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反义词研究

《庄子》反义词研究

李占平[1]2004年在《《庄子》单音节实词反义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史的研究是以汉语断代研究为基础的,而汉语专书、专题研究又是汉语断代研究的基础和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文献进行专书、专题的研究,才能把握认识汉语在各个时代的语言面貌,从而对汉语的整个发展脉络和历史面貌有个明晰的把握和认识。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汉语史的三个部门的研究是不平衡的,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不但力度不足,而且远远落后于汉语语音史和语法史的研究。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作为汉语形成和发展源头的先秦两汉的汉语词汇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部分。 《庄子》是先秦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部说理性的散文。作者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展现了他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社会思想。与先秦其它诸子著作相比,《庄子》的语言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而是意接词不接或词虽接意已变、跌宕跳跃的。正是在这样的语言中包含有大量的反义词。根据调查,目前尚无学者对《庄子》的反义词作过研究,因此,《<庄子>ヒ艚谑荡史匆骞叵笛芯俊纷魑惹睾河镒ㄊ檠芯康目翁猓呛苡屑壑档摹Mü庖谎芯浚坏梢哉故尽蹲印返ヒ艚谑荡史匆骞叵档拿婷玻角蠓匆宕市纬傻脑恚匾氖强梢晕惹睾河锓匆宕实难芯刻峁┮桓鲅濉? 反义词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反义词。目前,学术界关于反义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我们对反义词的界定是这样的:反义词是指在一个或几个义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词。它应满足如下几个条件,一是互为反义关系的双方应属于同一概念系统或意义系统,这一点用来确保双方具有可比性。二是双方的词性或语法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说基本相同主要是因为在古汉语中的确存在动词和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的现象。三是双方能够共同出现于某种语境中,形成对举的现象。专书中的反义词先天就具备这一条件。 反义词研究采用的理论依据是:以陆宗达、王宁先生有关汉语词汇具有整体性、是成系统的等论述为基础理论。具体论述是:通过对词汇、词义的整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词汇与词义的总体是具有系统性的,而词汇系统与词义系统—起码是它的局部系统—是可以通过描写显示出来的。从对词义的个别训释和具体整理,达到对词义的特性和规律进行理论的探讨,从而形成体系,这是旧的训话之学向科学词义学前进的过渡。词与词之间所发生的意义联系是多方面的:有偶然的相近与同源的相近;有个别的或部分的相近与整体的相近;有左右并列的相近与前后承接的相近;……在这些意义的比较中,可以显示词义一定的规律。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陆宗达、王宁先生倡导的比较互证的研究方法。比较互证法就是指从具体的研究目标出发,设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对一篇文章、一本书或几部书中的语言文字材料进行全面的有系统的研究,较同辨异,彼此证发,以便清理与把握这些材料的内部条理。可见,比较互证的实质是对语言文字材料进行系统贯通。也就是穷尽性地研究所设定的范围内的材料,把这些材料看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来贯通它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脉络。对《庄子》的语言文字材料进行系统贯通,就是把这些材料看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来贯通它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脉络。在具体操作中使用了“系联法”和“参照法”。“系联法”是利用专书中的对文、连文及一些否定式结构系联相关的词语以确定它们的反义关系。“参照法”则是通过考察《庄子》中语句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注释来确认词的反义关系。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课题的基本情况、庄子与《庄子》的概况、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反义词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等内容。课题的基本情况涉及到选题的原因、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课题采用的理论与方法、课题的研究价值。庄子与《庄子》的概况主要内容是,庄子生活的时代、《庄子》的作者、 《庄子》的流传与注疏、《庄子》的篇章与字数、《庄子》的主要思想。 第二部分是《庄子》单音节实词中的反义词概况,共有反义词341组,形容词有128组,占总数的37%;动词有126组,占总数的36%;名词有93组,占27%。第三部分是《庄子》单音节实词反义关系考释,共考释反义词100组,其中形容词50组,动词30组,名词20组。 第四部分是《庄子》中反义词显示的格式,主要有四种显示格式:一、“某而不某式”,这种格式也包括“某,弗某式”和其它的否定形式。在这种格式中,其中一个词的否定式与另一个词具有同义关系,由此可以判断这两个词具有反义关系。二、反义对文,在这种格式中,两个词在同一句话中或在两个分句中处于相对当的位置上,用来表示对立的状态、行为、性质、态度等,那么处于对当位置上的两个词具有反义关系。三、反义连文,在这种格式中,两个词在句中并列连用,它们所表达的语义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这种对立有时是为了加强对比,使语义鲜明,有时则是通过对立的两极来表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范围更大的意义。四、两个词在句中的位置没有特殊的地方,只有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考察、探求才能确定它们的反义关系。 第五部分是《庄子》单音节实词反?

