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男性爱情的道德性_恋爱论文

略论男性爱情的道德性_恋爱论文

略谈男性恋爱道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男性论文,恋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恋爱、婚姻、家庭诸伦理关系和道德是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社会道德层次高低的标志,因而反映和体现着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本文仅就男性恋爱道德略谈几点认识。

男性恋爱要讲道德,这是发展恋爱关系的需要,是进一步建立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需要。如何讲究和遵守恋爱道德,修整和规范恋爱生活中的举止言行,理智地处理和认识恋爱生活中的高潮和低潮,不能不说是男性恋爱生活中的要素。

一、男性择偶之“应然”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貌似平常、浅显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内容,反映着男女之间的相亲相爱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一种必然倾向。作为男性,随着身心发育的逐渐成熟,选择配偶、建立家庭,就成为“应然”的事情。

受性的内驱力影响和支配,是男子选择配偶的应然性在生理上的突出表现。诸如:对性生活的渴望与欲求,对异性的爱慕与追求,想得到人格的升华与价值的实现,进而获得交际的自由以扩展行动的领域等等。英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在影响人们爱情生活的多种因素中,生理上的性冲动是促使人们选择配偶的最重要内容。日本心理学教授津留宏在《结婚心理学》一书中也指出,不管是男是女,性的满足在结婚动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认为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从生理的性成熟开始,即从意识到性欲是一种内在的必然的欲望,到公开结婚为止,作为人的自然属性,是男子择偶的原初动力。

延续种属的需要是这种原初动力的表现之一。繁衍种族、延续后代,作为人的生命意志的最高表现,应当体现在每一个发育正常的男性身上。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如果人的性机能没有成熟到有性欲或者迟钝到没有性欲的要求,增殖后代、繁衍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就会停止,人类社会生活也必然中断。因而倍倍尔在他的名著《妇女和社会主义》一书中深刻地指出:人类这种延续种属的需要“深深地埋藏在每一个发育正常的人身上,到成年时,满足这种需要是保证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条件。”

对异性的爱幕与追求是这种原初动力的表现之二。性成熟的男子一般都渴望寻找到满意的配偶、建立幸福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这是表现在生理上的难以抑制的内在欲望。对异性的接近、好感、尊重以至于赞赏、喜欢和恋慕等等自然情感,就是人的内在欲望的流露。男女之间在形象、气质、风度、性格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固然是两性相吸的重要条件,然而他(她)们在生理机能上的不同,则是两性相吸的最重要方面。“连康德这样没有体验过生命的伟大激情的哲学家,在四十多岁时也说,对异性的倾慕‘归根到底仍然是(男女之间)所有其它激情的基础。’”〔1〕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剥夺男女性爱、取消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理论,这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曾设想用关闭人类情欲、窒息男女性爱的方式来实现他的“绝对理念”,即空虚、玄妙的精神王国,因此引来了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对他“理想国”的批评与反对。例如黑格尔认为,柏拉图压制个性、强迫禁欲的做法是他本人“有意识地把主观自由从他的理想国中排斥出去了”。〔2〕相反, 黑格尔强调两性的相互关系在客观上是有生命的自然界的顶点,因为两性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彼此都找到了自己类属的统一性。所以生理欲求是男子选择配偶、实现男女两性统一体的基础。

男子在选择配偶时的应然性也更深一层次地反映在他们的心理需求中。有择偶要求的男子,往往把得到异性的爱主观地升华为“男子汉所具有的尊严感和自豪感。”作为一个男性,从萌生“爱”的意识开始,就试图显示出自己的特征,以引起异性的注意,并注重自己的名声和追求实际的成功。男子往往凭藉传统势力的影响,高于女性的工作岗位,渴望得到新生活的胆量和魄力以及独立成人的愿望等优势地位与异性交往。当他给予爱情的能动欲望得到实现、即被异性接受并得到热烈的回报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满足和愉悦的情感;反之,被对方拒绝或受到冷遇时,就会产生被人离弃和孤独怅然的感觉,甚至他的情绪也会一落千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那种失恋后抱复对方、贬损对方人格等做法,尤其是这种所谓的“男子汉尊严感”的扭曲和变态心理情绪的反映。

