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汉翻译技巧论文_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汉翻译技巧论文_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

宋燕 付瑛群 王帅琪 王红溪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66590

【摘要】散文“Sweet September”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汉语译文层出不穷。本文以刘庆荣的译文《甜美的九月》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视角对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翻译思路及译本,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甜美的九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75-02

1.散文翻译与翻译美学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亦称美文。“美”不仅体现在意境和情趣,更体现在语言形式方面,包括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散文翻译就是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之美,再现内容、形式、感情、意境、情趣之美,从而传达散文之美(李明,2010)。赏评散文翻译也就是根据美学原理,通过审美意识与审美体验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审美要素,评价审美再现效果,探索译者再现原文之美的方法和规律(陈宏薇,2000:62)。因此,研究散文翻译离不开翻译美学。

“Sweet September”节选自美国作家Hal Borland的经典散文著作《一年十二个月》(Twelve Months of the Year)。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九月的美好景象,极具想象力和画面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在诸多汉语译文中,作者选取刘庆荣发表《中国翻译》上的版本进行分析研究。

2.翻译技巧探索

2.1原文理解

理解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但这并意味着译者可以任意发挥,脱离原作的再创造难以体现原文的风格特点,涉及词汇、句法、语义、语境、风格、情感、文化、语言差异等多方面。

原文1:September is more than a month, really; it is a seasonal achievement in itself. It begins with August’s leftovers and it ends with October’s preparations, but along the way it achieves special satisfactions.

译文1:九月,实际上不仅仅只是一个月,它还是一个季节,收获的季节。它始于八月的残暑,止于十月的准备。它一路走来,得到无限的满足。

改译1:的确,九月不只是一个月份,更是季节交替的过程。它送走了八月盛夏的热情,迎来了十月初冬的温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独特的意义。

从词义上讲,seasonal有“季节性的、随季节变化的”含义,achievement可理解为季节变化的实现;从语句内容看,August’s leftovers和October’s preparations描述了九月前后季节特点的差异,由此可将九月看作是季节变化过程中的交替点,其存在具有“独特的意义”;从篇章结构上分析,后文中有对“收获”的细致描写,而此处“收获”的出现会使文章整体逻辑结构有失严密。因此,笔者认为将a seasonal achievement译为“季节交替的过程”更加贴合原文。相应的,需将along the way意译为“在这个过程中”,与上句保持连贯。

原文2:This is the season of the harvest moon.

译文2:九月是在月光下进行秋收的季节。

改译2:九月,秋分至,圆月明。

《牛津词典》中,harvest moon解释为a full moon in the autumn/fall nearest the time when day and night are of equal length,即最接近秋分的满月。结合汉语多用动词的表达特点和原文优美凝练的文笔风格,笔者认为“秋分至,圆月明”更能体现原文的内涵和意境之美。

2.2修辞方法

原文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节律和谐、语意深远、感情洋溢,独具艺术特色。译文可运用同类修辞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展现原文音韵、形式、意境和风格之美。

原文3:It creeps in on a misty dawn and vanishes in the hot afternoon. It tiptoes through the tree-tops, rouging a few leaves, then rides a tuft of thistle down across the valley and away.

译文3:它悄然走进雾蒙蒙的黎明,却在炎热的午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它蹑手蹑脚地穿过树梢,揉皱了几片树叶,它跨在蓟草种子的冠毛上,穿过山谷,飘然而去。

改译3:它在雾蒙蒙的晨曦悄然而至,又于暖洋洋的午后消失无踪。它踮着脚尖,穿过树梢,染红了几片叶子;又乘着蓟绒,越过山谷,消失于视野尽头。

原文4: It plays tag with the wind. September is as changeling busy as a squirrel in a hickory tree, idle as a languid brook.

译文4:它时而与秋风嬉戏,时而像山核桃树上的松鼠,忙得不可开交,时而悠闲自在,宛如一条平静的小溪,缓缓流去。

改译4:时而如核桃树上顽皮的松鼠,忙碌不停;时而又似山林间潺缓的溪流,悠闲自在。

以上两句的改译注重对仗和排比修辞的句式之美,更富有乐感和诗意,也增强了情感与语势的表达。

原文5:You see it glowing in the quiet afternoon, aflame in the sunset.

译文5:宁静的午后,你看见它在闪闪发光,黄昏日落时,你看见它鲜红似火。

改译5:你看,它在静谧的午后熠熠生辉,在日落的黄昏灼灼欲燃。

译文通过重复“你看见它”以保持句式对仗工整,增强语言的诗意感。但笔者认为,可依原文结构将You see it译为“你看”,在调动读者情绪、引发读者兴趣的同时还能增强语势,仿佛原文中令人赞叹的深秋之美就在眼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汉语善用具有视觉和听觉双重美感的叠词。由此,glow(发光,灼热)可译为“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aflame(燃烧着的、红似火的)可取其形象意义译为“灼灼欲燃”。这种表达更为灵活,实现了句式结构的对应及音美、形美、意美三者的完美结合。

2.3文化差异

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意境美的传达和展现。笔者认为,应从目的语读者角度,将影响理解的文化因素“转化”为汉语中具有相同效果的表达,以使读者易于理解和体会,从而再现原文之美。

原文6:It sits on a hilltop and hoots like an October owl in the dusk.