赵华[2]2000年在《《庄子》反义词研究》文中认为在汉语史研究中,《庄子》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其中的反义词从共时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庄子其人及《庄子》的一些情况。 第二部分确定了本文判定反义词的标准:(一)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二)语义相反或相对;(三)对举使用。 第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了《庄子》反义词的情况:根据上述标准,本文确认《庄子》中共有反义词229对;其中,单音节对单音节的222对,单音节对双音节的1对,双音节对双音节的7对。其次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从反义词的使用频率、语义、词性三方面对《庄子》中的反义词逐对进行了描写。最后分别从反义词的词性分布、对应关系、表达效果、构词作用等角度对《庄子》中的反义词进行了考察。 词的反义关系是指词在词汇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然而词的词汇意义同语法意义又有密切的联系。在《庄子》中,除了“动:静”外,其他具有反义关系的词词性都同。从词性看,《庄子》中的反义词有形容词、动词、名词和代词等类;其中,动词最多,其次是形容词、名词,代词最少。从使用次数看,名词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居第三,代词最少。 词义变化的直接结果是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这就使得一个词在几个义位上都有可能存在反义词,但是能否存在反义词,还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有关对象的关系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性质;(三)人们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看待有关对象。就词而言,《庄子》中的反义词既有一对一的,也有一对多的;就义位来讲,《庄子》中的反义词有的只在一个义位上跟别的词形成反义关系,有的是在几个义位上跟别的词形成反义关系,情况不一,具体如下: 1.一个词在它的某一个义位上有一个词跟它形成反义关系。 2.一个词在它的某一个义位上有几个词跟它形成反义关系。由于语 义的复杂性,与这个词形成反义关系的词有的相互之间是同义词, 有的不是。 3.一个词在它的几个义位上分别有一个词跟它形成反义关系。 4.一对反义词在几个义位上都形成反义关系。 5.几种情况的综合。 反义词是客观事物、现象之间矛盾、对立关系在词汇中的反映,它可以把现实中无处不在的矛盾、对立关系针锋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反义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庄子》中的反义词的作用可以从表达、构词两方面来分析。 1.表达方面: (l)表对比 把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摆在一起,或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事理,相互反衬,形成鲜明对比。 (2)表浑括 以事物对立的两端或两个侧面概指整个事物。 (3)表强调 在肯定A之后,又否定B,从而更加突出A。 (4)表相关或转化 用来表示对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或相互转化。 (5)表一致 表示A如此,B也如此,或AB都如此。 (6)表反常 以情理应为A,而实际情况却是B:或甲应A,乙应B,而实际做法却是甲B乙A。 2.构词方面 反义复合词是由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双音词。一对反义词能够表述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人们要揭示矛盾对立,就往往兼而用之。表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反义词对举并走向复合的逻辑基础。反义词的连用对举是反义复合词的直接过渡形式,因为只有两个对立项经常并列使用,才‘有可能发生意义的溶合。反义词的经常连用对举使得反义复合词的出现成为必然。本文确定《庄子》中共有反义复合词40个。 从结构上看,《庄子》中的反义复合词都是联合式;从构词看,则又可 二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门)名词和名词联合构成名词。 (2)名词和名词联合构成动词。 (3)动词和动词联合构成动词。 (4)动词和动词联合构成名词。 (5)形容词和形容词联合构成名词。 (6)形容词和形容词联合构成代词。 从词性看,40个反义复合词多为名词,此外还有动词、代词等。从语 义上看,《庄子》中的反义复合词大多比较单一、具体。 《庄子》中的反义复合词没有偏义现象。

曹雅玉[3]2005年在《《庄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庄子》原文中的词与词的词义关系为依据,参考前人的注疏及研究成果,归纳出《庄子》中82组单音节同义形容词。通过对这些同义词的词义进行考察和比较,确定出其在《庄子》中的共同义项,对这些同义词组内各成员的差异进行辨析,并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将其分成意义、色彩和用法三大类、十二小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七种《庄子》中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的常见格式。最后,通过对《庄子》中单音节同义形容词的构组情况与先秦其他著作的构组情况的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对《庄子》中的单音节同义形容词的大致状况进行概括性的描绘。

