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香
江苏省无锡市第101医院
【摘要】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制度有待建立健全,补充和完善。十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从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总结出许多容易引发差错事故的环节和诱发因素,从而改进优化工作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及防控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1)首先加强药配人员思想教育;(2)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3)诚信做人,慎独做事;(4)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5)认真做好差错隐患登记。确保病人静脉用药安全准确、高效。为医院医药护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静脉药配;差错;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952【文献标志码】:B
在医药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被越来越多的医院认可和推广,本院是成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较早综合医院。十年来先后为临床科室配置静脉用药近1000万余袋,为促进医院患者合理用药,保证药品配置质量和静脉用药安全,节约药品,降低医疗成本,加强职业防护,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和药学水平,提高医院信誉度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由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制度有待建立健全,补充和完善。十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从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总结出许多容易引发差错事故的环节和诱发因素,从而改进优化工作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及防控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简介如下。
1药品调配时常见差错原因
1.1医生的医嘱不合格往往是调配差错的根源(1)药品的剂量过小或过大,致使患者用量不足或过量,使其未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或引起患者毒性反应;(2)部分药品的溶媒选择不当;(3)部分药品存在配伍禁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审方人员方面我院自2005年成立配置中心后实行计算机接收临床科室的医嘱,计算机上审方工作量大,易出现收方药师没有仔细查对,因此对某些药品的别名、商名、药品剂量等不太清楚而容易出现差错;
1.3贴标签人员方面贴标签人员有时在工作量大时,凭印象取溶液,未经认真核对,误贴溶液,如氯化钠溶液误贴葡萄糖,或250ML溶液误贴100ML溶液。
1.4摆药人员方面当一袋药品种类较多时,,摆药人员往往由于着急或马虎,导致漏摆其中某种药品,也有的情况是药品外包装相似也极易造成眼误而错摆药;
1.5核对人员方面核对时由于疏忽大意,对于以上人员的错误有时未及时发现就扫描进仓;
1.6配制人员方面护士在操作台上配制药品前未仔细核对,有时盲目、机械性的加药,易出现有错误的液体或药品也被配制,有时剂量不足整瓶或整支未核对出而被全部加入。另氯化钾的浓度掌握不够,有时医嘱超量未核对出按标签剂量加入。
1.7输液成品核对人员输液成品出仓后再次核对时,对于前面工作人员的出现的错误有时未核对出
1.8扫描分科室人员输液成品核对封口后需扫描分放在各科室的送药框中,分框有时凭印象或眼误(如骨三护理单元误看为普三护理单元等等)而放错在其他科室的送药框中,造成部分药品送错科室的现象。
2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常见差错防控措施
2.1首先加强药配人员思想教育、树立“以病人利益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热爱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恪守慎独精神,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作风,正确处理好工作与个人、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关系,集中精力干工作。杜绝差错及事故发生。
2.2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熟悉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溶媒的选择,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等相关药理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定期组织考核。
2.3教育科室工作人员,诚信做人,慎独做事发生差错不撒谎、不隐瞒、不推诿、不找借口,实事求是地汇报情况,勇于承担责任。
2.4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制定合乎本科管理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加强工作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2.5认真做好差错隐患登记每发生1例差错都要及时通报全科人员,并在科周会上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差错原因和诱发因素及应对解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工作。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避免相同差错再次发生。确保病人静脉用药安全准确、高效。为医院医药护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济民,渠敬香.PIVAS在改进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作用.中国护理管理,2006,6(6):51-52.
2杨婉花,蔡卫民,徐斌.PIVAS有效运行的探索和实践.药学服务与研究,2006,6(6):163-165.
3李素英,何美莺.PIVAS的质量管理探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67-68.
4陈数芬,洪灵.在护理管理中引入员工帮助计划的初步设想.南方护理学报,2008,15(4):7-9.
5黄戈冰,许乐.运用双理论激活护理人员资源的思考.卫生软科学,2006,2:138-140.
论文作者:刘福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8月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0
标签:差错论文; 静脉论文; 药品论文; 人员论文; 科室论文; 医院论文; 药物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8月第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