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教材的开篇就呈现了3种不同的角,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较,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设计找角、创造角、画角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让学生深刻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下册)》第41-42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找、画、等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来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能分辨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及汉字表述。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三角板、纸卡、活动角等。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今天,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图形朋友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猜猜他是谁?当你一眼看不出它是不是直角时怎么办?角家族的其他角兄弟也来欢迎大家了,你们找到了吗?(出示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漂亮房子,抽象出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家找到了这么多角,你们能根据角的大小,试着给这些角分一分类吗?
2.自主探究锐角和钝角
(1)学生拿出角的卡片练习在小组内分类。
(2)指名汇报分类方法。①分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②按照角的大小分成三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师:你们觉得哪一类分法更好,为什么?)
(3)比较验证直角、比直角小、比直角大的角。你是怎样判断一个角是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的?
(4)感知特征引出课题。师总结:你们真能干,把比直角大和比直角小的角都找到了,你能给他们取个名字吗?其实,比直角小的角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锐角,想一想为什么叫锐角?把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你又是怎么理解“钝角”的。
(5)比较三类角大小。
3.巩固练习
(1)师生互动巩固概念。①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我来说角的名称看谁摆得又快有对;②一名学生摆角,其他学生来说角的名称。
(2)找角。①找图片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课件展示:数学书、少先队队旗、红领巾、三角板、路灯、剪刀……)学生指出直角、锐角和钝角藏在哪里,两种三角板上都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②找身边的角。师:当我们看不出红领巾的这个角是直角时,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判断。小结:看来像这样用眼睛无法判断是什么角时,我们可以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③找生活中的角。
(3)用身体的某些部位表示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4)创造角。要求小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尺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师:介绍一下你们组用什么学具创造了什么角?第一类:做角,用棒搭角,做活动角;第二类:折角,用纸折角;第三类:拼角,用三角板拼角。
(5)画角。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会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这三种角了,那你能动手画这三种角吗?现在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直角、锐角和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同学可以多画几个。展示画得既好又快的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介绍锐角和钝角的画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角、折角、拼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能力及合作意识。
4.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课件出示当“小小画家”。设计要求:请同桌合作,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画角来表示这个动作,边画边交流,用了哪些角。设计意图:把本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画面中,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
6.作业布置
师:角真美丽,它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也能用直角、锐角、钝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
论文作者:张新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直角论文; 钝角论文; 锐角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几个论文; 能力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8期供稿论文;