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心理的普遍性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遍性论文,人类论文,水平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3-0088-05
西方主流心理学家假设人类的心理具有普遍性,并把它作为研究的前提。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探讨人类心理的普遍性程度。根据进化心理学,人类的每一种心理都是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人类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但是由于每一个人类群体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因此每一个人类群体既会发展出一些特有的心理现象,也会发展出一些与其他人类群体共有的心理现象。就这些共有的心理现象而言,它们在不同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以及被激活的条件有时也是不同的。
美国心理学家Cole(1996)[1]和Resnick(1994)[2]474-494曾把人的心理比作工具箱(toolbox),把认知、情绪和动机等心理过程视为心理工具箱里的工具。正如,有些工具是某个人类群体所特有的,如爱斯基摩人的狗拉雪橇;有些工具虽然出现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中,但它们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如某些武器装备。当然,还有一些工具也出现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中,但它们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大致相同,如锤子与扳手。另外,还得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即即使是每一个群体都有的工具,当人们面对相同的任务条件时,既有可能使用它们,也有可能不使用它们。人类的心理过程也是这样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心理过程分为四种,即出现的频率与被激活的条件都基本相同的心理过程、出现的频率不同但被激活的条件基本相同的心理过程、出现的频率与被激活的条件都基本不同的心理过程、群体特有的心理过程。由此体现出人类心理的不同的普遍性水平。这种分类法既可以用来指导和整合某些心理学研究,又为研究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此外,研究者在论述一种心理特质或现象的普遍性时,明确它的普遍性水平尤为必要。
一、出现的频率与被激活的条件都基本相同的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的这种普遍性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普遍性,表现为:第一,这些心理过程出现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第二,这些心理过程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被激活的条件基本相同;第三,这些心理过程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大致相同。心理学中许多心理过程被心理学家内隐地假设为具有这种普遍性。但是,就这些心理过程来说,心理学家并没有深入探讨如果用其他的样本进行同样的研究是否会产生相似的研究结果。因此,没有对可能的变异进行探讨,就不能断定被调查研究的心理过程具有这种普遍性。
就这种普遍性的一个特殊的例子是,著名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对其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检验。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前世俗道德水平阶段、世俗道德水平阶段和后世俗道德水平阶段。为了检验这个观点,他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墨西哥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道德认知遵循同样的发展阶段和同样的发展顺序或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适用于大多数的社会文化。其实严格说来,这个研究的取样还是不够全面,但是,它考虑到了跨文化普遍性这个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文化的影响虽然不能改变道德发展各个阶段的系列,但对发展的速度却有着重要的影响[3]。
尽管心理学中像这样的明确地试图证明某种心理过程是否具有这种普遍性(即出现的频率与被激活的条件都基本相同)的系统性的研究不多,但就某些心理过程来说,心理学家还是可以推断它们几乎没有或没有任何文化变异。例如,数感或量的估计。这种认知能力使人能够大概地估计数量,但与计数能力不同的是,它的准确性有限。在婴儿的早期发展中就会出现这种认知能力,而且没有语言能力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也具有这种认知能力(参见Dehaene(1997)[4])。研究还表明,量的估计在除了“一、二、许多”之外没有任何计数系统的前教化文化(preliterate cultures)中以一种与在其他文化中完全相同的方式起作用[5]。另一个例子是屡见效应(mere exposure),或相对于不熟悉的对象,对于熟悉的对象会体验到某种逐渐增加的积极情感的倾向[6]。也就是说,对于经常见到的人或物,我们倾向于对其发展出一种积极的情感。心理学家Winkielman(1997)[7]等人发现,这种强大的情感现象能够在没有任何意识觉知的情况下出现,并且不会受到推理过程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物种中都会出现。例如,研究发现,越类似于标准的、因此使人感觉更眼熟的面孔,越被认为更有魅力,而且这种效应出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参见Rhodes(2005)[8]319-340等人的研究)。还有一个例子是社会助长作用,或他人在场能够促进优势(熟练)行为的操作,干扰非优势(不熟练)行为的操作的现象。心理学家Zajonc(1968)[6]发现这种效应受到生理唤起的调节,而且广泛存在于动物界。
