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人民医院 云南 祥云672100
摘要:目的:探究以MRI检测肩袖损伤的情况,评估此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6年3月因肩袖损伤而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1例患者,以MRI对其展开病征、症状检测,并系统分析检测情况。结果:51例患者有29例属于肩袖部分性撕裂者,其患处都为冈上肌腱,包含9例为上表面侧受损、13例为下表面侧受损、7例为肌腱内组织撕裂。当中,22例属于全层撕裂者,包含7例冈上肌腱全层撕裂、8例伴有肌腱回缩、肱骨头向上移动及肌腹回缩等多种征象、7例伴有肩胛部位下肌腱受损问题。结论:MRI在鉴别肩袖损伤问题时,能较清楚地反应出撕裂程度及相关征象,为肩袖损伤的预后治疗提供较为科学的征象根据。
关键词:肩关节;肩袖损伤; MRI;诊断
肩关节处出现不稳定病症,多数和上盂唇及相关结构受损有关联,即肩部肱二头肌的长头腱和盂唇止点相连接的位置,呈现出由前到后的受损问题。这种病症多以盂唇撕裂、长头腱受损为主[1]。时下,用于鉴别肩袖撕裂的技术手段比较多,为探寻到最为有效的鉴别方式,本文选择2012年7月-2016年3月因肩袖受损而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1例患者,以MRI对其展开病征、症状检测,进而系统分析检测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7月-2016年3月因肩袖受损而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1例患者,其中,有30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在17-49岁间,平均(30±4.07)岁;包含:35例复发型关节不稳定脱位者、9例活动后肩部关节异常疼痛者、7例肩部关节前方受损者。以上多数病例都出现了上举、外展功能受限或局部压痛等情况。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以GE HDE1.5TMRl扫描设备对全部患者的肩部关节实施检测,辅助患者作出仰卧式体位,其双手摆放在中立的位置,拇指向上,以包裹患病肩侧表面的方法展开扫测。设备矩阵测量范围采用320x256,FOV16-18,以GE Signa HDE 4通道的线圈进步检测成像,横断位采用T2WI-FSE、T1WI-SE, 斜矢状位、斜冠状位采用T2WI-FSE,探查关节软骨采用PD FS。分别实施轴位、斜矢状位、斜冠位等扫测,待定位像结束以后,扫测轴位,在矢状面及冠状面像上设置横断面成像,层面与关节盂垂直;当轴位得以完好定位后,然后对斜矢状位实施扫测,垂线放在冈上肌的长轴之上;再扫测斜冠位,将定位线平行于冈上肌腱的长轴、肱骨的长轴上。
1.2.2分析资料
扫测完后,分别由2名MRI影像阅片医师负责读取数据,以双盲法实施具体读取操作,经共同协商后,处理差异性问题,并评估肩袖撕裂的具体程度,得出一致结论。
1.3诊断及分型标准
撕裂程度标准:若扫测高信号牵连到冈上肌腱,没有牵连到全层,判定为部分撕裂;若扫测高信号牵连到全层冈上肌腱,亦或冈上肌腱表现出不稳定性或不连续性,判定为全层撕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撕裂分型判定:若撕裂牵连至肌腱关节的一侧表面,其滑囊表层较光滑、完整,判定为下表面出现部分撕裂。若撕裂牵连至滑囊一侧表面,关节侧面较为完整,判定为上表面出现部分撕裂。若撕裂牵连氛围不达关节的侧面位置,也没有牵连滑囊一侧的表面,受损位置仅在肌腱以内,判定为肌腱内组织撕裂。
2.结果
经MRI扫测后,51例中,有29例属于部分性撕裂者,其患处都为冈上肌腱,包含9例为上表面侧受损、13例为下表面侧受损、7例为肌腱内组织撕裂。当中,22例属于全层撕裂者,包含7例冈上肌腱全层撕裂、8例伴有肌腱回缩、肱骨头向上移动及肌腹回缩等多种征象、7例伴有肩胛部位下肌腱受损问题。
3.讨论
3.1肩袖撕裂症状的形成解析
肩袖撕裂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按损伤程度可分为部分撕裂和全层撕裂。可同时伴有冈上肌腱的回缩及肩袖广泛撕裂的情况。部分性撕裂可无明显疼痛,外展肩关节时,肩袖撕裂部分与肩峰下接触而产生疼痛,主动外展时不能对抗阻力,使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另外,肩胛盂外层约是肱骨头构造体积的四分之一,如果上臂向外伸展为90OC,此时的肩部关节于前、后活动的移位间距平均是20毫米[2]。加之,肩部关节的前一侧构造中包含多种组织(如关节囊、孟唇及相连韧带等)。肩袖及孟唇组织多为缔结性质,属于致密性纤维组织,当肩关节产生活动时,承担着放松、紧张状态更替的任务,因此,该部位受损几率较高。
3.2MRI用于肩袖撕裂鉴别中的作用探究
MRI技术引入临床检测操作中,使肩袖袖撕裂的扫测鉴别工作更具敏感性,同时提升了检出正确率。此研究中以T2WI-FSE、T1WI-SE、PD FS序列,横断位、矢状位、斜冠状位展开系统探测,文中实践表示,当患者取中立仰卧式体位时,其肱骨的长轴、冠状标准面间有夹角,角度在(25.0±4.1)度间,同时,冈上肌的腱部、长轴间也有夹角,角度在(12.5±3.3)度间。对斜冠状位实施扫测时,将投射线放在肱骨长轴、冈上肌腱部的平行位置,用以清楚突显肌腱全貌、肱骨长轴等,如此可明朗地探查到肌腱末位的具体撕裂状况。此外,PD FS序列能优质呈现肩部撕裂问题,该序列不会受到脂肪组织的干扰,成像中的伪影相对较少,且所呈现的水波信号、肩峰、肌腱部、三角肌等内部构造都较完整,并且化学位移对水频率、脂肪的反应有差异,易于分离水分、脂肪组织,突显水性信号,使得病变内液的信号更为显著,大幅度提升了肩袖撕裂病症的检测效果[3]。
综上,MRI在鉴别肩袖撕裂问题时,能较清楚地反应出撕裂程度及相关征象,按这些扫测显像可以高效探查撕裂口的病理特性和并发性表现,进而为肩袖撕裂的预后治疗提供较科学的征象根据。
参考文献:
[1]沈惠平,杨梁杰,邓嘉鸣,等.用于肩关节康复训练的单输入三转动输出并联机构及其运动学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22):2983-2988.
[2]周梅君,吕慧兰,李浅峰,王玉龙.系统康复治疗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5,26(18):2757-2759.
[3]陈辉,王群,燕双喜,等.关节置换与关节镜下修复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伴重度骨缺损:3年随访对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5):5625-5629.
作者简介:张开贤(1970年6月-)云南省祥云县,汉族,主治医师,大专,主要从事CT、MRI影像诊断工作。
论文作者:张开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0
标签:肌腱论文; 关节论文; 肱骨论文; 肩关节论文; 冠状论文; 征象论文; 肩部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