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12)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血液检验误差发生的原因,探讨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集的血液检验样本514例,统计血液检验误差发生情况及发生的原因,探讨相应的对策。结果:在514例血液检验样本中,42例发生检验误差,发生率为8.2%,其中,样本凝血9例,样本污染22例,样本稀释11例。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采集失误、标本送检问题及检验操作不当为造成检验误差的原因。结论:临床血液检验中,造成检验误差的原因比较多,应针对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发生率。
【关键词】临床血液检验;误差;降低策略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172-02
血液检验结果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当检验结果存在误差时,患者后续治疗及病情分析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升治疗效果。通过对血液检验误差产生原因的分析,制定相应的降低检验误差发生率的策略,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率,本研究以医院收集的血液检验样本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血液检验误差发生情况,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关键性降低策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集的血液检验样本514例为研究对象,男性血液检验样本243例,女性血液检验样本271例;年龄18~76岁,平均(42.6±4.2)岁;血常规检查血液样本276例,血生化检查血液样本102例,免疫检查血液样本76例,血液细胞学检查样本34例,凝血检查血液样本26例。
1.2方法
收集所有血液检验样本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检验资料,由工作人员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血液检验资料,主要分析内容包含血样采集时间、采集操作方法、样本处理方法、样本存储方法、患者采血前的准备情况等,记录调查的内容及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法,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制定降低血液检验误差的策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记录相应的数据资料,并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数(n)和率(%)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
2.结果
在514例血液检验样本中,42例发生检验误差,发生率为8.2%,其中,样本凝血9例,发生率为21.4%,样本污染22例,发生率为52.4%,样本稀释11例,发生率为26.2%。
在42例发生检验误差的血液样本中,标本采集失误、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送检问题及检验操作不当为检验误差发生的原因,具体误差原因及误差表现分布情况见表1。
3.讨论
3.1 临床血液检验误差产生原因
3.1.1患者自身原因
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血液检验结果是重要的依据,在血液检验之前,患者需要空腹、避免剧烈运动等,对于相关的注意事项,护理人员或临床人员均会告知患者[1]。但在实际血液检验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自身存在比较多的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如患者不明确具体的空腹时间,导致空腹时间过长,造成血液变化,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或者患者未进行空腹检查,导致出现误差。血液检验之前,患者需要禁止服用药物,因为药物本身会改变血液的成分,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患者血液检验之前过于紧张、进行剧烈运动等都会导致血液检验出现误差。女性患者处于月经时期同样会导致血液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3.1.2标本采集、送检及检验过程原因
工作人员采集血液标本时,未准确的掌握采集的量,导致出现血液采集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培养阳性的过程中,阳性率过低,出现误差,或者引起血液凝固,此外,标本采集时间不正确也会导致血液检验结果出现误差。血液采集完成之后应立即严格的按照规定存储,并及时的送检,在送检当中,如果时间过长,血液样本会出现溶血问题,从而导致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2]。血液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操作要求进行,以便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在实际血液检验操作中,抗凝管使用错误、未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仪器精准率不满足要求等均会导致检验结果存在误差。
3.2 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策略
3.2.1加强宣传教育与指导
采集血液检验样本之前,护理人员或临床工作人员应该进行宣教教育的指导工作,包含普及血液检验相关知识、嘱咐采血注意事项等,由此提升患者对血液检验的认识,积极的配合工作人员的血液采集工作。工作人员将正确的采血空腹时间告知患者,并对患者的空腹情况进行监督,告知患者禁止服用药物,心态放平,避免剧烈运动[3]。采血过程中,如果患者的情绪过于紧张,采血人员需要先给予患者情绪指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缓和的情绪稳定之后,实施抽血。
3.2.2提升采血人员及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
采血人员在采血之前,应认真的核对患者的信息,对患者的空腹情况、用药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询问,如患者某项注意事项未达标,需要延迟抽血工作,如患者均按照要求进行,采血人员在安抚患者之后可直接进行采血;对于不同的血液检验,采血人员应对具体的采血量准确的掌握,避免采血量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发生,指导患者对采血体位进行调整,提升采血的顺畅性,采血完成之后认真的记录,杜绝采血部位及送检时间出现错误[4];采血人员选择采血部位时,应避开患者输血或输液的部位,抽血过程中,压脉带的松紧度需要视情况适当的调整,避免抽血时间过长压迫患者血管;血液采集完成之后,采血人员轻轻摇晃血液,避免大力晃动血液,避免凝集[5]。血液采集完成之后,并在规定的送检时间中将血液检验标本送至检验室中,避免长时间的放置之后,血液中一些物质的含量增加或降低,影响最终的血液检验结果。检验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工作时,首先应对需要使用的检验仪器进行校准,保证仪器的精确度,避免因仪器不准而产生误差,检验过程中,正确的选用抗凝管,避免凝血发生,严格的按照检验操作流程对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并良好的控制环境温度,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正确性[6]。
3.3 结论
临床中,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需要进行血液检验,为了提升诊断的正确性,提高治疗效果,血液检验结果应非常的准确。但在实际血液检验的过程中,患者自身因素、采集因素、检验因素等均会导致血液检验结果存在误差,影响临床诊断与治疗,对此,应通过加强宣传与教育、规范采血流程及检验流程的措施来降低血液检验误差发生率,提升血液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正确的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娜.探讨血液检验标本中诱发误差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186-187.
[2]李生明.临床血液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探讨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1):10+13.
[3]高伟,潘红,李敏智.探析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有效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15):10-11.
[4]蒋作富.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当代医学,2015,21(09):114-115.
[5]朱江丽.探讨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5):243.
[6]孟丽.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7):82-83.
论文作者:乔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血液论文; 误差论文; 样本论文; 患者论文; 原因论文; 标本论文; 发生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