突跃式增加,而由中部至顶部区段则呈缓慢减少的趋势。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穗颈节间伸长是由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长度增加双重作用所致,其中后者作用更显着。 (5)长选3S不同温度条件下mRNA的比较,以及长选3S与培矮645不同材料mRNA的比较发现,长选3S在24℃条件下mRNA表现出的差异条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特异表达条带,一种是表达加强条带。 (6)不同温度处理后,22℃温度条件下隐性长穗颈不育水稻花粉育性有波动,但波动幅度与培矮645一致,因此说明eui基因对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没有影响。 综上所述,隐性长穗颈不育水稻在大田生产应用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时间段和地域,既保证隐性长穗颈eui基因能够表达又确保其育性不发生变化;在隐性长穗颈eul基因感温的敏感时期若遇到持续高温天气,在抽穗时则可通过适当喷施赤霉素以确保穗颈节伸出。

参考文献:

[1]. eui基因对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和构成产量因素的影响[D]. 章清杞. 福建农林大学. 2002

[2]. eui基因对e-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章清杞, 杨仁崔.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 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eS的选育及评价[D]. 张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09

[4]. e-杂交稻的研究与发展[J]. 杨仁崔, 张书标, 黄荣华, 章清杞. 杂交水稻. 2005

[5]. 水稻包穗突变体esp1的遗传分析与ESP1(t)基因定位[D]. 卓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6]. 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的变异性研究[D]. 林龙湘. 福建农林大学. 2007

[7]. 水稻隐性长穗颈(eui)基因表达的基础生物学研究[D]. 肖辉海. 湖南农业大学. 2005

[8]. 长穗颈基因eui控制水稻节间伸长生长的作用机理[D]. 杨淑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9]. 水稻eui种质的遗传评价和育种利用[J]. 杨仁崔. 中国工程科学. 2005

[10]. 隐性长穗颈不育水稻基础生物学研究[D]. 钟卫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eui基因对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和构成产量因素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