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职业技术人才结构有不同的要求,职业技术人才的结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横向的门类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层次结构的变化,又决定了职业教育纵向的程度结构和人才规格的要求。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同时证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存在着天然的、特别密切的关系,具有直接制约或有效提高亿万从业劳动者素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独特功能,并成为经济发展、企业兴衰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因此,分析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有利于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现实生产力要求的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一、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培养各类职业和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一样,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作为与经济发展有着本质的、最紧密、最直接联系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某一特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各种层次应用性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从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角度实现了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并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在培养劳动力专业素质、发展劳动力的智能,塑造劳动者职业道德品质、人格,传授生产技术等方面更加具体,能更加直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则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复杂经济系统,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结构状况。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正是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定会对职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1.职教层次的多样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岗位划分日益细分化,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有明显的差异。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经济不够发达,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中等为主,面对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层次的职业教育显然已难以适应。
产业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由于各产业对技术的不同要求及科技成果在各行业的使用程度不同,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不同要求,反映在对人才的需求上是各种不同层次技术的兼容及需求量的不同。实践证明,经济建设既需要高层次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也需要中、初等层次的技术操作型人才。
近几年,上海的职业教育从本市城市功能定位出发,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比例为依据,在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根据不同行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培养人才。如:第二产业在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后,确立了汽车制造业、通信信息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电站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为支柱产业,中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1997—1999年仅为第二产业就培养了8万余人。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9 年上海市工科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6.4万人,而1996 年同期工科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为3.9万人,同比增加了近2.5万人。一些知识技能含量较高的专业则有了相应的调整,如:医药卫生类专业,中等层次的在校生1999年比1996年减少了2400人,而高等层次职业教育1999年的招生数与1996年相比增加了21%,经济类专业的高职招生数1999年比1996年增加了96%。此外,据全国中专教育委员会1998年调查,北京中关村博士、硕士占7%, 本科生占20%,专科生占20%多一些,中职生占48%之多。可见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人才需求的规格层次上,依然体现为不同岗位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为前提,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在人才规格及层次上合理地发展。
2.人才规格的高移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把科学发现转化为工艺流程、把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管理。这种人才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与知识,又要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工作的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由职业教育来承担,必须通过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来完成。
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国家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已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而普遍高移,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为专科)已相当普及,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培养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应用性技术型人才。1992 年台湾省的三所技术学院, 除有本科在校生7725名以外,共有硕士、博士研究生1155人。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技术学院和社区学院,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业学校,日本的技术大学等等都承担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任务。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自1985年起步以来,进展缓慢,其规模和影响都不大。上海自1997年起,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始举办高职教育,发展势头逐步攀升,近年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前年上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有43家,共设有130个高职专业点, 按专业点数计算,其中3.9%为第一产业,46.9%为第二产业,49.2%为第三产业。 1999年,上海信息产业增长率为20.6%,而高职的电子信息技术类的专业点达24个,占18.5%,这将为上海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教专业设置及结构与之相适应
专业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专业的设置应该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应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分析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别注意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根据它的变化要求设置专业。
1.专业结构必须合理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适应科技进步所导致的职业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专业设置应围绕本地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从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地区产业、企业的特点,在培养人才规格、内涵、功能上反映和满足社会需求,使专业设置趋向合理,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上海的职业教育从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及高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专业设置不断予以调整,一些专业随着岗位的消失而被淘汰,一些传统专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有一批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相继产生。1997年,上海市尚未对商务英语专业招生,至1999年,商务英语专业的招生数则为225人; 装潢设计专业1997年招生数为260人,至1999年上升为473 人;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97年招生数为1775人,至1999年招生数达2626人;以上数据充分证明只要与经济和高科技发展相适应,合理的专业设置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2.专业设置应市场化。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需求型教育,以培养为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各类层次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其发展规格和速度既受到社会的推动又受到社会的制约,面对高科技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面对计算机以及科技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状,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市场培养人才。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的专科学校,该校在进行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专业依据现实岗位要求增加了知识和技能内涵,重新调整了专业设置,学校坚持“应用型、技术型、专科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中,注意学科交叉和外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如在工科专业中文科知识占30%,在工业外贸专业中强调机电类知识的复合,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课程内容与之相适应
增强专业教育的知识含量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才的培养依赖于课程、教学内容,产业结构调整毫无疑问会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产生影响,并使职教课程内容向综合化、实用化转变。
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社会和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决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包含了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方面,是以科学知识与现实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建设对人才规格质量的要求为依据的,根据不同专业层次的培养目标,按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于应用。由于在企业第一线的工作者所面临的往往涉及到各种学科理论,需要各学科知识的协作才能解决问题。因此,职教课程内容须反映出综合化这一特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不单纯强调“门类化”、“系统化”,要以综合课程为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并不是原有数门课程知识内容的简单迭加或拼凑,而是把各类知识有机地、合理地并符合教学规律地综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或几门能反映该专业特征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
2.课程内容的实用化。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将来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职业准备教育。《辞源》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教授工业、农业、商业知识、技能,俾学者可执业条以谋生计,并以供社会上种种需要为目的之教育也。可见,职业教育必须保证受教育者通过学校,掌握直接能用的技能,以保证职业教育宗旨的实现。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实用价值的充分体现。
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和实用型、操作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其课程内容除了必要的规律、概念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应从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加以具体化、定量化、规范化,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尽可能地与社会认可的证书接轨,让学生增加更多的就业竞争优势。
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培养偏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所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联系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企业生产力状况和装备水平,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针对企业岗位的需求现状,拓宽与培养目标相关的知识面,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总之,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职业教育要健康地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适应高科技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适应本地区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规格的需要,只有主动适应市场,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内容,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