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李唐时代,道家文化思想影响范围甚广,科举成为文人书生进入仕途的主要路径,道家文化思想是统治者统治天下的思想工具。道家文学思想在唐代试赋中的景物、水源、丰源等方面均有着浓厚的体现。在唐代道家文化思想不仅可利于自己的修身,在治国上也具备自身独特的理论。
【关键词】道家思想;唐代试赋 体现 探究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文学思想,在唐代试赋内得到了充分体现,道教先祖老子、李耳得到了文人雅士的推崇。唐代举国上下也开展学习道学,进而使得唐代进入了盛世阶段,强化了统治者的政权。唐代已经将道家文化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论之一,唐代科举成为文人书生进入仕途的主要路径,道家文化思想是统治者统治天下的思想工具。在唐代试赋中,道家文化思想运用较为普遍,道家文学思想内容在唐代试赋内具备深刻的意义。
一、 道家文学思想在唐代的发展
道家文化对于李唐帝王们来说,可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据唐人封演说:“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故崇道教。”于是, 唐代将道家创始人老子尊称为道家先祖,且道教为唐代的国教;甚至唐高祖一度敕令“老先次孔”。李唐帝王不仅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而且将道家经典确定为士子们学习和考试的内容,比如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等,在唐代阶段,就宗教管理,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道教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受到了聚过上下文人雅士的推崇。简单而言,道教在唐代属于皇室宗教,可享受皇室特权。唐代统治者大肆建设道观,道观内设置7位道长,在皇宫建筑内,其道家思想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皇宫宫殿命名上,“蓬莱殿”、“宣武门”、“九仙门”等。老子在唐代受到了大力推崇,甚至修建了专门的老子道馆,供人膜拜。道家思想融入试赋内,凸显了唐朝时期,道家文化的鼎盛发展。
通过查阅唐代科举相关资料能够得知,唐朝对道教玄学很是推崇,且将道教列入了科举考试中,设置了专门的玄馆,以供人们学习道家思想。在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就曾发文:“伏以圣绪出自玄元, 五千之文,实为圣教,望请王公以下,内外百官,皆习老子《道德经》 ”且在科举上,增加了老子的《道德经》。在唐玄宗时期,道举成为正式的科举考核内容,道教玄学得到了大力推崇,道教成为人们进入仕途的一种方式。就文化角度而言,道家思想的加入,为唐代文化注入了全新的血液,提升了全新的活力。就政治角度而言,道家思想是统治者独特主张的政治手段。毫不夸张的说,道教在唐代影响着每一个人。
二、 道家文学思想概述
道家代表为老子、庄子,他们所说的选轮道,是将天地、人生融为一体。道家文化思想论述,触及的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艺术形式,与自身的审美思维相契合,构建重审美、重艺术的道家门派。
道家文学思想内容较为深邃,影响十分深远,道家遵循的是自然之法,将自然之道定义为人生之道,只有顿悟自然之道,才可顿悟人生之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消除人类外在干预,促使思想与自然贴近,促使造作与雕饰对立,做到返璞归真,建设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
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曾表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由此可见,道家强调的是清静无为,推崇的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家对万物自然之美有很高的崇敬之意。汉代司马迁就指出,道家遵循的道法自然、乘虚无为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这也为道家思想在唐代试赋内的应用与体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唐代,自然文学创作原则得到了应用,其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展。
唐代诗人李白就受到了道家道教的影响,在晚年还当上了道士,王世贞认为李白是“以自然为宗”。圣人异治理万民的方式,促使世人除去心中的杂念,充实自身,促使自身与世无争,强壮身体,做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在没有欲望的状态下,即便是心存妄想之人,也难以在世人眼前有所作为。遵循无为而治之道,就可保障世界太平。
三、道家文学思想在唐代试赋中的体现
在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参照本文上述分析,道家文学思想在唐代试赋中的体现主要包括:景物、水源、丰源几方面,详细阐述如下。
3.1 景物
