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视角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张琰慧
(浙江万里学院 教务部,浙江 宁波)
摘 要: 量子力学视角下的世界是不可控、不稳定并且不可预测的,复杂多变的局势和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每一个个体作为整体社会的一部分,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同时也有影响、改变社会的潜力。在量子视角下,高校需要培养一批具备应用型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灵活性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广泛社会参与的能力,能够适应量子力学视角下的社会变化并有能力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量子力学;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的每一天都发生着巨变,新知识新产品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快速更新迭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势不可挡,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德国政府在2011年工作报告中提出工业4.0发展愿景,标志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2015年,中国提出基本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人力资源保障。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亟需大量创新型人才,这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系列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应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类人才才能支撑现代社会发展。
一 量子力学视角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分析
20世纪初,尼尔斯·玻尔、埃尔温·薛定谔、沃纳·海森堡、保罗·狄拉克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对物质的结构及结构间相互作用的理解,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传统的牛顿思想影响十分广泛,牛顿思维中的世界是一个遵循法则、可预测和可控制的简单世界。而今天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它随时在改变,很难预测,需要用量子思维去认识世界。
(一)社会发展的不可预测性
在量子思维看来世界是不可控、不稳定并且不可预测的,生活不断的发展、失控,学习的知识不断被淘汰,科技在我们来不及掌握前就彻底革新。在量子的世界中,个体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能够应付急剧变革并对突变提前做好准备,以适应新的变化,解决新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传统的作业被机器取代。新的行业发展,产业升级,新工科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多种专业知识和一定管理能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二)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量子世界具有整体性,每个量子“位”类似粒子,可以在空间和时间中固定、测量、定位,同时与其他量子息息相关。在量子思维下,人类生活在一个“参与性”的宇宙,参与了对现实的创造,我们不仅对自身的行为、更是对世界本身都负有责任,在量子力学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参与性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称为世界的创造者[1]。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更大程度提升的沿线国家的交流效率与质量,货物流动、文化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人类正面临着共同的命运挑战,环境污染,资源减少,温室效应、雾霾、核问题等,时刻威胁人类健康与长远发展,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迫切需要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专业知识的人才,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懈努力。
(三)个性化发展趋势
每个量子位既有个体(粒子的)性质,又有系统(波动的)性质。系统性质只有在系统中、在一定环境下才会表现出来。在量子组织中,每个个体都是潜在的领导者,量子领导力暗示着将控制让位于对情况更加敏感的感觉和知觉,以及不确定性中的创新潜力。因此,每个个体都有成为领导者的可能[2]。每个人都有其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学习需求。学校应培养学生,使学生既有自主性,具备个体独立生活的能力,又具有介入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与人合作、认识和理解自身所在大环境的整体性能力。
二 量子力学视角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分析
对接行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育中以项目为导向,将有助于地方发展、能反映本领域前沿的应用性成果引入教学环节。在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课程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基地深入社会、行业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要实践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构建精准参与行业的培养模式。对接行业需求链,探索股份制行业特色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与企业产业资源优势,灵活设置人才培养体系,创办行业人才培养特色班、定制班,培养学生参与实际行业、企业生产的应用型创新能力,精准为行业、企业培养亟需要的人才。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人才”与“一般人才”相对应,指在学习、工作过程中能够突破思维定势,采用新方法、新思维处理问题;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取得突破性的、对国家、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进步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成果[4]。创新人才通常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动机,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创新能力等素质[5]。创新人才不只是指掌握高、新、尖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也可以是具有很强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够灵活应用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具体问题[6]。
量子力学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它的很多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中,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本研究中量子力学不仅是一个概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因此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置于量子力学视角下,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理解,本文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多重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首先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通过学习养成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8],同时具体素质的标准又要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标准且满足量子力学视角下的人才需求。量子力学视角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强调文化基础的广博性、自主发展的灵活性、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文化基础的广博性是指通识知识、专业知识、跨学科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学科前沿信息知识等知识体系的完备性;自主发展的灵活性主要指在变化的环境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合理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的能力及创新性学习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社会参与素养主要包括实践能力、责任担当、全球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在量子力学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正在向“应用型创新人才”转变,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更为复合的人才类型,它回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诉求,打破了人才层次分割的传统,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目标追求[10]。深化研究性教学改革,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特色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还要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深化改革。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灵活应用四种策略性教学方法:使用建构性方法进行小班教学,在教师讲授引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使用自控性方法进行小班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和激励; 自主学习与大班授课结合时,使用协同性方法,学生既能自主学习又能合作的学习;使用情境性方法进行大班授课,加强情境讲授的技巧,同时突出班风校风等情境影响。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研究性大学培养的通常是一流的创新人才,通过大学教师的研究,产生大量新知识,通过教师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发明家、改革家、企业领导、公司创始人、教师和医生等各领域拔尖人才[7]。本研究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指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这些人才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同。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以适应社会变革和转型的时代环境;二是掌握应用性探索的职业能力,能够提出生产实践中的创新方案;三是具备解决问题的跨学科创新素质,能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量子力学视角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根据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洪泽湖水源调度:①洪泽湖水位在12.5 m以上时,水源由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调度。②当洪泽湖水位在12.5 m以下时,按省规定,除经蔷北地涵及沭新退水闸(含桑墟水电站)向连云港市送水50 m3/s、向废黄河送水15~20 m3/s外,其余部分由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调度给淮安、宿迁等市县使用。③当洪泽湖水位降至11.3 m时,由于二河闸出量不足, 向连云港市及废黄河送水的流量将相应减少,但为了确保连云港港口和城市用水,根据大旱年份1992年的实际情况,在任何形式下,通过蔷北地涵及沭新退水闸向连云港送水不得少于30~40 m3/s。
