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人为本”看“什么是社会主义”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从“以人为本”看“什么是社会主义”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从“以人为本”解读“什么是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为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11)01-0064-03

一、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开篇就阐明:“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1]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弊病批判的基础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最大弊端,一是不平等,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受到极大地阻碍。因此,追求平等与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其中平等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邓小平同志深谙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真谛,用大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前两句话讲的是效率,后三句话讲的是平等;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完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使生产力的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以资为本,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生产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追逐利润,经济的增长不是片面的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服从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终达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及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由于没有真正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偏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真正目的,无一例外地都把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摆在了首位,经济建设也都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它不但不是用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反而是以抑制人民消费为代价的。苏联在工业化时期,大幅度地提高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率,以压缩消费率。在长期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指导下,整个社会畸形发展,一方面,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卫星和宇宙飞船上了天,所拥有的核武器可以有效地威慑西方;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商品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高于社会主义国家,如同一时期的东、西德国和韩国、朝鲜,分属于两大阵营,其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之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邓小平曾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这种富裕,不仅包括综合国力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包括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世界上罕见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这三十多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分别增长34倍和2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150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长,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调整政策和协调利益,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大多数人。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让全中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走共同富裕之路。他在会见外国朋友时曾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社会主义要达到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目标,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必由之路。

二、尊重人民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具体的政治层面,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民主;而要这样做,就必须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的内涵有更透彻的认识。

以人为本的“人”,从整体性意义上讲是指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但是,人民作为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构成的。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民的相互关系,即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所指的“每一个人”,是社会化了的每一个自然人,是个体存在。

马克思主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以尊重个人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条件的,而不是否定自由个性的发挥。恰如列宁所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3]但是,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片面误读马克思主义,用“人民”代替了“人”,将单独的个人淹没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实际上是架空了“人民”,使少数人得以用人民的名义任意而为,破坏民主与法制,严重摧残人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

今天,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尊重个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个人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即在政治上尊重和维护每一个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让人人负起责来,管理和监督自己的政府,并以此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一个权力分配、行使、监督和制约的问题。1945年,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上一切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如何避免取得政权以后“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悲剧的问题。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4]这里强调的“人民”即是“人人”,即每一个单独的个体人。但是,过去在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监督政府和起来负责的渠道是不畅通的。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基础上,封建专制残余较多,民主法制传统较少;加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最高领导者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很多国家都发生过严重践踏民主和法制、侵犯人权的严重事件。在我国,毛泽东同志虽然正确地察觉到党和政府中存在着官僚主义等危害,但他诉诸的不是正常的法制渠道和民主形式,而是人人起来造反的几近于无政府的“大民主”形式。这种没有约束的“大民主”,使得封建主义的毒素沉渣泛起,而要拨乱反正,就必须把属于个人的权利还给个人,真正尊重个体,并创造渠道和途径,让人人起来负责。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来,党在政治体制领域中进行的各项改革,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破解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难题;从积极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到不断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促进公民社会的培养;从致力于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到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释放个体创新能量和主体精神,让人人起来负责的尝试。通过弘扬人民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政治上尊重和保障广大民众的首创精神与主体地位,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弘扬个人的主动地位和创造精神,在全社会造成一种万马奔腾、朝气蓬勃的生动局面。

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造就亿万具有现代公民意识、人人起来负责管理和监督政府的高度现代化的公民,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本质要求;而这种公民的成长与大规模涌现,正是我们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可靠保障。

三、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人为本与文化繁荣

精神性和文化性,既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成其为人的“类”特性,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灵魂。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丰富与满足,是昭示人类进步程度的重要表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超越,不仅体现为更高的生产力,还体现在更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传统的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的宗法社会,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局面下,统治阶级遵循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训条,将人牢牢束缚在各种封建伦理体系中,层层制驭。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隶属于统治阶级的少数人,普通民众就绝少能有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和满足。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通过自由竞争下的公平交换,使人类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能够希冀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资为本”、利润为第一要义的原则下,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往往被金钱至上所左右,使得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难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就必须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人的实践活动是“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统一,只有努力满足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日趋丰富与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我启蒙,才能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提供精神文化前提,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但是,由于受扭曲的意识形态、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过去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建设上,都没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表现在文化领域就是高度的文化垄断:最高领导人的著作和言论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整个社会实行高度的舆论一律,用行政手段干预和管理思想文化及文学艺术等问题。这些做法造成整个社会万马齐喑、色彩单一、缺乏生机。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鉴于苏联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但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发生,在“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的威胁下,广大文艺和科学工作者噤若寒蝉、人人自危;由此造成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衰败凋零,人们的个性受到极大压抑。这些都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本来要达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文化多元、繁荣共生的局面正在形成。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丰富和多元化,带来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活力的前所未有的提升,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和生动活泼,精神文化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所有这些,对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和完善中,封建主义残留和资本主义负面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不能完全避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征程仍然任重而道远。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5]

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既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际要求。

收稿日期:2010-11-10

标签:;  ;  ;  ;  ;  ;  ;  

从“以人为本”看“什么是社会主义”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