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试题中潜在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能力论文,知识论文,政治试题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的高考已告结束,然而作为教师,认真研究本年度的高考试题,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找出不足,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却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师,又多年担任文科班语文教学,按习惯,首先是琢磨高考语文试题,余暇也看看政治、历史试题。令人惊喜的是,而对似懂非懂的政治、历史试题,凭语文知识和能力得出的答案竟与标准答案相去不远。联系自己对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的知识教学,不禁有感而发。且举今年高考政治试题之一、二例为由,草成此文,愿与广大考生和教师共同探讨。
一、政治试题中潜在的语言准确性和鲜明性
我们知道,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原理的正确性,是建立在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之上的。高考政治试题大多是议论文(包括新闻、消息),而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之一是准确性。“议论文要讲道理,要讲清道理,就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而反映这些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词、句、句群以及段落,自然也是准确的。”(见《中学语文》第四册第79页)笔者以为今年高考政治试题第1卷的第4、10、12、13、15、17、18、19等题可以凭语言的准确性作依据来解答。下面举其中一例说明:
第13题(原题略)包括答案共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陈述“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历程和结果;第二句转述外电评论:如果谈判破裂,会给中美双方都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现在谈判成功,对双方都有益。句中加着重号(着重号是笔者所加)的词语概念准确,对比鲜明,由此自然而然地可推出第三句:这表明,在开放的世界中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而这推理出的第三句话中加着重号的部分则正是该题四个备选答案中的一项,也即该题的唯一正确选项。
用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这一需求也可以判断解答多项选择题。比如第23题:
“1994年9月,在全国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国务院领导人指出,各级政府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作为全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帮助这些地区尽快脱贫致富。这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B.中华民族的振兴是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
C.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D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
议论文语言的鲜明性之一是论点的表述要鲜明,决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上题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就是一个鲜明的论点,其余的话是围绕论点的具体要求。如果抓住这一鲜明论点不放,答案显然就是BCD三项,A项则是背离论点,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不是正确选项。第21、22、24、26、28、30题同样可以凭此依据解答,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二、政治试题中潜在的语言概括性和生动性
议论文的语言的概括性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本质特点;要把抽象的道理讲清楚,也要具有生动性。具体中寓抽象,抽象的道理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之具体化。《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两篇文章,可谓语言概括性和生动性的典范。从恩格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人类发展规律;从毛泽东同志引用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幅对联中,我们可以得出这在讽刺那些徒有虚名而无实学的人的道理。这种语言训练能力同样可以潜移到政治试题的解答中来。
比如今年政治高考试题第16、20、29题就与以上所述很近似。试以第20题为例:此题引述的是一首唐诗:|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近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不必追求作者是谁,写作背景是什么,仅诗面的内容就可以判断出答案。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天旱无雨老百姓在水庙前吹箫歌舞祈雨的情景;而后两句则写的是富户人家的公子小姐都来看热闹,担心天阴下雨会扫了他们看热闹的兴致。两种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祈雨场面有着不同的心理反映。答案不难断定。
运用语言的概括性和生动性的能力同样可以解答政治第Ⅱ卷的辨析题、论述题。比如第35题(原题略)。从第一则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从第二则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党的作风转变工作;从第三则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党的组织工作。三则材料中的做法要共同达到的目的是把党建设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标准答案看,这样简要论述也是正确的。
除以上两种知识能力外,笔者以为还可以运用语言的统一性、一致性和连贯性的知识能力解答政治试题,至于是否真的潜在着这些知识和能力,也请读者不妨试一试。
当然,仅凭一些语文知识能力是不可能解答全部政治试题的,也不可能完全解答得正确,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或是一点窍门,或是临场应变能力而言,则是不无裨益的。若这种说法能得到读者、尤其是广大考生和教师的认可,笔者就深感自慰了;若是能给政治老师应如何重视语文能力的渗透,语文教师不能就语文而教语文,学生也不能总认为政治、历史或物理、化学与语文无关等方面以启示,笔者写此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