刘志恒[4]2008年在《《说苑》反义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古汉语反义词的研究,虽然前人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大多集中在先秦和魏晋时期,汉代反义词的研究在规模和分布上都很不平衡,还需进一步的拓展和挖掘。《说苑》是刘向校书时根据皇家所藏和民间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杂著类编,语言流畅,用词通俗易懂,基本反映了西汉末期的语言特点。因此,本文选择《说苑》中的反义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版本互校、穷尽性的统计、分类整理、详细分析等方法比较全面地探讨了《说苑》中的反义词,着重对该书反义词的语法分类、词义类别、存在方式、运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了本书反义词的特点及其所体现出的反义词的引申演变规律,希冀为汉代专书反义词的研究提供一点材料。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介《说苑》的语料价值和古汉语反义词的研究状况;概述反义词的界定与判断标准;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说苑》反义词的具体分析,分别从分类、复音节反义词和反义词之间的多角关系三个角度探讨了该书反义词的特征。第三章归纳整理了反义词在《说苑》中的显现方式。第四章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反义词的运用在该书中的重要作用。第五章对《说苑》反义词的特点进行了整体思考和总结,得出了具有规律性的四点结论:《说苑》中的反义词:数量多,且单音词占绝对优势;大部分反义词出现频率高,为后世沿用;不平衡性明显;比较稳定,多为语言反义词。

鲁六[5]2005年在《《荀子》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荀子》是战国末期一部重要的典籍,其词汇量丰富、语言风格接近口语,基本上能反映上古汉语末期的词汇面貌,而且是后世典范文献语言和诸多口语词汇的源头之一,因而研究价值较高。自唐以来,历代都有学者对《荀子》进行注释,其中不乏像王念孙这样的大家,总的来说,《荀子》词汇研究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这些注释上。以《荀子》全书词汇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进行穷尽式的调查、统计、归纳、分析,从而对《荀子》词汇作全面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这样的学术实践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可以说,《荀子》词汇研究在荀学研究和上古汉语词汇研究领域里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选择了《荀子》词汇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我们研究《荀子》词汇,就是希望能全面描写《荀子》词汇系统,并努力探讨《荀子》词汇的发展规律,从而将我们的研究纳入到汉语史研究的框架之内。在具体研究中,我们既吸取了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又充分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将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对一些词汇现象尽量作出解释;同时对复音词、同义词、反义词、词义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目的就是想为上古汉语的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材料,为推动汉语词汇史、汉语史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一点力量。 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荀子生平和《荀子》的流传情况,并讨论了选题理由、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同时对汉语史的分期、语料取舍及版本择定的情况作了说明。 第二章,《荀子》基本词汇研究:在本章中,我们基本上穷尽性地统计了各个词类的基本词,并重点分析了名词基本词。分析时,先按词汇意义所表示的概念类别将名词基本词分为十九个类聚,然后再按不同的类聚进行分析,对连带而及的动词、形容词也加以讨论。这样研究,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基本词汇各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便于考察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词语的影响。 第三章,《荀子》复音词研究:首先借鉴前辈学者的经验并结合《荀子》词

苗传美[6]2017年在《《孔子家语》反义词研究》文中指出《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古代的经济、社会生活及思想文化、制度风俗等等,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儒家著作。《家语》词汇量丰富,口语色彩浓厚,有很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家语》中的反义词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与分析,以求能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家语》及其研究概况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述,其次对古代汉语反义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做简要的说明,最后阐明研究《家语》反义词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孔子家语》反义词的界定,主要参照语义标准、语法标准和语用标准,运用反义连文、反义对文、否定式结构、语义相反或相对、参照相关注释等方法来判定并统计出《家语》里面的反义词共341对。第二章《孔子家语》反义词分类描写,主要是对统计出来的《家语》里的反义词进行分类描写,主要从音节、词性、反义关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描写,发现《家语》反义词符合上古汉语词汇的整体发展风貌。第三章《孔子家语》反义词辨析,是按照义位对应关系,对《家语》里的反义词进行辨析,主要从双边单项对立、双边多项对立、多边单项对立和多边多项对立四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辨析,得出《家语》反义词的一个特点:义位对应关系复杂。第四章《孔子家语》反义词的特点,主要总结《家语》反义词的特点:不平衡性和义位对应的复杂性。并对其形成原因与表现作简要的说明。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家语》反义词的整体特点及研究意义。