男子选择配偶的心理往往还体现在他们依靠感觉和直观来设想他所追求的异性,主观地构造和粉饰对象的存在上。人们在选择配偶时,之所以能够提出各种不同的条件和要求,挑剔对方的容貌和形体,评价对方的性情和品质,都同人们的择偶心理需求密切相关。著名伦理学家瓦西列夫说,情侣总是有这样的感情和心理,即根据自己对所爱者的形象的审美再创造来修饰和精练自己亲昵的感知;而且男女在心理上对配偶的这种选择态度,其根源就是生活发展的自然合目的性。这种在没有任何强制力的作用下,只是根据自己的心意和价值系统来自由自主地幻想、品评、切盼另一个人的出现,并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她,通过思考和行动去力求得到她等做法,则完全是男子择偶的心理使然。

社会传统习俗对男性择偶的心理影响也是相当强烈的。比如:“早恋爱、早成家、早得子”的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思想;以及“夫为妻纲”、“男主女从”、“男贵女贱”等旧意识,使男性在家庭中一直处于主宰和领先的地位。这种主宰权就是通过“三早”反映和表现出来的。作为消极的社会心理,“早成家、早恋爱、早得子”的思想不仅被相当数量的男性所接受,而且已经转化成为他们选择配偶的内在心理动机。

选择特定的目标,倾注全部的爱情,并且使这种爱情只能倾注到一个异性身上,因此道德对男子选择配偶的规范和约束也成为应然的事情。

诚然,生理欲求是男子恋爱结婚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性欲的实现只能在异性身上进行,而且只有在两性和谐中才能求得性生活的满足。同样,从心理上说来,任何一个成熟的男性都有权把理想中的恋人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实在的个人。但是在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并不是主观想得到什么、欲求什么,客观就能提供什么、满足什么的问题;更不是个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去追求什么、不择手段地去得到什么的问题。从伦理的角度上看,生理欲求和心理欲求只有与一定社会的精神、文化、审美、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表现出人性的光彩。

男子选择配偶的过程,实际上是使自己的人格升华的过程,也是使自己更趋于成熟、更人性化的过程。恋爱是涉及到双方的事情,而且恋爱本身就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即恋爱是牵涉到自己和对方的、受到社会和他人制约的一种关系和行为。由于它只能在男女两性之间发生(这里已排除了畸性恋爱),构成男女两性诸种关系中的一种“恋爱关系”;而道德作为调解、评价、规范人们行为的机制,作为社会的舆论和人们内心的“主观意志的法”〔3〕, 就不能不在构成男女两性之间的“恋爱关系”和“恋爱行为”中发挥作用。具体说来,男子在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实施恋爱目标时,只有自觉地意识到道德的这种作用,才能使择偶的“应然”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并使这种“应然”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尊重女性的人格和尊严

男子在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培养爱恋之情时,只有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破除旧习俗对女性的淫威和偏见,才能把爱情作为一位伟大的导师,在它的指导下,学会认识人生和重新做人,从而使自己变得成熟和完满。

破除对女性的偏见。对中国妇女束缚最深、压迫最重的莫过于封建礼教了。数不清的清规戒律紧紧地捆绑着妇女的灵与肉。其中,“夫权至上”对妇女的禁锢最重。在我国,虽然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然而“夫权至上”的残余思想却并未消除,还仍然在人们的头脑中作祟,甚至左右着一些男性的择偶动机和目的。比如:一些男性坚持选择“生活型”的女性,而拒绝与“事业型”的女性交往。所谓“生活型”在他们眼中,无非是侍候丈夫、生儿育女、料理家务的“锅台转”而已。

