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通数据的所有权范畴_所有制论文

论流通数据的所有权范畴_所有制论文

试论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范畴论文,试论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所有制理论以至整个经济学中,历来只讲生产资料所有制,不讲流通资料所有制。到底理论和现实中有没有一个流通资料所有制问题呢?笔者认为,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活动是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或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此,所有制也应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流通资料所有制的统一。那种以生产资料所有制范畴涵盖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的认识是错误的。流通资料所有制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肯定并增创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莫须再以生产资料所有制范畴涵盖流通资料所有制

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只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概念,而没有提及流通资料所有制的范畴。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欧文曾有“公共财产”的提法,他们讲的“公共财产”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也沿用了“财产公有”的提法,但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抛弃了这个用语,把转归社会所有的财产规定为生产资料,也就有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概念,他们对所有制的考察,集中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流通资料所有制的提法,并不等于没有这个思想。应当看到,马克思在提出流通资本、流通费用的概念以及分析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中,就蕴含着流通资料所有制的理论成分。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家十分重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但至今都没有提及流通资料所有制,其最终原因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观点的影响和制约。大家都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支配其他一切关系的所有制,可以涵盖或替代流通资料所有制。

这种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涵盖流通资料所有制的观点,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①生产资料不同于流通资料。虽然两者都是物质资料,但却截然不同。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这些东西离开了生产过程就不应再称为生产资料了。而流通资料是指处于流通领域或流通过程的各经济部门所拥有的实现流通必需的物质条件,它们退出了流通领域也就不属于流通资料了。随着社会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流通资料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在现代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流通资料的技术水平和状况,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流通规模、流通速度、流通环境和流通效益以及市场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大流通和大市场离不开现代的流通资料。在概念界定上,生产资料不等于流通资料,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②以生产领域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流通中商业所有制形式,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历史事实。生产和流通的关系与两个领域的所有制关系显然是不同的,讲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不等于讲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地位和作用。再说,纵观历史,商业的产生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产物,它是存在于许多社会经济形态之中的交换活动。各种社会中的商业所有制形式与生产领域的所有制形式并没有完全的等一性,至于流通中具有多种所有制形式也不直接取决于生产领域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流通中商业的性质和形式是直接由流通资料的占有性质和形式决定的。这一点,可以从商业产生的经济条件和商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得到证明。

这里还要提到一点,经济学家历来认为,所谓剥削就是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而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人剥削人的经济根源。实际上这个定义只回答了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受剥削的问题,而没有回答流通领域的劳动者受剥削的问题。历史上流通领域人剥削人的经济根源在于流通资料私有制。可见,现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范畴有明显的局限性,经济学中必须增创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

二、流通资料所有制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流通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就其实质而言具有共同性,但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所谓流通资料所有制,是指流通资料归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是人与人之间在占有流通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占有流通资料是人们从事流通活动的前提。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任何人类社会的一般范畴,而流通资料所有制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货币的产生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时,也就出现流通资料的私人占有,即产生流通资料私有制。流通资料私有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流通资料极少,奴隶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会说话的流通资料。那时,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奴隶主占有制的主要形式,流通资料私有制只是它的辅助形式。当时一部分商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不是依靠直接榨取奴隶的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而是凭借流通资料私有制在流通中进行中间剥削。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流通资料私有制代替了奴隶主流通资料私有制。尽管封建制度、宗法制的社会关系对当时的流通资料所有制有着深刻影响,但是,如同奴隶社会一样,封建制度下的大商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已不是依靠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以地租形式剥削劳动者,而是凭借流通资料私有制在流通中进行中间剥削。

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流通资料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虽有密切关系,但商业活动已使流通资料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逐渐区别开来。在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封建主流通资料所有制过渡到了资本主义流通资料所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经济达到很高阶段,商品流通发展成资本流通。流通资料资本化是这个社会流通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特征。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中独立出来的流通资料私有制,是该社会私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流通的经济基础。作为流通主体的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凭借流通资料私有权对流通中的雇佣劳动者进行剥削。他们由于占有流通资料而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既是雇佣工人的剥削者又是产业资本家的竞争者。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有了空前巨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促进了流通社会化,社会化的大流通要求突破流通资料私有制狭隘框子的限制,代之以社会主义流通资料公有制。流通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流通的经济基础。在这一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流通形成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之间、联合劳动者的经济组织之间分工协作、平等互利的交换关系。

流通资料所有制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一种流通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另一种私有制,最后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流通资料公有制,都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流通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情况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直接取决于生产领域的生产力即物质资料生产能力和商品生产的作用,而流通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则直接取决于流通领域的生产力和商品交换的作用。所谓流通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部分,是指社会把产品从生产领域运送到消费领域的能力,包括流通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没有流通生产力,生产与消费的联系就被中断。正是流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一定的流通资料所有制形式。随着流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要求流通资料所有制关系相应地变革。只不过这变革往往滞后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变革。

三、增创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增创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必将扩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对所有制的研究,但是他们所研究的所有制,只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力所有制,而没有涉及到流通资料所有制。今天,我们必须突破所有制一般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框框,理直气壮地提出流通资料所有制的概念,深刻领会这个重要理论的基本原理,联系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增创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既扩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又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不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还包括流通资料所有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其次,增创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必将扩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流通的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流通理论。

流通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曾对商品及其运动过程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而且还对资本及其运动过程作了深刻的剖析,揭示出流通过程在资本榨取剩余劳动中的特殊历程。这些是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流通问题的理论基础,由此使经济学界对流通理论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流通经济的研究尚未提出流通资料所有制的新概念,仍然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涵盖流通资料所有制,流通领域中最一般最本质的问题仍然没有从理论上得到阐释。其实,流通领域中所有制的复杂性并不亚于生产领域中所有制的复杂程度。在流通领域中,同一性质的流通资料所有制就有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流通资料所有制就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流通领域中,存在着流通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又将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流通经济的研究更加深刻、科学,也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对于加强各种流通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管理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最后,增创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对于我们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也很有现实意义。

由于我们长期来把所有制局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因而往往把调整所有制结构也局限于调整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或者认为只要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解决了,流通领域的流通所有制结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就否定了两个领域所有制的特殊性,从而也忽视了调整两个方面所有制结构的必要性。创立流通资料所有制范畴,显然有利于促进流通领域的改革。

标签:;  ;  ;  

论流通数据的所有权范畴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