三 从量子力学视角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一)通识教育和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宽厚的文化基础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体,主体包含在世界之中,两者之间的互动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在量子世界里,学校与市场间的边界,国家与国家间的边界逐步消融,在日益“无边界”特征的全球高等教育中,市场成为了具有渗透性的力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走出传统课堂,走进社会,融入市场,走向国际,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那么,水杨桃作砧嫁接猕猴桃,究竟行不行,这是很多果农关心的问题。针对此,我们汇集了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供大家参考。
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设置要同时考虑宽口径与应用型特点。一方面设置宽口径人才培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包括人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在内具有普遍持久价值的知识,以及区域特色、国家战略、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等前沿信息与创新知识,引导学生增强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敏度,以使其能够应对未来复杂生活的挑战。另一方面根据应用型高校“地方性、应用型、创业性、国际化”的特征及学校定位,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设置具有地域特征校本特色的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国际化视野与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引进国内外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丰富通识课程体系,丰富通识教育教学资源。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轨道车辆在城市交通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轨道车辆来讲,车门系统的安全性整个车辆的稳定运行,而轨道车辆的车门系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多种类型的故障。为了切实保证城市轨道车辆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要对车系统故障进行有效的诊断。
跨学科人才培养旨在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和追求科学技术突破创新[9]。不同于研究性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和科学研究资源,应用型高校应利用产教融合平台优势,对接产业需求链和人才供应链,汇聚人才培养资源,以社会生活、产业中的实际人才需求和存在问题为目标,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围绕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及个性化发展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引导和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工程,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开设跨学科人才培养特色班,跨学科、学院联合制定培养方案,配备专业学业导师、行业导师,学生修完规定的全部学分,毕业合格将授予本专业学士学位以及跨专业特色班结业证书。
(二)研究性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自主发展能力
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和教学过程的中心,通过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与专业学习研究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以及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推广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形成研究性教学特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提升;大多数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也提升了教学研究的能力。
从天线端阻抗幅值与耦合系数k的关系曲线图可以看出,当0≤k≤0.7时,天线端阻抗Zi的幅值随耦合因数k的增大而减小,而当0.7≤k≤1时,天线端阻抗Zi的幅值随耦合因数k的增大而增大。当LC谐振器与天线耦合时,耦合因数k在0≤k≤0.7的范围内,且当LC谐振器与天线处于正对位置时,k值达到旋转过程中最大值,所以Zi的幅值达到最小值,读取天线端电压幅值达到旋转过程中最低值,故该转速参数的测试方案具有可行性。
(三)无边界教育培养学生广泛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1.结合应用型大学定位,科学设置应用型通识课程体系
1.立足社会需求,精准培养人才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有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承担服务地方的目标与使命,在治理结构和模式上也有别于传统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应立足地方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产科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建立与社会有效互动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广泛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2.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创立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蕴含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两个概念,既具备典型的应用型人才特征,也具备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3]。
上述实验装置都是以液体或气体为流体,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这类设备价格昂贵,对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要求高,同时尺寸都比较大,也不便于教师上课携带。
2.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资源互通
考虑适当推迟部分电源项目基础上,煤电装机比重由2015年的59%下降至49%,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由26%提高至34%;在该电源方案下,广东无调峰缺口;煤电利用小时数明显下降[6-7]。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输出优秀的教育经验,还能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参与意识和能力。
培养高校学生的国际化参与意识与能力,一是通过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宽厚的文化基础,鼓励学生参加交换生项目、文化体验课程、国际交流活动,在文化交流与体验中增加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是通过开设的国际班、语言课程,借助资源优势以及外文授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三是通过中外合作学校系统的培养,依托国际合作重大平台及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全球共同面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重要领域。
从量子力学视角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仅采用新的视角审视、分析当今复杂多变世界环境,认识到世界的整体性、不确定性。同时,遵循量子世界的参与性原则,将学生个体的发展置于整个世界背景下,用量子世界观对该环境下的个体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认识当下环境及个体特征,重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认识社会和学生个体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拓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英)丹娜·左哈儿著,杨壮,施诺译.量子领导者[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 王威.基于德尔菲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特征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64-67.
[3] 史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5.
[4] 谭佳琴.X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5] 潘懋元.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3):38.
[6] 王牧华, 全晓洁.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 [J]. 教育研究 , 2014(12):149-155.
[7] 王为民, 赵国祥.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基于普通本科院校开学典礼寄语文本分析[J]. 大学教育科学,2018, 170(04):20-28.
[8] 曲晓丹. 美国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D].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9] 王务均,王洪才.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逻辑源起与深化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进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 ,2018,38(01):61-68.
[10] 温正胞.“无边界”及其挑战:全球化视域下政府、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J]. 比较教育研究, 2010(2):1-6.
本文引用格式: 张琰慧.量子力学视角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77):36-3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7.010
基金项目: 浙江万里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1801541603。
作者简介: 张琰慧,土家族,女,湖北恩施,浙江万里学院教务部,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标签:量子力学论文; 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浙江万里学院教务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