在选择配偶的标准上,“夫权至上”的残余思想突出表现在一些男性宁要年龄比自己小、学历比自己低、工作条件不如自己的女性,而不愿让对方高出自己。他们认为,“顺从”是娶老婆的重要条件,“羔羊”当然柔于猛虎。女人“唯命是从”才足以显示出自己在今后家庭中的地位。

更有甚者,一些男性不仅要占有对方的“初夜权”,也同时要占有对方的“初恋权”。他们在与异性交往中,只要发现对方以前与别人谈过对象,就象吃了一只苍蝇一样,老是耿耿于怀、究根问底,似乎“初恋权”唯属他自己才合情合理。凡此种种,都是不尊重女性的人格与尊严的表现。

新社会的妇女,同男子一样,有做人的资格和权利,有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和身份。做人的资格和权利,就是妇女的人格权;其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和身份,就是妇女的尊严感。人格和尊严体现在恋爱问题上,就是男女平等、恋爱自由。颐使气指、专横拔扈、“以我为中心”的大男子主义不仅得不到真正的爱情,而且他也根本不懂得恋爱结婚的真谛。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指出:“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4 〕自觉清除旧习俗对女性的偏见,学会尊重女性的人格和尊严,是男子择偶成功的关键所在。

尊重女性与尊重自己的统一。尊重女性的人格和尊严,也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二者是统一的,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会爱人,学会懂得爱情,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就是要学会尊重自己,就是要学会人类的美德。”〔5〕

对女性的尊重首先是由恋爱的目的决定的。恋爱是为了得到真正的爱情,而真正的爱情是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的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按一定的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只能在相互爱恋的男女两性之间才能产生。爱情的美,从来是两颗心灵彼此呼应、相互和谐的奏鸣曲,因此男性要得到爱情,就必须尊重女性,在已建立的恋爱关系中,对恋人的爱,就是对自己的爱;对对方的尊重即是对自己的尊重。

其次,就恋爱的最基本要求说,择偶中的男性都渴望着完美的结合,得到倾心的配偶。然而如何才能实现这个要求呢?就必须了解和熟悉异性,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朋友或恋人。要做到对对方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就只有接近她、关心她、爱护她、帮助她。这种接近和关心、爱护和帮助的做法,也就是对对方爱的具体表现。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把爱称作“就是对我们所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主动地关心。”这种关心既体现着对所爱对象的责任感,也体现着对所爱对象的敬重。而要关心和敬重对方,则首先自己要“敞开心扉给人看”,即把自己置于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相互独立和自由自主的权利上。显然,一个没有责任心和不懂得尊敬对方的人,也一定不会去关心和敬重异性。

第三,是由恋爱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把我的生命同对方另一个人的生命紧紧维系在一起的决策行为。……爱是一种意志以及生命相托的行为。”〔6〕对于这种休戚与共、 生命相系的关系,古人早就有过出神入化的描述。元代能诗善文,工书擅画的女俊杰——管道升在发现丈失试图另求新欢、欲将抛弃自己时,遂作词一首:“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就是男女两性间生命相依、相恋、相爱、相托的生动写照。既然两个人的生命是紧紧维系在一起、不可分离的统一体,那么爱对方,毫无疑问就是爱自己,男子对女性的尊重,理所当然的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时代要求男性理解和尊重女性。当今的妇女,其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们再也不是旧式家庭中的奴仆和男人手中的羔羊;也不是社会的玩偶和附庸,而是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担负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有着独立人格和权力的妇女。尽管因为有同男子不同的生理机能,还必须承担做母亲的责任,但心甘情愿地当一个“锅台转”的妇女在今天毕竟是越来越少了。她们在时代的感召下,越来越向往新的生活,越来越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她们之中的许多人都切盼着自己能成为一个好工人,好农民、好企业家、好干部、好专家、好学者等等,而同时又是一个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事实上,广大妇女以勃发的英姿、不可低估的能力活跃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从封闭到开放、从依赖到自立,时代重塑了妇女的人格,社会给予了她们新的生命和权力,使她们成为名符其实的自由和独立的主体。如果男性不理解和视而不见这种角色转换,甚至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格格不入,他们充其量只能是拖着一根“庸人辫子”的“男子汉”。