因为心理学中几乎没有相关的明确检验某种心理过程是否具有这种普遍性的研究,所以对这种在文化中不会发生系统变异的心理过程的识别仍然是推测性的。在缺乏系统的多元文化资料的情况下,能够被证实具有这种普遍性的心理过程,是那些出现于不同的物种中,或似乎独立于文化内容和背景起作用的心理过程。
二、出现的频率不同但被激活的条件基本相同的心理过程
具有这种普遍性的心理过程是指:第一,这些心理过程出现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第二,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这些心理过程被激活的条件基本相同;第三,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这些心理过程出现的频率不同。例如,Deson[3]把生态—文化模式应用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研究中,发现儿童在具体操作性概念上(如空间、数量)表现出来的操作差异与该儿童所处的生态—文化环境相联系,如游牧社会更强调“空间”能力的发展,而定居的农业社会则更强调“数”概念的发展。从而导致不同的能力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中出现的频率不同,但儿童基本上都能够发展出这两种能力,当面对相同的问题时,会运用同一认知能力解决问题。
关于具有这种普遍性的心理过程,心理学中相应的例子很多。例如,Fiske(1991)[9]在世界各地考察了人类互动的模式,提出可以把所有的人类互动关系分为四种:共同分享(Communal Sharing)、权力等级(Authority Ranking)、平等匹配(Equality Matching)和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他还主要从人种志中收集到大量的证据,表明这四种关系模式明显存在于它们所涉及到的文化中。此外,他还描述了这四种关系模式在其所在的背景和文化中,起着相同的基本作用及它们起作用的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在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中,会选择相应的互动模式。尽管如此,Fiske(1991)[9]还是在这四种关系模式的跨文化存在中发现了显著的文化差异。例如,在美国文化中比在西非内陆国家布基纳法索的慕思(Moose)族群中存在更多的市场定价关系模式,同样,在慕思族群中比在美国文化中存在更多的共同分享关系模式。
当然,人类更多的心理过程并不具有这种普遍性。甚至被认为出现的频率与被激活的条件都基本相同的许多心理过程,经过严格的跨文化检验,结果经常发现,它们在不同文化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例如,心理学家Norenzayan(2002)[10]等人在欧美、亚美和东亚(中国和韩国)的大学生中进行了一个关于类别学习的实验,这个实验是比较基于范例的分类对基于规则的分类的相对可获得性,证实了分类学习中的范例干扰现象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在实验中,研究参与者要学习怎样基于一个明确的、复杂的附加规则对来自金星或来自土星的卡通动物进行分类。因为这些大学生分别处于强调分析性思维模式的西方哲学传统与强调启发性思维模式的中国哲学传统中,心理学家预期他们会在基于规则的分类学习中出现文化差异,尤其当基于规则与基于范例进行分类会发生冲突的时候。
心理学家Allen和Brooks(1991)[11]最先找到了在基于规则进行分类时,范例会产生干扰的证据,也就是说,尽管研究参与者被指示只能按照规则进行分类,但分类对象与范例的相似性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同样,在Norenzayan(2002)[10]等人的研究中,所有这三个群体都表现出了范例干扰(exemplar interference)现象。因此,研究表明,范例干扰效应能够泛化到这三个文化群体。但是,在这三个文化群体中,范例产生的干扰效应的大小却互不相同:东亚大学生产生的分类错误,或者是欧美大学生的两倍,或者是亚美大学生的两倍。因此,这种效应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具有不同的可获得性。也就是说,分类学习中的范例干扰现象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在相同的学习条件下,东亚人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更容易受到范例的影响。
还有,根据跨文化心理学家的研究,东方人多表现出整体性的思维模式,而西方人多表现出分析性的思维模式。但是,Miyamoto(2006)[12]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客观测量和主观判断断定,随机取样的日本场景比随机取样的美国场景在直观方面更为复杂;在接下来的一个任务中,接触日本场景的日本参与者和美国参与者比那些接触美国场景的日本参与者和美国参与者更有可能表现出整体加工的思维模式。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出,虽然整体性思维模式与分析性思维模式在东西方出现的频率不同,但它们被激活的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当人们面对较为复杂的场景时,会启动相同的认知过程,即整体性思维。
三、出现的频率与被激活的条件都基本不同的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的这种普遍性假定所有文化群体中的成年的、没有大脑损伤的个体都能够使用这些心理过程,但这些心理过程被使用的频率和强度基本不同,以及这些特定的心理过程被激活的条件也基本不同。例如,虽然宗教信仰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但还是存在文化差异,有些人类群体对宗教信仰较为热衷,有些人类群体对宗教信仰则较为淡漠。在同样的背景条件下,人们追求宗教信仰的理由也是不同的。证明心理现象的这种普遍性较为简单,主要涉及到人类认知中某些潜在的心理过程,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利用这些心理过程并对它们加以关注。
