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_金融论文

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_金融论文

未来的中国金融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中国的金融改革将置身于一个特殊的宏观经济环境之下,一个是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全面参与竞争,全球经济活动的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国家分工转化成全球分工;另一个是面对世界经济已长达十多年的通货紧缩,我国物价走低的现象也已经持续了五年,并且在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这种现状还将可能维持。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改革,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里对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背景进行了分析,从探讨银行体系变化的轨迹出发,探讨了发展多样化金融组织以及发展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手段和措施,并就混业经营问题和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进行了分析。

一、改革的背景:金融全球化和通货紧缩

1.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意味着一国的金融活动同他国金融活动的密切联系或融合,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1)金融活动“游戏规则”的全球一体化。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跨国金融活动,通用的是基本相同的“游戏规则”。(2)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全球化。资金需求者可以广泛地面向全球来筹集资金,而资金的供应者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贷款对象。(3)金融工具的全球一体化。金融交易的工具,从原生产品到它们的衍生产品,其民族和国家色彩均已淡化,新的金融工具一经创造出来,就立即成为全球金融交易的对象。(4)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这不仅指的是投资者和筹资者可以比较自由地在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活动,而且指的是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全球24小时不间断交易体系已经形成,为金融交易最终摆脱实体市场的约束提供了基础。(5)交易币种多样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放松金融管制,越来越多的非关键货币进入了全球金融交易。

同时,随着各国相继放松管制和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各国利率水平已经趋于同步变动。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冲击。地区性风险扩张为全球性金融风险,各种投机资本的频繁流动和信用衍生工具的应用,又产生了新的市场和信用风险,这又需要各国货币当局加强协调合作,对其进行识别和控制。

金融的全球化,中国的银行面对的是全攻全守型的全能银行,同国外银行相比,其业务和管理水平差距较大,这就需要中资银行做强做大,走国际化战略。

2.物价持续走低。

物价下跌有其必然性、全球性、长期性。当前物价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是改革的结果,具有正的积极的效果。我国经济的改革是从商品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出发的,从短缺到过剩实质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结果,物价的走低是市场供求的结果,是市场规律的作用;同时也是技术进步因素造成的。1995-2000年,我国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2.4%,交通及通讯价格下降16%,均为技术进步的结果。另一个因素是外商的进入加快了这一进程。加入WTO后,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水平同比下降3.7%,进口商品价格水平同比下降5.8%。由此产生了“输入型通货紧缩”。

物价下跌从一定角度来看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需求拉动,物价的下跌有利于同国际接轨。在物价下跌的同时,宏观经济指标的运行态势良好,GDP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稳定增长,这意味着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其它经济指标也表现良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经济效益提高,库存增长率下降。物价的下跌也改善了大量失业和离退休人员生活条件。通货紧缩并非货币现象,不宜不加分析地将物价下跌作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也不宜一味地将反通货紧缩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当前重要的还是调整经济结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来展开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同时,积极推动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新的产业的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来推动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并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化的监管机制。

二、银行体系的变化

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使得我国的银行体系割据发生了变化,中国的经济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中心城市,金融资源的集中程度更高,竞争的焦点在于争夺中心城市的金融资源。外资银行主要采取入股中小商业银行的方法来取得市场份额。入股中小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低,手续少,时间节约,通过中小金融机构来与国有商业银行展开竞争,是争夺中国优秀金融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外资入股中小商业银行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中外银行博弈、利益互换的结果。对外方来说,外资银行获取了信息,取得了利润和进入中国市场的立足点和桥头堡,也是其本土化的起步;对中资银行来说,有效地防止了中方政府及政府部门对银行业务的干预,增加了资本金,获得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金融工具和方法,同时获得了出国培训和向国外发展的可能。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手段和中央银行的监管理念提出了挑战,由于缺少保理等新的业务服务手段,导致了“南京爱立信事件”的产生,同时缺少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避险服务功能,就意味着将有大量的客户流失;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的监管理念也提出了挑战,对外方金融机构来说:凡是未禁止的都是可做的,存在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创新动力;而对中方金融机构而言:凡是未经批准的都是不可做的,手脚被严重束缚,中央银行的监管理念和分析手段需要进行一场革命性的转变。

外交银行的进入,增加了中国银行体系改革的迫切性,面对一个高度竞争的金融产业,我国银行的改革应该围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做文章,由产权制度变动入手;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降低不良资产率;改善资产负债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加快法律法规的修改,加速调整监管框架,按照市场细分原理重构中国的银行体系。

三、发展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

1.中国金融组织的多样化。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资产结构份额也将发生变化,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呈现出四个主要特征:(1)以银行存款为代表的安全性资产稳步下降;(2)保险、养老金、基金等“集体投资”资产大幅度增长;(3)风险资产先上升然后趋平;(4)债券资产稳步增长。随着我国总体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增加了对金融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医疗、住房、养老、保险等改革的深入,将产生以不同的投资收益偏好为特征的各种投资组织,市场客户和投资的工具将有效地细化;加入WTO后国外的投资组织也抢滩中国,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将会极大丰富起来。