三、热恋中的道德理智

恋爱不是结婚。恋爱作为结婚的序曲,是男女双方互相了解和认识,进而培养感情、并建立和发展双方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因此进入恋爱期的男性保持清醒的理智,掌握热恋的分寸,遵守恋爱道德是十分重要的。

珍爱和保护贞操。贞操历来只对妇女而言,男性是不受贞操约束的。这是旧的习俗和认识上的偏见。其实,“贞操”作为坚定、有节操的德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品质,它主要起着自觉抑制人们的情感欲望,严格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作用。处于热恋阶段的男子,更应该认识珍爱和保护贞操的意义。其直接的意义,是帮助人们了解并把握自己在恋爱过程中行为的价值,避免盲目的行为举动;其间接的意义是帮助人们提高爱情的质量、深化爱情的内容。因此贞操作为一种自律的操行,男女双方都应当具有。

那么,为什么历来的传统只讲女性要严守贞操而将男性排除呢?这是由于两性不平等的地位造成的。自父权制统治社会以来,女人就是男人的私有财产,不仅她的身体而且就是她的精神都必须归于男人所有和支配。一个男人和女人结婚时,不仅要占有她的现在和将来,而且也要占有她的过去,如果过去不属于她,他就认为没有完全地占有对方。由这种占有被占有的隶属关系,决定了只对妇女讲贞操,并要求她们严守贞操。概言之,妇女只能“从一而终”、“夫死守节”,而男子则可以“一夫多妻”或“妻妾成群”。这就是封建礼教下吃人的“贞节观”。这种腐朽的贞节观在今天的具体表现,就是一些男性坚持要对女性拥有“初恋权”和“初夜权”;甚至要求与女性发生性关系,要求“未婚同居”等等。以此来满足性的欲望,并为达到占有和支配对方的目的。

把男女两性间亲密交往的、包含有深刻的审美观念和道德内含的热恋,仅同性欲的满足与实现相联系,这无疑就贬低了爱情的价值。李大钊在《废娼问题》中指出:“如果恋爱的自由为不正不当的势力所侵犯,那就会使一般人”对于恋爱起一种苟且轻蔑的心,不在人生上求他,却向兽欲里求他,不仅是侮辱了人权,而且是侮辱了人生。”以能否实现性的欲望作为恋爱的高潮,当成衡量自己是否掌握了恋爱主动权的标志,这不是即侮辱了人权,又侮辱了人生么?

珍爱和保护贞操,其价值就在于珍爱和保护纯洁、高尚的爱情,珍爱和保护自己与对方的人格。作为一个正处于热恋期的男性,更应该这样做。可以说,一个男性他在思想上是不是对贞操道德有认识,以及自我认识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在行为上受它约束,以及自我约束到什么程度,这直接关系着他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人越文明,他在理智方面和感情方面越高尚、越完善,他的爱情就越丰富、越美好、越道德,他得到的愉快和享受就越多。”〔7〕把爱情看作高尚的精神劳动, 视贞操为内心所必备的品德,才会真正掌握恋爱的主动权,获得真爱和幸福。

学会控制感情的闸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欲?无望?无动?有情有欲、有追求有行动是人之为人的正常表现。处于热恋期的男性,尤其如此。问题在于,如何学会控制感情的闸门,让理智去主宰情感、主宰恋爱的进程。

首先,恋爱关系是未受法律保护的特殊人际关系,因而只能用道德来约束。恋人之情不是夫妻之情,恋人之爱不是夫妻之爱。夫妻关系是经过法律认可的、履行了法律手续,并得到法律和社会保护的正当、合理的关系,其性的满足与和谐也是夫妻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双方的权利。而作为恋人之间的关系,则是未经法律机关确认和社会保护的。虽然处朋友、谈恋爱是每一个人的自由,也是社会道德所允许的,然而未经法律认可就发生性行为,则是社会和舆论、法律和道德所反对的。