李占平[7]2009年在《《庄子》反义词显示格式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庄子》是一部含有大量寓言故事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反义词。《庄子》一书中的反义关系主要通过四种格式显示出来:A而不B、反义对文、反义连文、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显示反义关系。反义关系显示格式的总结有利于反义词确定方法和形成原因的探讨。

车淑娅[8]2004年在《《韩非子》词汇研究》文中提出《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重要文献之一,其语言颇具上古汉语的语言特点;《<韩非子>词汇研究》是一篇对古代专书词汇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论文采用共时描写、历时比较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书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了描写和分析。一部专书的词汇研究与同时期的整个词汇研究之间,是点与面的关系,而一部专书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是有限的,因此,论文的研究虽然立足于《韩非子》,但又不囿于《韩非子》,一般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材料,在充分利用《韩非子》材料的同时,根据需要,也兼顾同时期其它典籍的有关材料,如《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必要时还上溯《韩非子》之前、下探《韩非子》之后的重要作品中的有关用例,以便使相关结论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 论文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韩非子》的词汇,有丰富汉语词汇史专书词汇研究之价值。此前的上古汉语词汇研究多以经书为研究对象,对子书重视不够,即便是研究《韩非子》,也总是把研究重点放到《韩非子》的哲学体系、思想结构、版本异同、篇章真伪、文字音义的训释等上面,而对《韩非子》词汇的研究价值认识不足。论文首次把研究重点确定为《韩非子》中的词汇,用词汇学的研究方法代替了以往训诂学的研究方法,融理论探讨与研究实践为一体,在研究《韩非子》词汇的基础上,也试图对诸如复音词、同义词、反义词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目的是为上古汉语断代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韩非的身世和《韩非子》的传世情况,论证了《韩非子》词汇的语料价值和研究意义,提出了专书词汇研究的三维方法论。第二章,“《韩非子新校注》校读”,对《韩非子新校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作了简要的校补。第三章,“《韩非子》单音词举例研究”,首先对《韩非子》单音词的面貌进行了描写利分析,列出《韩非子》单音词表和《韩非子》字表;再以《韩非子》“不、弗、勿、毋、非、未、无;之;请;种、殖、树、艺”等单音词为例,论证了“汉语词汇用法的明确和简化趋势”、“词汇意义演变促成句式结构演变”等观点。第四章,“《韩非子》复音词研究”,第一次对《韩非子》复音词作了系统的描写与分析,列出《韩非子》复音词表,并专节描写分析了《韩非子》中比较典型的同素异序复音词现象。第五章,“《韩非子》同义词研究”,对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总结与分析,将古汉语同义词定义为:“处在共时层面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某个义位上有相同的含义且词性相同,它们就是一组同义词。”列山《韩非子》同义词表,并对《韩非子》同义词进行了分类辨析。第六章,“《韩非子》反义词研究”,第一次对《韩非子》反义词进行了全面描写与分析,列出《韩非子》反义词表,对《韩非子》反义词的类型、来源、对应关系和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和总结。