心理学家关于分类中的认知过程的研究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例。在这个研究中,Norenzayan(2002)[10]等人让来自东亚(中国和韩国)、亚美和欧美的被试判断目标成员是否可以归于两个类别中的一类。例如,让被试仔细观察各包含四种不同花卉的两类花卉,还有一种并不属于这两类花卉的新的花卉(目标成员)。其中一类花卉的成员之间具有明显的家族相似性,而另一类花卉的成员则是根据一条简单的确定性规则(例如,短茎)加以分类的,相互之间明显不具有任何家族相似性结构。目标成员不具有这两类花卉所具有的任何必要的特征,因此,在把目标成员进行归类的时候,不管是运用家族相似性策略还是规则策略都会导致矛盾的反应。就认知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的程度而言,西方人将会基于规则进行判断(一种分析性策略),而东亚人将会基于家族相似性进行判断(一种启发性策略)。结果表明,东亚人的相似性判断的确主要受到家族相似性的驱动,而欧美人的相似性判断则主要受到确定性规则的驱动。亚美人的相似性判断则既受到家族相似性的驱动又受到确定性规则的驱动,但驱动的程度都是中等的。
根据这个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出,家族相似性策略或规则策略在相似性判断中的运用并不是跨文化一致的。人们在相同的任务条件下会使用在性质上截然不同的认知策略来解决某个问题。尽管存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但这两种不能同时被运用的认知策略显然是潜在的基本上都能够被激活的反应。例如,当把任务要求修改为强调运用规则的时候,所有这三个文化群体都能够放弃家族相似性策略,使用规则策略进行分类。
四、群体特有的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的这种普遍性可以说是最低水平的普遍性,表现为这些心理过程主要为某一文化群体所特有。这些心理过程曾经被西方主流心理学家所忽视,或认为它们并不重要。随着非西方国家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群体特有的心理现象进入心理学家的视野,成为心理学研究应有的组成部分。例如本土心理学家在其本土文化中所揭示的许多本土文化心理现象及其潜在的心理过程,这些研究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人类心理多样性的认识与尊重。文化及本土文化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
侯玉波、朱滢在《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13]一文中指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表现在文化对人们的潜在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s)的影响上,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但却是文化影响的最高层次,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例如,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在青年求学求职,求立足社会与实现个人理想之时,多接受儒家文化,采取入世、有为、贡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在老年退休,事业失败、妻离子散、病入膏肓、精神挫折、焦头烂额之际,要求减轻或摆脱精神痛苦与求助心切之时,便倾向于接受道家处世养生原则,或皈依佛门及其他宗教,所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14]143。
虽然难以确切地证实某些心理过程是否为某个群体所特有,但还是有一些这样的例子。例如,珠算者可能具有某些非珠算者不具有的算术推理策略[15]83-117。在东亚许多文化群体中,算盘是一种被经常使用的用手工操作的计算工具。与非珠算者(例如,美国大学生)相比,珠算者以反映珠算法则的结构特征的方式使用数字进行推理,例如,他们会产生珠算所特有的计算差错;他们的推理速度与珠算法则所固有的计算步骤的数量有关,甚至他们对数字的认知表征的性质也与非珠算者不同,优先于表征奇—偶差异(而不是数字大小),这是算盘使用者区别于其他计算工具使用者的主要特征。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1978)[16]认为,可以根据体现在使用作为一种计算工具的算盘中的认知策略来恰当地解释这些研究发现。这些明显的效应,以及其潜在复杂的计算策略,可能是珠算者所特有的,也是在非珠算者的推理中所缺乏的[17]。
另外,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道”这种古老的观念,并把它作为一套复杂的概念工具,用来辩论变化、矛盾、相对和中庸。这套概念工具在西方没有与之相应的概念工具。因此,由此生成的许多辩证思维策略首先是在我们中国人中产生并加以传播的。
五、结语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人类心理的普遍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却被心理学家在实证研究中所忽视或作为研究的内隐假设。随着这种研究的弊端日益暴露,文化问题开始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并逐渐得到重视。由此出现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的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起源并发展于充分建构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人类的心理和它们的社会与物质效应又不断地形成人类按群体分布的信念和习俗等,即群体文化。因此,文化转向的心理学家试图通过在各种文化和本土文化中探讨各种心理的文化差异及本土文化所特有的心理,研究文化环境与人类心理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项目表明,文化变异性比心理学家以前所认为的更深入地渗透到了人类的心理结构,有时候竟是人类有意识的心理所完全想不到的[18]121-132。随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尝试把文化变异整合到他们的心理模型中,试图描绘出人类心理的更完整、更真实的图景。
另外,可以说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使人类心理的文化普遍性这个问题从一种研究过程中的内隐假设,变成一种被主动加以探讨的理论假设。心理学文化转向后的不同的研究模式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积极主动地探讨文化与人类心理的关系、检验人类心理的普遍性问题。我们坚信,随着心理学中关于人类心理的文化影响与文化变异的研究成果的逐渐增加,再加上对人类心理的文化普遍性及其范围、结构和得以出现的条件的更多的实证与理论研究,心理学将会获得一种全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