选取王士祥《唐代试赋中道家文化功能》记录的《登春台赋》、《风过萧赋》、《止水赋》为材料,分析试赋内的道家思想,发现其对士人修己有很大的影响。道家文学思想在唐代试赋内得到了显著的体现,其中《登春台赋》中“条风始至、散灼灼之红桃;谷雨初收,润萋萋之绿草。”在春游阶段登台,本身具备很大的乐趣,甚至部分文人会“乐以忘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诗句凸显的是“心斋”、“坐忘”的观念,只有消除一切干扰,遮蔽本心的观念与欲望,适可而止,才可促使心臻属于清明,归于宁静,就自然美内的感受,可转化到自身精神升华中。陆贽赋云:“目眇眇以心远,野悠悠而气和。可以乐芳时之景物,壮皇室之山河。”从开始的观感外物,到最终的忘我境界,是自身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促使心与自然形成有效沟通。由此而看,登台者面对自然美景,内心会产生较大的触动,促使精神与自然沟通,实现忘我、忘物的境界,促使自身的精神得到升华,遵循自然力量。
3.2 水源
水不仅能够润泽群生,还有“处众人之所恶”的虚下心胸。在道家文化中,水源属于现实内的具体体现,唐代试赋遵循的道家对自然之法的崇尚,借助自然之物,体现情感与思想。就唐代试赋作品,道家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唐代试赋某一韵部、某个字中。
开元五年试题《止水赋》就参照《庄子内篇》所处的题目,在唐代考试中,一般将水作为考试要点,要求应试者参照水开展创作。王冷然《止水赋》云:“水之为德也长,水之为功也众。”是对道家思想最好的感悟。在王冷然试赋中,凸出了水情境澄虚的特点,能够与道家内的“虚静”形成有效联系。就创作者,必须要排除外界与自身的干扰,促使自身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深刻领悟创作对象规律,促使创作对象与创作主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安波不动,与物无争,如方圆之得性,何宠辱之能惊。”虚静是入道的必备精神状态,只有实现心灵的沉静,做到宠辱不惊,才可客观的认知世界,深刻道家文学思想。自由的去审美周围事物,保障自身艺术创造力的提升,以此创作出与造化天宫完全一致的作品。
水源不仅可推动事物的发展,还可阻碍事物的发展,也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可润泽万物,但又与世无争,未能得到人们的关注。王冷然认为,统治者需要像止水一般去对待众生,做人也需要像止水一般,做到心中自明。水不管是在修身,还是治国中,均具备很好的借鉴,在水中可悟出道家文化思想。
3.3 风源
风源本身具备“清”的特点,将自然景色与精神景色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内心产生强烈的触动,实现精神与自然的有效沟通,达到忘我、忘物的境界,实现精神的升华,遵循自然之力。贞元十年,所出的试赋重点为《风过萧赋》,提出的是对道家对自然精神的理解,表明的是风的气节。正如范传正叙述:“风为气兮溥畅,萧在物而虚受,何相会于自然,合无情于妙有。 ”
“风清”之“清”本身包含着去雕饰、任自然的含义,就作品本身而言,描述的是萧声的美妙,如淸晓慷慨激昂,如渗液凄凉婉转,还包含寂寞,在无声中将情感表达出来。创作者认为风促使萧发出的声音,是世间最为美妙的音乐,且声响变化万千,是自然的发声。
就统治者而言,道家文化思想不仅仅升仙得道,而是对天下的治理之道。通过深入分析唐代试赋能够发现,所处的试赋题目本质均为关怀国家社稷、天下民生,考验的是创作者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充满的是政治治国的思想,道家文化思想不仅可利于自己的修身,在治国上也具备自身独特的理论,可凸治国功能,这也是唐代统治者如此看重道家文化思想的主要原因。在唐代试赋中,道家文化思想运用较为普遍,由此而见,唐代已经将道家文化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论之一。
综观唐代科场试赋,即使一些题目并非出自道家经典,但从赋中所表现出的主题来看,也和道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道家文学思想在唐代试赋内得到了显著的体现,是唐代文人书生走入仕途的主要路径。在民间推广道家文学思想与文化,可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便捷性。在唐代,道家文学思想已经成为统治者政治统治的媒介形式,可借助其实现民众思想的控制。总而言之,道家文学思想内容在唐代试赋内具备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建朋. 唐代试赋与儒学之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27(07):68-71.
[2]任彦智.道家文学思想在唐代试赋中的体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7,27(07):68-71.
[3]邓苑超,王帆. 唐代书画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18(01):51-54.
[4]陈晓晓. 唐代人事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32(04):59-62.
[5]廖明凤. 唐代宫殿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10(36):15-16.
[6]郑真先. 唐代治道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2(17):193-194.
[7]王士祥.唐代试赋中的道家文化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01):112-115.
作者简介:李俊:男,51岁 ,汉族,籍贯四川苍溪,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苍溪分校副教授。
论文作者:李俊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道家论文; 唐代论文; 思想论文; 道教论文; 自然论文; 文化论文; 的是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