江傲霜[9]2007年在《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文中认为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六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它连接着上古和中古。社会的动荡、社会生活和风俗文化的改变、异域文化的渗入无一例外地反映在词汇中,因此这个时期的词汇呈现出与上古迥然不同的特点。六朝笔记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及浓郁的口语色彩被作为这个时代语言面貌的典型代表,在语料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辑录整理的研究成果上,选取了十一部笔记小说,近35万字语料,对这个时期志人志怪小说的词汇进行全面考察。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度及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借助电脑,建立了一个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的封闭语料库,采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对语料进行分析和解释。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佛教词”、“单音词新生引申义的运动轨迹”、“单音常用词的发展演变”、“新词词缀的全面考察”、“双音组合的词汇化”、“词汇的类聚”等问题为各章研究的重点。我们的研究在描写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传统训诂学,力求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有一些突破,对断代词汇研究有一点贡献。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源起、意义和价值。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六朝乃至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的研究状况,提出研究的不足与需要加大力度的方向,明确选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语料的选取范围。第二章,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系统概貌。就其词汇构成来说,有上古词和中古词。中古词中又包括新生普通词、道教词汇、玄学清谈词汇、佛教词汇。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要对一个时期的词汇进行研究,就要对这个时期的词汇概貌进行剖析,只有这样才能将看起来散乱的词汇作为一个体系进行分类和描写,这一点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非常必要。六朝笔记小说的词汇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继承大量上古词汇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词新义,一些口语词、常用词成为后代乃至现代汉语词汇的源头。受宗教及社会风俗的影响,佛教词、道教词、玄学清谈词等在笔记小说中大量出现。佛教词汇的出现,不仅充实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丰富了构词方式,从客观上促进汉语双音化的发展。中土化的佛词和佛化的中土词甚至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汉语词汇与佛教词汇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第三章,六朝笔记小说单音词研究。主要包括新词、新生引申义、常用词的发展演变、词义演变方式等。单音词是双音词产生的基础,对单音词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掌握词汇系统的变化。六朝笔记小说中既有全新的单音形体,也有借用旧形产生的意义上毫无联系的单音新词,这样的词通常被看作同音词。对于借用旧形产生的相关新义位,我们采用语义场理论,对其进行义素分析,在语义场中观察限定义素和中心义素的改变而导致的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易位。常用词的变化对于语言系统来说是种本质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形式和意义上的更替。两个常用词变化的结果是形式上的更替;一个常用词中只有义位的替换,即一个义位替换另一个义位上升为常用词,这种替换导致词汇系统深层次的改变。就词义演变来说,主要是在词汇系统内部进行已有资源的重新分配,运用旧形体通过引申、虚化、感染、转化和相因生义等方式在不增加交际负荷的情况下使词义发生改变,达到丰富词汇系统的目的。第四章,六朝笔记小说双音词研究。包括双音词的判定标准、双音旧词、双音新词、、双音组合的词汇化等。双音词在六朝时期得到迅猛发展,对这些双音词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词汇系统的发展演变。首先,我们在前哲时贤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六朝笔记小说的实际,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化理论,提出四条判定双音词的标准;其次,将全部双音词做了历时归类,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双音旧词的考察,重点放在转义旧词的词义发展演变上;新词语隶属于特定时代,是共时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加大对新词语的研究力度。在双音新词的探讨上,从新词的类别、内部构造方式及词义演变等几大方面进行。在内部构造上,我们将构成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的八种主要构词方式与上古相对比,坚持静态描写与动态解释相结合,来突出这个时期的构词特点。由于构词法的改变也是促进双音化的一个条件,我们对六朝笔记小说中七个大类,二十二个不同词性的词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尽力展现六朝笔记小说词缀在共时层面的发展特点。同时,我们还专门讨论了双音新词的异序词,对其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同素异序产生的原因及内部结构类型;第三,我们重点考察了六朝时期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情况。六朝笔记小说中双音词的继承性非常强,有近一半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对这些词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词汇系统的动态演变轨迹。再次,我们从语言内部和社会外部来分析双音词大量涌现的原因,指出双音词形成的途径是同义聚合、虚化和同义替代等方式。最后,我们辟专节来讨论六朝笔记小说双音组合的词汇化问题。词组词汇化是双音化中最经济的体现,这种从句法到词法的转变是语言中处于线性序列的两个单音词临时组合固化的结果,它往往要经历一个范畴上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有隐喻、转喻的参与,它们改变词组的语源义,使结构发生词汇化。六朝笔记小说中双音组合的词汇化分为六朝时期已经成词、六朝时期正在过渡和六朝时期未成词三种情况。由于词组固化而成的双音词带有深深的历史痕迹,要经过漫长的历时阶段才能完成,考察这些词组的词汇化,对词汇演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五章,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类聚。包括同义类聚和反义类聚。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是孤立的、原子主义的,而是通过事物间的种种关系,将它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联想的网络。这种认知方式投射在词汇中就是将词按照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词义类聚。通过观察每个词与这个类聚及类聚内其他词的关系来发现整个词汇系统的变化。我们首先从语法、音节和构成类聚成员的数量分别对同义类聚和反义类聚词汇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了同义类聚类型有两种,即多义词群的同一类聚和多义词的不同类聚群。同义类聚成员的语义层次分为并列和上下位关系,它们在不同的语义关系下构成同义类聚。在同义类聚中具有小说特点的词汇比较丰富,能清晰地反映这个时期的社会和语言特点。反义类聚有互补、极性、反向三种类型,它们也通过不同语义关系构成反义聚合。反义聚合的语义在发展中呈现出同步和异步发展的情况。同步发展反映了词汇在变化过程中的对称性,异步反映了词汇变化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在反义词的对应关系中,有词汇多义性形成的一词多类聚,也有词汇同义性形成的一词多类聚。词的多义性将反义词、同义词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同一个平面内共现,呈现了词汇的系统性特征。第六章,六朝笔记小说多音节词语研究。包括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交际中人们不再满足于双音节的构词方式,而是需要有更多形式新颖、表义精确的结构来表达事物,进行思想交流。多音节词语的出现,恰好顺应了发展的要求。六朝笔记小说中的三音词在所指内容上较先秦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专名外,三音词的范围扩展到普通名词中,表示最多的是日常用品。在构词法上,我们更关注多层三音词,词汇内部构造的变化说明了六朝时期的词汇构成较上古更为复杂和多变。同时,六朝笔记小说是四字熟语产生的摇篮,不仅有成语还有惯用语。有些脍炙人口的熟语一直影响至现代汉语。我们对四字熟语的历史来源、构造方式、典形典源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其在六朝时期的发展特点。最后是结语。通过对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的梳理和考察,我们得出如下特点:第一,词汇聚合丰富。从宏观上看,六朝笔记小说中有承古词,也有新生词;有本土宗教词汇,还有大量外来词。这些词语充实了六朝笔记小说的词汇系统,使其更为复杂、交错多变;从微观上看,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导致大量同义聚合、反义聚合的出现。这些词不仅在语义区分上更为细密,而且在表达上更为准确。第二,词汇组合能力增强。从宏观上讲,六朝笔记小说词汇通过不同途径扩展其搭配功能,更多的是运用旧有资源来重新组合;从微观上看,词义的引申导致义位多义化,增强了词汇间的组合功能。第三,词汇运动变化加剧。从宏观上讲,词汇的新旧质要素变化突出,常用词更替明显;从微观上看,义位的变化是词汇运动的直接体现。词义通过隐喻、转喻等修辞方式从组合的表层进入融合的深层,从而发生转变。第四,词汇双音化趋势增强。主要通过同义连用、音节扩充、同义替代、语义脱落、双音组合的语法化等方式实现来双音化,使结构成分从句法层面的独立单位转变为词汇层面的粘附单位。第五,词汇的小说特点明显、口语色彩浓郁。它们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使语义表达更为鲜活,突出了所描绘事物的特性。

