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酰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使用的分析论文_张学丽

吡嗪酰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使用的分析论文_张学丽

(山西省汾阳医院药学部 山西汾阳 032200)【摘 要】目的:对吡嗪酰胺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3例使用吡嗪酰胺治疗后引发不良反应病例的相关情况,对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临床表现、处理方式等内容进行整理,并且对患者转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7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明显少于女性患者,统计有差异(P<0.05)。年龄在20-30岁患者人数居多,其次为20岁以下、51-60岁、41-5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最快者为用药后2h,最慢者为用药后27d,其中用药后1-7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患者不良表现累计系统以内分泌系统为主,占比例42.5%,患者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表现,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和泌尿系统。73例有18例患者加强观察,35例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其余20例患者予以停药处理。处理后痊愈的患者58例,其余患者病情好转,无治疗无效病例。结论:吡嗪酰胺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也多有不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确定,因此临床中要重点加强监控和管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关键词】吡嗪酰胺;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8-0115-01
吡嗪酰胺能够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是结核病患者使用的治疗药物,也是现阶段临床中推荐使用的短程化疗药物之一。吡嗪酰胺针对敏感初治、复发结核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针对多数耐药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因此临床中使用率较高[1]。但吡嗪酰胺的副作用较为严重,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不仅会累及皮肤、肌肉和骨骼,同时也会累及多器官和系统,给患者带来痛苦,且现阶段临床针对吡嗪酰胺不良反应相关内容尚无统一认识和明确的管理规定,因此,本次研究将针对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73例吡嗪酰胺治疗不良反应病例,本次研究时间为2017年9月-2019年9月。患者均采用吡嗪酰胺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发生不良反应;无重复病例。1.2一般方法对所有病例的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包括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类型、临床表现、发生时间、严重程度进行调查,并对患者病情转归情况进行合理的统计。1.3数据统计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文中数据,卡方值为计数资料经验值,t为计量资料检验值,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2 结果2.1患者一般情况7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30.1%),女性患者51例(69.9%),统计有差异(P<0.05)。男性年龄最大者82岁,最小者16例,平均(49.6±13.8)岁,体重平均(51.2±4.6)kg。2.2年龄分布年龄在20-30岁患者人数居多,所占比例为31.5 %,其次为20岁以下、51-60岁、41-50岁。表1年龄分布 年龄 男性(n=22) 女性(n=51) 合计(%) 20岁以下 5例 11例 16(21.9) 20-30岁 7例 16例 23(31.5) 31-40岁 2例 6例 8(11.0) 41-50岁 3例 7例 10(13.7) 51-60岁 3例 9例 12(16.4) 60岁以上 2例 2例 4(5.5) 合计 22例 51例 73例(100.0) 2.3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最快者为用药后2h,最慢者为用药后27d,平均(9.5±3.6)d,其中用药后1-7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61.6%。表2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发生时间 人数 比例 用药后24h 2例 2.8 % 用药后1-7d 45例 61.6 % 用药后8-14d 21例 28.8 % 用药后14d以上 5例 6.8 % 总计 73例 100.0% 2.4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及临床表现患者不良表现累计系统以内分泌系统为主,占比例42.5%,患者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表现,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和泌尿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表3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及临床表现 累及系统 临床表现 人数 比例 内分泌系统 高尿酸血症 31例 42.5 %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 22例 30.1 % 皮肤 皮疹 9例 12.3 % 神经系统 发热(5例)、头痛(1例)、眩晕(1例) 7例 9.6 % 骨骼肌肉 关节肌肉痛 3例 4.1 % 泌尿系统 蛋白尿 1例 1.4 % 合计 — 73例 100.0 % 2.5药物用量用法患者药物用量用法以0.5g/次、日三次、口服为主,所占人数比例为79.5 %。表4药物用量用法 用量 用法 给药途径 人数 比例 0.5g/次 日三次 口服 58例 79.5 % 0.5g/次 日两次 口服 7例 9.6 % 0.5g/次 日一次 口服 5例 6.8 % 0.25g/次 日三次 口服 3例 4.1 % 合计 — — 73例 100.0 % 2.6患者病情处理及转归73例患者均为常规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18例患者加强观察,35例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其余20例患者予以停药处理。处理后痊愈的患者58例,其余患者病情好转,无治疗无效病例。3 讨论吡嗪酰胺属于一种尼克酰胺类物质,是抗结核药物的一种,能够有效抑制结合病菌复制,改善患者病情,但也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我院73例使用吡嗪酰胺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69.9%的患者为女性,比例明显超过男性患者,且患者年龄分布以20-30岁的患者居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结核患者年龄以20-30岁人员居多,且以女性居多,此点符合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因此不能认为吡嗪酰胺对女性、20-30岁年龄段人群有特殊作用。患者用药后最快与2h内发生不良反应,最晚27天,其中以1-7天为发病高峰期。因此在该时间段内要加强患者病情监测,保证患者用药安全。73例患者中有42.5 %的患者疾病累及内分泌系统。其中,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表现,累及消化系统者22例,患者多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在调查中发现,恶心、呕吐的患者生化检验中转氨酶指标异常升高,因此可以认为患者损伤以肝脏损伤为主。此外皮肤、神经系统、骨骼肌肉以及泌尿系统损伤所占比例较低。由于患者在采用吡嗪酰胺治疗同时也会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因此不能排除其他药物引发不良反应。73例患者给药剂量、给药方式均符合说明书以及治疗指南规定,根据患者体重计算药物剂量。有相关研究发现,吡嗪酰胺的肝毒性与用药剂量相关,其中40-70mg/kg剂量最容易引发肝毒性反应,20-30mg/kg的肝毒性发生率最低[2]。我院患者体重中位数为51.2kg,且存在低体质量者。因此,临床中要严格根据患者体重计算药物剂量。所有患者经过病情观察、对症处理、减量或停药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治疗无效人员,证明吡嗪酰胺的临床可控性较高,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参考文献[1]李阳,巴雪,菅凌燕.吡嗪酰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使用的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04):453-454-455.[2]刘硕,张昕,次卓嘎,等.2012—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吡嗪酰胺致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05):1574-1577.作者简介:张学丽(1971-),女,汉,山西平遥,本科,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学。

论文作者:张学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

吡嗪酰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使用的分析论文_张学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