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530000
摘要:随着中国聚居环境建设的加速发展以及中国旅游业的加速腾飞,结合生态城市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的相关知识,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对于提高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滨水区为研究对象,重点从生态、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探讨了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的方法,旨在为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城市设计
前言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敏感区域,具有公共活动多、方向性强、功能复杂等特点,尤其是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利用,力求在实现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增加经济社会效益,以点带面的推动城市整体发展。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更应摒弃以往用污染换取经济效益的方式,加大对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将持续性城市设计理念贯穿于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开发过程中,才能真正展现滨水特色和城市风格。
1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之所以富有挑战性,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工性极强的景观和自然性极强的景观之间的高度对比、高度融合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既要保持非常自然的河流水系,又要配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河流两边营造人工景观,甚至还要兼具城市快速交通的功能,因此需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对生态的破坏。
1.1系统复杂性
滨水景观规划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治水,但滨水区规划不单单是解决一个污染或者一个泄洪排涝问题,还应包括改善生态环境、改进滨水可达性、增强滨水亲水性、发挥滨水游憩娱乐功能、提高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提升城市形象和振兴城市经济等多方面的目标和价值。
1.2滨水区景观的高度综合性
高度综合性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层面。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相毗邻的特定聚居空间,具有开放性、敏感性、文化历史性与多样性等多种特征。由于滨水区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而成为城市最早开发的地区,对于城市的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并且目前我国城市滨水区面临着环境更新、机能增强、功能调整等严峻任务。因此滨水区的更新与再开发,最关键的是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市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滨水区开发中要处理好环境、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关系,使城市滨水区得以持续发展[1]。
2城市滨水区可持续性城市设计方法
2.1宏观层面
首先是功能方面:应依托于区域文化背景,进行滨水区总体的功能确定,以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功能与整个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确定。如我国某滨水城市的功能定位:水利功能、水路运输功能、旅游娱乐功能、城市形象功能以及自然生态保护功能。这五项功能的确定,体现了该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价值,对于整个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设计定性:以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特征为前提和出发点,结合滨水区所在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特点,分析确定滨水区各功能的性质,以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功能与整个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
最后是发展目标确定:目标是与功能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确立综合发展的目标,而并非单纯的休闲娱乐用途,或是滨水绿地的营造,通过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加强滨水区的经济活力并满足其作为公众活动的城市开放空间的社会职能,这就是建立和实现滨水区多元化的城市职能的发展目标,通常包括:保护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持滨水区的生态平衡,从而保护人类聚居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满足多元化的城市职能需求,维持滨水区的活力;保持滨水区现有的文化遗产,塑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再现滨水区的发展潜力,吸引公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合作与投资[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设计目标主要是使得滨水区成为整个城市极有价值的资源,并且通过建立或提升为区域性的开放空间体系,来形成一个综合的网络系统,连接滨水区及周边地区,在为区域民众提供赏心悦目的、有活力的环境同时,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由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将滨水区的景观特色放在全滨水区乃至全市的层面来考虑,反对只从单体建筑物的角度作设计,尤其是反对只顾单体建筑的视野开阔,而阻挡城市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一般来说,滨水地区主张采用点式建筑,反对板式建筑,因为后者容易阻挡视线走廊,如果必须采用板式建筑,要注意尽量使其长边垂直于滨水水岸向布置,以减少视线遮挡,并可保证双面房间的景观需求。
2.3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设计主要涉及到建筑、景观、水利等要素的设计,城市滨水区的持续设计可分为水域设计和陆域设计两部分,其中水域设计包括水体、河道及护岸,陆域部分则包括公共空间、绿地景观、交通空间及建筑空间,在设计时需要结合不同的空间要素需求进行相应的侧重[3]。
3实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我国南方某滨河区,结合城市发展需要进行了综合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防洪工程:包括河堤、河道、桥梁及配套工程四部分,河道的宽度扩大,行洪能力提高,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
环保工程:包括截污、治污以及增绿,力求恢复城市“翡翠项链”式的生态系统,建成城市天然生态屏障,突出园林城市的特色。
3.2特色分析
(1)特色活水公园建设
该区域原有的9个景园,加上新修建的15个园林,形成了沿河24个景区,其中一个最大水景园为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的“活水公园”。该公园形式一条大鱼,总面积2.38,长532m,宽76m。该园以水环境和水污染的治理为主题,将水受到污染及治理的过程用形象的、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形成园林景观。在植物的配置、景观的处理、造园材料的选择上,均打破了传统园手法,通过有地方特色景观的净水处理中心,用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重建等独特手法,对环境主题进行了多方位诠释。
(2)天际线
本次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更多的从城市整体环境美的角度出发,在关注人们对于河道、水域美的感受的同时,力求为人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由此针对特殊景观点,对建筑的位置、体量、布局进行了综合布控,尤其是对多个水域的交汇处,景观视觉延展线的交点处,进行控制,做到了视线通廊处形成良好的开敞空间,建筑布局上前疏后密,并结合美学的原理,控制了建筑高度,提高景观层次感的同时,为整个滨水区域营造了城市滨水天际线。
3.3整体评价
本次规划设计,一方面突出了海滨特色,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园林、雕塑、建筑、道路、市政设施统一考虑,环境设计和城市设计做到了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强调了人文景观的内容,特别是一系列景观教育雕塑,不仅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和艺术感染力,而且提高了该市的口碑和形象。此外本次设计还高度重视了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利用了绿化用地,设计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园林艺术;重视认得活动空间和行为心理,充分考虑相关场地设施,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促进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结语
总的来说,可持续城市设计是一个多学科协作,以可持续为指导思想的设计过程,不仅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要结合地域实际情况,综合学科优势进行规划设计。此外在设计的整个过程还需要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来保证设计的科学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公众服务,保护公众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查晓鸣,杨剑.浅谈城市滨水景观特色塑造[J].西南给排水.2015(03).
[2]董李锋.顺应城市滨水区开发趋势 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J].世纪桥.2012(19).
[3]卜少峰,党琼.浅谈渭河综合治理中城市滨水区的塑造[J].中国城市经济.2013(04).
论文作者:刘峻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水区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论文; 功能论文; 环境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经济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