其次,增殖爱情的内容并非凭其情感而是凭其道德的理智。古人曾言:“发乎情,止乎礼义。”意思是说,人有感情,也易冲动,处在挚爱亲情之中的双方,更是如此,更不容易控制躁动的情绪;但是人更应该有理智,讲礼义,懂道德,用礼义道德去控制激越躁动的情欲,尤其对于男性。因为一般说来,名誉和尊严在爱情和婚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理智地控制情欲,则是男性维护自己名誉和尊严的最具体表现。往往在热恋中,要求实施性的欲望的,首先是男性;而由情感的冲动所导致的越轨行为,又极易造成女方的“未婚先孕。”事实上,任何恋爱都绝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成功和百分之百的缔结婚姻关系。因此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其结果是置女方于痛苦难堪的境地,她心灵的创伤和身体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如果双方不能继续恋爱关系、婚姻缔结也不能完成时,女方的精神痛苦和身体创伤更是无法补偿的。因此爱情内容的增殖绝不体现在热恋时性的满足上,而是充分表现在对自己所爱对象进行热诚的帮助、关心、体贴和主动的自我牺牲精神上。

最后,由爱情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所决定。列宁对恋爱中行为的道德责任作了直截了当的说明:“恋爱具有社会关系,并产生对集体的责任。”〔8〕这种社会的责任主要是指恋爱涉及两个人的生活, 并会产生新的生命这一自然现象说的。既然爱情关系是在两个具体、现实的人中间确立的、进行的,因而就必然产生和规定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否则,就使恋爱活动成了男女之间的任意所为。社会上“弃婴”现象的出现并增多,不能不说明是一些人摒弃社会道德责任、放纵性行为的结果。处于热恋期的男性,如果任凭情感冲决理智的堤坝,不顾及道德良心,那么恋爱活动就势必成为扼杀人的精神与道德的生活误区,这不仅无助于爱情关系的确立,而且还会影响当事人今后的婚姻家庭生活。

讲究热恋的艺术。恋爱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的艺术。”〔10〕爱可以教人高尚,也可以使人卑贱;它可以教人幸福,也可以使人痛苦。热恋尤其是一门学问,尤其是一门艺术。择偶的男性特别是处于恋爱期的男性都应该掌握这门学问,讲究这门艺术。

关于热恋的艺术,马克思是这样讲的:“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不能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地亲昵。”〔11〕“含蓄”是孕育爱情的温床,它使恋人之间的情感能够象海绵吸水那样得到充分、得体、适时、和谐的发展;“含蓄”又是有控制力的、有道德意志表现的一种爱的形式,它可以使热恋的双方更深层次地把握自己和对方,也可以使处在恋爱峰颠的双方有效地接受理智的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含蓄”又是两性关系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必然产物,是有文明、有教养的人们才能具备的一种风格和态度。它同粗野、鄙俗等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羞涩”是调节两性关系的一种手段,是人高于动物的特定表现。性的羞怯是害怕伤害两性关系的精神美,它往往表现为谈论这种关系时的拘禁和掩饰。“羞怯是一种‘道德和审美反射’,自我监督的表现,既使和所爱的人单独在一起,既使在亲昵的环境中,也避免直接提到有关肉欲、色情的一切。”〔12〕可见,羞涩或羞怯的态度是恋人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的表现,是人的道德观念对性的裸露所持的批判甚至有意回避的态度,它作为人所具有的一种“防御情感”,主要起着抑制人们放纵欲望的作用。当然,它同性的诱惑和强力逼迫等卑俗的做法更是相反的。热恋期的男性更应该对自己的偶像保持羞涩态度。