2.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

同银行业相比,在对大企业进行大规模融资上,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优势,表现为更大范围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随着资产、信息和人员的专用性下降,资本市场将聚集更多的投资者,同时,资本市场能很好地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于以稳健谨慎原则经营的银行体系而言,有更大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在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

在过剩经济环境中,我国金融业的主要任务:调整经济结构,这依赖于两条途径,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改造传统产业。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降低负债率,资本市场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功能拓展。从西方国家公司外源资金中银行贷款的份额比较,我国银行贷款在融资中的比重偏高,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效率的提高,将会使间接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少,面对资本市场的挑战,我国银行业应该更主动地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包括上市筹资充实资本金,对证券交易融资,参与投资银行的业务,利用结构化金融工具,对资产负债表实施证券化来改善信贷资产的流动性,积极参与开放式基金的销售和托管,参与信托业务等等。

3.发展债券市场。

当前,发展债券市场有其特殊的重要性,从宏观政策的角度看,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成熟度,特别是国债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债券市场的发育改变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通道,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从机构转向市场、机构并重;债券市场的发展还是银行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改善其流动性的依托,债券市场还满足了居民投资需求多样化的需要以及工商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债券的期限结构和品种是衍生品中利率衍生品的标的资产,没有大规模的债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没有规避风险的要求,就没有风险的分解和定价,也就不会产生金融创新产品。

(1)进一步发展国债市场。

要转变纯财政理念,使国债品种和期限多样化,积极探讨主要发挥金融功能的“基准国债”市场的建设,统一国债市场,统一国债的登记和清算制度。

(2)发展公司债券市场。

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完善,由于广大投资者并没有产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效果,使得公司基本上没有比较筹资成本的动力,同时由于审批制和发债条件的限制,社会信用的缺失,使公司债在我国的发展存在很大困难,在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问题上,今后应该在提高交易效率上做文章,包括债券发行信用评级制度的采用,产品的标准化设计,动员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同时要完善交易制度。

(3)发展抵押贷款债券市场。

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以一级市场上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发行抵押贷款证券的融资行为。其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发行证券本身,而在于这种新的金融工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中介方式,在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建立了更有效的融资渠道。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被称之为结构性融资。它构成金融工程的重要内容,又以金融工程的发展为基础。抵押贷款证券化提高了传统的银行贷款的流动性,降低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通过对金融资产的分解、细分、重组、重新定价和重新分配风险与收益,提高金融产品质量、提高其信用等级、分散风险。它对银行的中介功能进行了分解,将由银行独自承担的发放、持有和回收贷款等业务,转化为多家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活动。提高银行的资本利用率,降低资产结构中高风险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杠杆效应,促进传统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融合。

四、从分业逐步走向混业

从分业到湿业经营的转变,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银行提供多样化的业务来满足,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出现了规模庞大的超级银行,这种包罗万象的业务显然能得以维持竞争的优势。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造成各种金融业务的边界相当模糊,存在走向融合的趋势。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使银行能够得以识别和度量风险并能加以控制,从而使混业经营成为可能。

西方货币银行史表明,从事混业经营需要一个健康运行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对我国金融业来说,混业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各“业”的规范运作;探讨建立在适当“防火墙”基础上的混业构架;从业务合作和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创新起步。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合的新型金融业,基金业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业提出了挑战,由于基金能聚集大量小投资者的资金,因此,很可能造成银行业的存款脱媒,银行业在基金发展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代理、发行、托管中稳步推进向证券业的渗透,迈出走向混业经营的关键步伐。

五、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

1.人民币汇率问题。

2000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结售汇顺差257亿美元,同比上升64.2%;贸易结汇806亿美元,同比上升15.7%,售汇547亿美元,同比下降6.9%。贸易结集汇顺差远大于海关进出口顺差。非贸易结汇161亿美元,同比上升68.5%,售汇77亿美元,下降21.6%,由逆差转为顺差84亿美元。资本结汇120亿美元,同比下降16%,售汇205亿美元,同比上升122.1%,由去年顺差50亿美元转为逆差85亿美元。扣除上半年人民银行出售给商业银行120亿美元补充外汇资本金和营运资金等不可比因素,资本结售汇仍是较大顺差。截至2002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2427.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3.3亿美元。

从经验上分析,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在经济起飞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本国货币的升值。长期来看,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出口竞争能力的增强,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稳定,收益丰厚的投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资本项目流入。根据国内外机构对真实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测算表明,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

2.汇率制度改革的基础条件。

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首先要逐步推进资本项目逐步放开,利率逐步市场化,形成更为完善的市场需求机制;改变强制结售汇制度为意愿结售汇,形成更为完善的市场供应机制;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建立银行做市商制度,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同时央行要积极创造条件,拥有多种影响汇率的手段。

标签:;  ;  ;  ;  ;  ;  

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