译文6:它坐在山顶上,发出的秋声很像十月黄昏猫头鹰的叫声。

改译6:时而坐在山巅,像月色下的夜莺一样吟唱。

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但在我国民间则为不吉之物。为避免文化差异成为欣赏美文的障碍,笔者则以叫声悦耳动听的“夜莺”代替。

原文7:Woodland, roadside and dooryard will soon be jeweled beyond a rajah’s richest dreams.

译文7:过不多久,宽阔的林地,大路的两边,房屋的前院,都将用宝石装点起来,景象之美,就连印度的酋长拉亚在他的最美妙的梦里也没见过。

改译7:不久,树林,路边和庭院都就会被装扮得珠光宝气,胜过古代东方帝王最富有的梦想。

印度的酋长拉亚并不为读者熟知,而中国的历史文化确是每个中华儿女的骄傲。因此,笔者将这种相近的文化意义加以转化,使表达更为通俗易懂。

2.4语序调整

英语语言重形合,有严格的句法形式要求;而汉语语言重意合,以句意进行连接。这种语言间的特点和差异,常需调整译文语序。

原文8:Dawn shimmers with spider filaments, proof that late hatches of spider-lings have the instinct to travel. On such gossamer strands tiny spiders have traveled into the Arctic and almost to the summits of the Himalayas. Soon milkweed pods will open, with their silver floss.

译文8:黎明时分,蜘蛛网在闪闪发光,说明晚孵的小蜘蛛已经有了走动的本能。乘着这样的蛛网,一个个小蜘蛛走进北极圈,甚至走上喜马拉雅山的山峰。过不多久,马利筋的外壳就要裂开,露出里面白色的绒毛。

改译8:一根根蛛丝在黎明闪烁着微光,晚些孵出的小蜘蛛们展示着在蛛网上行走自如的天赋,很快那圆鼓鼓的腹部就会吐出银色的蛛丝。弱小的蜘蛛就是乘着这样的蛛丝旅行到了北极,还登上过喜马拉雅山峰。

原句中两次提到“小蜘蛛”,第一次是指眼前看到的那些“晚孵出的小蜘蛛”,而第二次可理解为“弱小的蜘蛛”,描述了那么小的蜘蛛竟乘着蛛丝去如此遥远和艰难的地方,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蛛丝的神奇。而第三句又转回眼前的景象,这些小蜘蛛很快就要吐丝了。因此,可调整语序,将第三句提前并与第一句相连,使译文在逻辑上更符合汉语的表达。

2.5词义选择

英语词义多变,常会产生新词,词义的选择同样会影响美感。

原文9:This is gossamer season. Dawn shimmers with spider filaments, proof that late hatches of spider-lings have the instinct to travel.

译文9:九月是游丝的季节。黎明时分,蜘蛛网在闪闪发光,说明晚孵的小蜘蛛已经有了走动的本能。

改译9:九月,蛛丝如纱的季节。一根根蛛丝在黎明闪烁着微光,晚些孵出的小蜘蛛们展示着在蛛网上行走自如的天赋。

gossamer作形容词有“轻而薄的、如蛛丝的”之意,可取形象意义译为“蛛丝如纱的”,彰显原文意境之美。并且,笔者认为将proof译为“展示”、instinct译为“天赋”会使语言准确而更具美感。

原文10:The warblers and swallows have already formed in pre-migration flocks

译文10:刺嘴鹰和小燕子已经聚成团伙,准备南迁。

改译10:莺雀和燕子早已集结成迁徙大军的先头部队。

《牛津词典》中,warbler译为a small bird.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warbler , some of which have a musical call(小鸟,有些能发出悦耳的啭鸣;莺)。“莺雀”既符合此鸟体态娇小、叫声婉转的特点,贴合原文营造的意象之美,又可与“燕子”保持两字对应。此外,下句中“团伙”一词多有贬义,而pre-migration由前缀pre-(在…之前)和migration(迁移)结合而成,可依其含义译为“迁徙大军的先头部队”,更能表现景象的热闹与美好。

3.结语

本文结合刘庆荣译文,从原文理解、修辞方法、文化差异、语序调整、词义选择五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路,并进行翻译实践。希望本文能为原文的理解和翻译提供些许参考,使读者更深层地领略原文之美,产生新的感悟或更好的译本。

参考文献

[1]陈宏薇.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看《孔乙己》英译文的艺术成就[J].外国语,2000(2):62.

[2]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庆荣.甜美的九月[J].中国翻译,2018(6):100-102.

[4]Harvest moon, Oxford Dictionaries[OL]. Retrieved Jan 2, 2019, from https://fanyi.baidu.com/#en/zh/harvest%20moon.

[5]Warbler, Oxford Dictionaries[OL]. Retrieved Jan 2, 2019, from https://fanyi.baidu.com/#en/zh/warbler.

论文作者: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汉翻译技巧论文_宋燕,付瑛群,王帅琪,王红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