“谦恭”则是指对自己恋人所持有的谦逊、有礼貌的恭敬态度。它是耐心、宽厚、容忍以及尊敬、挚爱、倾慕等等多种情感的交融和贯通。在爱情中,几乎都免不了要努力使所爱的人品德高尚,力求帮助对方克服其固有的缺点。这种努力充实着两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充满着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内容,培养和锤炼他们相互之间的感情。当男性具有这种谦恭的态度时,就会以新的角度去审视和观察人生。“谦恭”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或者德性,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之一,它能够对处于热恋期的男女双方起到强化或弱化个人的某种道德认识,使个人的某种行为加速或延缓、中断或持续的作用。简言之,“谦恭”作为一种高级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综合,尤其对热恋期的男性具有调节、制约激奋情绪的作用。

“我们在处理恋爱时应当是自觉的,思想健康的,对自己负责的人。”〔12〕在理解和认识了爱情的价值和意义的男性心目中,都应当用道德和理智学会爱,并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

四、“多角恋爱”的不道德性

“多角恋爱”,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男性同时向几个女性求爱;同时与几个女性处朋友、谈恋爱。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或者借口“婚姻是个人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而朝秦暮楚、投李报桃;或者打着“恋爱自由、性生活解放”的幌子,见一个爱一个、见两个爱一双;更有甚者,搞什么“尝试恋爱法”,进行所谓“普遍培养、重点选拔”……,凡此种种,都是违反恋爱生活道德的“多角恋爱”,都是恋爱生活中的闹剧、丑剧。

恋爱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它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事业、婚姻和家庭、子女与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处理得当,恋爱生活和谐,就会增加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反之,恋爱生活一波三折,不仅会给当事人造成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而且还会终生带来遗憾。搞多角恋爱的男性,往往用欺骗的手法骗取女方的信任,隐瞒自己与其他女性的恋爱关系,因此而造成精神痛苦或身体损害的多属女方。这些人往往置道德、良心于不顾,把严肃认真的恋爱关系当作儿戏,把恋爱生活庸俗化、随意化的做法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它是“索取”和“极端利己”的资产阶级恋爱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要记住,爱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不仅如此,搞多角恋爱也是对自己的伤害。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搞多角恋爱的男性表面上功于心计、似乎在为自己寻求快乐和幸福,然而丑剧一旦被揭破,爱情便会逃之夭夭,甚至终生都要自食其恶果。所以人们常说那些由于搞“多角恋爱”而最终却“恋不上对象”的人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因此每一个明智的男性都应当用良心和道德去建造爱情的大厦,不搞既损人又不利己的“多角恋爱”。

多角恋爱违反恋爱生活道德。纯洁的爱情是专一的和排他的。决定爱情专一性和排他性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由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这个大前提规定了爱情必须是专一和排他的;即从配偶的对象上而非配偶的次数上说,每个男女一生中只能有一个结婚对象。由恋爱的情感因素决定,只有为某一个异性所倾倒的恋爱,必然渗透着对所爱人的关怀、亲近、依赖、体贴等等融为一体的人间的爱,这种爱纯粹是恋人之爱,是打上引号的“自私之爱”,几乎不带任何的“普遍性”,而完全是一对男女自己的事情。由恋爱的方式决定,具体实施爱的对象只能一次在一个异性的身上进行;任何人也不能同时约几个异性一齐进行“恋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恋爱只能在相互适应对方的努力中才能进行,它只包含着特定的模式和包含着两个人的历史创造。由恋爱的目标决定,“在现代,主观的出发点,即恋爱被看作唯一重要因素。大家都理会到必须等待,以俟时机的到来,并且每个人只能把他的爱情用在一个特定人身上。”〔13〕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恋爱都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直接关系到婚姻的缔结及未来的家庭生活,所以审慎地选择恋爱的对象是完全必要的。它因此不能排除一个男性可以有同一个、几个甚至多个女性的恋爱史。在恋爱期间,任何人都有权对异性进行挑选、比较;人们也正是在这种分析、品评心目中的异性与现实生活中的异性是否一致、适合的过程中,提高着自己的恋爱能力和恋爱水平,以加快或延缓实际的恋爱进程,等等。

