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资企业论文,中国出口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1)02-0076-0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额直线上升。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流入国(1998年以后被英国超出而居第三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渠道。截至2000年5月,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9537家,合同外资额超过6323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206亿美元。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篇幅的限制,本文试图只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外资企业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一、外资企业出口地位
将中国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始终是中国开放政策的主要目标,而促进出口一开始就成为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首先要看外国直接投资是否引致中国出口总量的增加。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中的地位是逐年提高的。第一,外资企业的出口额从1980年的824万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120.47亿美元,12年总计出口298.10亿美元;在中国总出口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由1980年的0.05%上升至1991年的15.8%,12年平均比例为6.74%。1992年外资企业出口继续大幅增长,达173.5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4%。1993年是中国引进外资突飞猛进的一年,外资企业出口总额达25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7.5%,这一水平在发展中国家是属于较高的。1993年以后,中国引进外资又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外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出口的地位也不可忽视。1995年,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1.5%;1996年占40.72%,1997年和1998年更是分别提高到41%和44.1%。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有可能进入外资出口控制性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第二,外资企业出口的增长速度要高于中国总出口的增长速度。这从外资企业和中国总出口的年增长率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出口1980~1993年14年平均增长51%,1993年为45.4%,1996年增长31.2%,1997年增长21.7%。而中国总出口14年年均增长率为13%,1993年全国出口总额仅增长8%,1996年与1997年增长率更是分别下降到1.5%和2.1%(见表1)。可见,外资企业出口增势强劲,中国总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以上是外资企业的总体出口情况。如果再细分行业和地区,就会发现在某些行业和地区,外资企业出口的地位更加重要。
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标志着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外资企业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1989年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16.9亿美元,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28.4%;1991年达到28.8%。许多机电产品的出口基本上都是外资企业进行的。1989年中国出口600万台电视、1100万台电风扇和1700万台音响设备,其中电风扇除由国营企业生产以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外商企业生产出口的。在机电行业的许多产品中,外资企业出口填补了中国出口的空白。80年代以后,东南亚一些国家考虑到当地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将大部分组装型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充分利用了中国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从而带动了中国家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表1 外资企业出口地位(1980~1998)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1~1999年。
2.纺织是中国出口中的第二大类商品,充分体现着中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同样,在该类产品全国出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有相当的份额。1989年外资企业纺织和服装共出口14亿美元,占全国纺织服装总出口的17.3%,其中服装出口7.8亿美元,纺织品出口6.2亿美元。
除了机电、纺织以外,外资企业出口中,鞋类、玩具、塑料制品、水产品和箱包也占有一定地位。
3.在某些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从整体上说,外资对高科技产品的投资较少,但由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大多数处于空白状态,因而外资对某些技术产品的投资已使外资在某些行业处于垄断地位,这些产品的出口也垄断在外企手中。
(1)平板玻璃行业是一种高新技术行业,中国长期以来处于落后状态。上海建立了一家生产平板玻璃的外资企业上海耀华皮尔金顿公司,企业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这一外资企业的建立使上海平板玻璃生产从50、60年代工艺技术水平提高到当今世界一流水平。这家企业的大部分产品都用于出口。上海的平板玻璃出口基本上都被这家企业垄断。
(2)软件、制版彩印等行业需要较高的技术,中国一直依靠进口。目前这个行业已有很多外资企业进入。这些企业的投产和发展,已使中国在这些行业由进口国转为出口国。
(3)通讯设备和通讯器材市场的80%为外资企业占领,外资在该行业的进入和垄断使该行业有了长足的进展,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
1995年以前,从整体上说,外资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中的作用还是微不足道的,但进入“九五”之后,外国直接投资开始抢占中国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在微电子、新型材料等中国空白行业抢滩登陆,在通讯器材、汽车等行业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这些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市场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对于这些行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但还不会形成有规模的出口。
4.外资企业出口地位在中国各地区是不平衡的,在许多省市,外资企业出口已居统治地位。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98年,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市总出口的57.8%。广东省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1.8%。上海市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创汇80.3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0.34%。另外,浙江、江苏、辽宁、山东、福建等省外资企业出口地位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09.6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4.68%)。
二、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出口行为比较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外资企业作为中国出口的一支新生力量在促进中国出口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中国企业总数不到3%的外资企业却提供了超过40%的出口产品,这至少可以说明外资企业平均出口比例要大大高于中国当地企业平均出口比例(见表2)。1996~1997年度全国最大外资企业前100家中,仅有16家没有出口,出口企业比例达84%。
表2 外资在全国的地位(1997年底)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出口比例是出口收入与销售收入之比,它反映一个企业对于出口的依赖程度。这里我们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比例与中国平均出口依赖度相比较。
与中国出口依赖程度相比,外资企业的出口比例是比较高的。外国独资企业基本上达到全部产品出口或大部分产品出口;合资企业达到20%以上产品出口的水平,高于中国企业出口的平均水平。只有合作企业出口比例较低,但1987、1988、1989年三年中,出口比例逐年提高,1989年已高于中国企业出口比例的平均水平。