张建勇[10]2007年在《中古汉译佛经反义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中古时期的汉译佛经语料中的反义词作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对这些反义词的描写来揭示中古汉译佛经反义词的大致面貌,总结其基本特点,勾画其演变轨迹,并在描写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词汇、语义现象加以解释,并完善和探索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相关理论。本文共分七部分。在绪论部分回顾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的语料作了说明。第一章确立了中古译经反义词的判断标准,描写了译经反义词的显示格式。第二章描写了译经反义词的词类分布和对应关系。第三章从词汇形式和反义类型两个角度分析了译经反义词的特点。第四章论述了译经反义词的历时演变及其规律。第五章讨论了译经反义词的作用和汉语史研究价值。第六章探讨了古汉语反义词研究中的若干难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参考文献:

[1]. 《庄子》单音节实词反义关系研究[D]. 李占平. 四川大学. 2004

[2]. 《庄子》反义词研究[D]. 赵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3]. 《庄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D]. 曹雅玉. 河北师范大学. 2005

[4]. 《说苑》反义词研究[D]. 刘志恒. 湘潭大学. 2008

[5]. 《荀子》词汇研究[D]. 鲁六. 山东大学. 2005

[6]. 《孔子家语》反义词研究[D]. 苗传美.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7]. 《庄子》反义词显示格式探析[J]. 李占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8]. 《韩非子》词汇研究[D]. 车淑娅. 浙江大学. 2004

[9]. 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 江傲霜. 山东大学. 2007

[10]. 中古汉译佛经反义词研究[D]. 张建勇.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庄子》反义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