恋爱常识说明,在刚刚进行择偶的阶段,不排除对几个异性的情况同时进行了解和比较,这是为选择一个满意的恋爱对象作准备;但是,恋爱对象一经确立,恋爱生活业已开始,就不允许脚踏两只船;特别是走过一段恋爱历程、爱情关系确定之后,任何一方都必须忠贞于对方,爱情的专一性和排他性就显示出十分明晰的特征和要求,即不允许一个男性有其他的恋爱对象。如果存在恋爱关系确定以外的对象,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当然,如果在恋爱生活中发现对方做自己的伴侣不合适,想中断恋爱关系是完全可以的;然而只有与对方中断了恋爱关系、消除了感情纠葛甚至经济纠葛之后,才能去选择新的恋爱对象。否则,在爱情的存续期间就去向其他异性求爱,并同其他异性海誓山盟、隐瞒自己的恋爱关系,就是违背了恋爱生活道德。

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这就是恋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维护和支持这个准则和规范的不是靠法律的明文规定,而是凭良心和道德的自觉。人们之所以对男性选择配偶时能作出善恶、褒贬、道德不道德等等诸多的议论和评判,往往就是凭藉着现实生活中通行的婚姻制度、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个人在恋爱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方式与表现进行的。自觉遵守恋爱生活道德的、讲究爱情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的准则和规范的男性,不仅会得到满意的恋人,意想中的配偶,而且会在“别一个人身上找到了自己,即获得了他人对自己的承认。”〔14〕

五、失恋不失德

既是恋爱,就可能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恋的痛苦。当恋爱双方由于种种原因再无法构筑爱情的大厦时,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恋爱生活中出现的波折,努力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这正是一个男子汉所具有的坦荡心胸和品格。

失恋者并非一定失志。恋爱的高潮处,是两人都坦率、真诚地相处,互为对方的深情所动;而失恋则是恋爱的“落潮”。不论因为何种原因所导致的失恋,都会使当事人心灰意冷。失恋对人的精神刺激是显而易见的,并由此导致“卧轨自杀”、“以身殉情”等人间悲剧的发生。然而失恋就一定要失志吗?在这方面,震动美国文坛的作家杰克·伦敦对待失恋的故事,可以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杰克和一个温柔多情的姑娘玛贝尔相爱已经两年了。在世界进入二十世纪的钟声刚刚敲过以后,杰克深更半夜骑了四十里地的自行车,满头大汗地敲开了玛贝尔的家门,他衷心希望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庄严时刻与恋人结婚。可是玛贝尔的母亲却不同意将自己的独生女儿嫁给当时还是水手的、地位卑微的杰克。软弱的玛贝尔不敢违抗母命,被迫与杰克分手了。杰克怀着失恋的痛苦回到了家里。但是他没有躺倒在失恋的大棒下,而是大声喊着:“我要与新世纪一起出发!”的口号,连夜埋头读书,用发愤自学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一个黎明。从此以后,杰克抓紧一切时间,读完了所有他能找到的有关人类学的著作,并潜心写作,决心用自己的作品打开二十世纪的大门。一九00年二月,他的《狼的儿子》发表了。这部著作以它独特的构思、清新的风格而轰动了美国的文学界,杰克也因此一举成名。