如果仅就工业来说,外资企业的出口比例更高。如表3所示,工业和农牧业的出口比例要高于平均水平,达到25.27%和26.49%。这说明生产性外资企业的出口水平要高于非生产性的外资企业。原因很简单,建筑、交通属于不动产,产品无法出口,而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业也鲜有出口。
进入“九五”以来,外资企业出口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型外资企业的出口比例明显降低。1990~1991年中国规模最大的外资企业前50家中,有16家出口比例超过50%,有4家是100%的出口。而1996~1997年度中国规模最大的外资企业前50家中,出口比例最大的是12%,出口比例超过10%的仅有11家。深圳康佳电子有限公司1990~1991年度产品出口比例是72.5%,1996~1997年度出口比例降为不足1%。一方面,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发生了变化,从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型转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策的变化,尤其是外汇管理政策的变化,企业投资目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多企业从面向出口转向面向当地市场。
表3 合资经营企业出口指标行业分类(1988)
资料来源:同表2~4。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
表4所示的数据为1980~1997年我国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累计投资额、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和初级产品出口额。
笔者分别测定了年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上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1)与出口额(EX)、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EXM/EXP)的相关系数,见表5。
表4 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变化 亿美元
年外商直
外商累计
工业制成
初级产品
出口额
年份
接投资额
直接投资额
品出口额
出口额
(EX)
(FDI)
(FDIC)(EXM)
(EXP)
1980
1.601.60
181.19
90.05
91.14
1984
12.58
29.76
261.39
142.05
119.34
1991
43.66
232.62
718.43
556.98
161.45
1994
337.67
957.00
1210.06
1012.98 197.08
1997
452.57
2204.19
1826.97
1587.67
239.3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1~1998年整理得出。
外商直接投资额,特别是上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与出口额之间存在较高的相互关系,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点从表1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0.045%上升到1998年的44%也可以看出。其中,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与初级产品出口额的相关程度。同时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重也与外商直接投资有着正相关关系,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改善了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表5 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相关系数
FDI
FDIC
FDIC-1
EX 0.9356 0.9621
0.9664
EXM 0.9670 0.9649
0.9698
EXP 0.9021 0.9345
0.8975
EXM/EXP
0.9133 0.9187
0.9363
由于存在时滞效应,选取FDIC-1与EX、EXM、EXP分别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EX=377.83+0.942(FDIC-1)
(1)
SE值 50.44 0.08
T值 7.491 11.474
EXM=249.72+0.868(FDIC-1)
(2)
SE值 45.35 0.07
T值 5.507 11.748
EXP=127.26+0.075(FDIC-1)
(3)
SE值 5.89 0.009
T值 21.597 7.873
上述(1)、(2)、(3)三个方程中FDIC-1的系数的T值很大,表明这三个系数都很显著,可以用来解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2)式中的FDIC-1系数0.8676远大于(3)式中FDIC-1的系数0.0755,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促进了工业产品的出口,对初级产品的出口也有影响但较小,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我国工业制成品制造业。
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对我国出口贸易有那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外资企业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政策,许多外资企业的产品必须返销国际市场,不得进入国内市场。第二,来自港澳台的中小投资者选择在祖国大陆投资设厂,看重的是优惠的引资政策、廉价的劳动力和大陆的资源禀赋等因素,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许多早期投资设厂的最初目标就是国际市场而不是国内市场。第三,外商对国外市场更了解,在营销手段、分销渠道等方面相对国内企业而言具有优势。特别当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国有企业采取歧视政策时,外资企业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就更为突出了。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当历史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影响也将发生变化。
四、问题及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经常被学者用来作为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促进的力证。但笔者认为对此要有全面的认识。从表6可以看出,1980~1997年,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一直呈逆差,只有1983年为顺差0.42亿美元,并且自1992年以来,这种逆差大幅度上升,而同期全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每年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利用效率不高;(3)外资企业中大量存在的“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使我国的外资企业沦为廉价加工车间,原材料高价购入和产成品的低价售出不但使外方鲸吞了大量利润,也加剧了外资企业的贸易逆差;(4)外资企业的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型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外商直接投资所引起的进口增加额。但是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国内市场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作用都在下降。所以外资企业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贡献不是直接的,它的作用就在于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成长,并且这种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
1992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减少了,同时外资企业产品的国内份额却在不断扩大,对此我们不必紧张。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出口拉动增长模式中,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固然重要,但光靠出口增长是不能长期支撑经济增长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引进外资方面,就是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和产业结构,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等等。此外,为进一步发挥FDI的间接贸易效应,国内企业、行会和政府要在加快改革的同时,应在政策和行动上积极配合外资企业的“国产化计划”,努力同其建立广泛和稳固的供应关系,以期逐步纳入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和交换网络,最大限度地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
表6 1980~1997历年进出口差额统计
外资企业进出口
全国进出口差额
差额(百万美元)
(亿美元)
1980
-26.17
-18.98
1982
-223.55
30.36
1984
-330.27
-12.71
1985
-1767.40
-149.02
1986
-1848.28
-119.62
1988
-3290.29
-77.59
1990
-4492.54
387.46
1993
-16596.0
-122.15
1995
-16066.8
166.96
1997
-2821.49
403.36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
[收稿日期]20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