失恋的重创固然会给人以猛烈的打击,然而只要经受住这个打击,震作起精神,把压力变成动力,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弗兰西斯·培根说得好:“在一切伟大的人物中(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盛名仍在记忆中者)没有一个是在恋爱中被诱到热狂的程度者:可见伟大的人与重大的事真能排除这种柔弱之情也。”〔15〕伟大的人物与凡夫俗子都要恋爱,也都会遇到失恋的打击,这是自然的常理;因此对失恋的态度也应该是一致的:即把青春和生命寄予更高的目标,寄予更新的事物,不当柔弱之情的俘虏。如果把个人的幸福与否仅仅同恋爱的成功与否连在一起,一旦失恋,就举止失措、痛不欲生,甚至感到无颜存于人世,那又是多么渺小和可悲可叹啊!生活的道路千万条,可恋的事物、可恋的人也千千万万,怎么能如此自惭形秽?1947年大孚出版公司出版的《行知诗歌集》中,载有陶行知先生写的《送给唐纳先生》诗一首,大意是说,人生为一件大事来,而爱情绝不是最高顶。如果为个人而活,活得不高兴;如果失恋就去死,死得不干净。如若为义气、为名利、为恋爱去拼命,那么一个人究竟有几条命?而只有为那民族解放的大事业,才值得我们去拼命。陶行知先生寓意深刻的内容,对于今天的恋爱者,仍有直接、现实的教育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失恋的男性本身不仅把失恋当做尊严的丧失,周围舆论也往往“趁火打劫”,把正常的恋爱变故当做新闻传播,甚至对当事人说三道四、论头品足,使失恋者更加沮丧和懊恼。这种在别人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的做法,是鄙俗和龌龊的行为,也是有道德感的人们所不耻的。失恋的男性应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象杰克·伦敦那样,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意。

失恋者一定不能失德。由于现实生活的多端性、复杂性所决定,失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此时理智地分手,把过去的恋人当做今后的朋友,把双方的恋爱关系降为“朋友关系”、“同志关系”,彼此都采取宽容和克制的态度,那当然是最好的结局。然而有时会出现一方情愿、另一方不情愿的现象;也有时会出现一个“第三者”,使恋爱出现挫折;还有时因突遭生活变故,使恋爱关系中断,等等。凡此种种,都会造成一方的“失恋”。在此种情形下的男性,如不理智,做出贬损对方的人格、毁坏对方的家庭、残害对方的身体等行为,就是失德、失态;而这种及爱为仇、必欲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做法,也是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不仅给女方及其家庭带来不幸和痛苦,也把自己变成了千古罪人。

生活的常识告诉人们,爱是不可以强求的。当女方经过审慎的思考,作出新的抉择时,作为一个男性,首先就应该冷静沉着。那种“非我莫属”、“非我莫恋”的态度,那种对对方不依不挠,甚至百般指责和刁难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恋爱活动既然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和功能,完全可以对失恋后的情绪进行心理的和道德的调整。学会控制失恋后激愤的情绪,既是对自己人格的检验,也是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责任感的检验。那些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的人,正是掌握了失恋后的心理克制艺术,从而依靠理性的力量和道德的抑制获得解脱的结果。相反,那些失恋就失德的人,是“庸俗无耻、赤裸裸的兽性、情欲的狂放、本能的放纵、人性的缺乏、 道德的冲突、生活的贫乏。”〔16〕等不良习性的表现。德国文豪歌德的名言是:“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这话说得何其好啊!

总之,即将进入恋爱生活和处于恋爱期的男性,应当尊重女性的尊严,自觉遵守恋爱道德,使自己的爱情生活在人间社会始终保持她的优美价值。

注释:

〔1〕〔12〕〔16〕瓦西列夫《情爱论》,第18,148,180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63页。

〔3〕〔13〕〔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11,178,175页。

〔4〕卢梭《爱弥儿》,第654—655页。

〔5〕马卡连柯《父母必读》,第225页。

〔6〕〔10〕弗洛姆《爱的艺术》,第49,1页。

〔7〕马卡连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298页。

〔9〕蔡特金《回忆列宁》,第5卷,第4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20页。

〔12〕《论共产主义教育》,第99页。

〔15〕培根《培根论说文集》,第34页。

标签:;  ;  ;  ;  ;  ;  ;  

略论男性爱情的道德性_恋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